惊叹!白云区这座卧云庐成国家文物活化利用范本
文/羊城派记者 宋昀潇
通讯员 云宣
沉寂多年的文物建筑,如何重焕生命力?位于白云区金沙街的清朝古建筑卧云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卧云庐曾被人淡忘,直到近年转型为金沙社区文化艺术馆,其艺术细胞才逐渐被激活,重回大众视野。近日,卧云庐正式入选国家文物局编著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成为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范本。
沧桑:
百年文物建筑独具特色
岁月流转历经变迁
金沙洲文化荟萃,传出了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的第一声响,也坐拥卧云庐、宋名贤陈大夫宗祠等古迹。其中,卧云庐的“云庐赏月”胜景曾被誉为“横沙八景”之一。
卧云庐位于金沙街滨江公园,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藏修精舍,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供奉中国本土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场所。历经岁月洗礼,其曾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园林已被毁,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两层楼房和楼前的池塘,池上原有对称拱桥,现孤存一座。
这座园林建筑兼具中西特色,外层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又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是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但在西式回廊内,主结构却为中式青砖墙,楼顶为金字顶灰瓦,内部也是中式建筑布局。如此中西式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在羊城屈指可数。
新中国成立后,卧云庐经历多次变迁。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环境清幽,卧云庐曾作为疗养院,是南海一带的疗养点。上世纪70年代,粮食紧张,卧云庐被用作生产大队的自办磨粉厂。上世纪80年代,正是金沙洲制藤业最兴旺的时候,卧云庐作为外资藤厂的厂房,到了90年代兴起藤家具,又成了家具厂仓库。
随着岁月推移与金沙洲发展,这座百年古楼也历经沧海桑田,不断变换着身份与功能。
新生:
社区+社会力量盘活
“老古董”遇上高雅艺术
2010年,市文广新局组织修缮后,将卧云庐交由金沙街管理,由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给予指导,并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活化利用。如今,卧云庐这一“老古董”再次与艺术相遇,开放成为金沙社区文化艺术馆。
一时间,黑马大叔开年展、乔平书法艺术展等接连亮相卧云庐,打造了“高雅艺术进社区”的浓厚氛围。据统计,金沙艺术馆自开馆以来,日均接待游客200人左右,至今接待参观者近50万人次。
去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队伍走进卧云庐,详细了解其变身社区艺术活动阵地的经验做法。目前,该做法已入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为我国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卧云庐能够成为国家层面的文物活化利用范本,亮点就在于有社会力量的介入,具有公益性质和教育价值。”白云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文物活化并充分发挥价值是目的,不损伤文物本体,利用文物空间,举办高品位艺术展览,是对文物历史价值的一种挖掘与利用,也是对当地居民的文化熏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时事
责编 | 陈倩
审签 | 吴瑕
实习生 | 徐颖
Hash:33727f94289e2bb6164b61c6be721d127e7e405f
声明:此文由 羊城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