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天目山下竟压着一座西周古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天目山一直声名远扬,不少文人墨客曾将此地写进诗篇。在当地人心中,天目山是一座神仙岛!20世纪70年代中期,天目山的另一个秘密被揭晓。原来,这座山下面,还压着一座西周古城!
西周古城怎么会被埋到山下
这座古城又挖掘出了
什么样的宝贝呢
本文将带你走进姜堰天目山遗址
天目山遗址,位于姜堰城区北部,西距海陵城区21公里,东距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15公里,与西侧的单塘河新石器遗址相隔1公里,均处于古长江北岸的沙嘴上。
连同河道在内,该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6年5月,天目山遗址作为“特殊类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姜堰天目山遗址与南京明孝陵、徐州汉楚王墓群、无锡阖闾城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等8个遗址,一起被公布为首批“江苏大遗址”。
偶然发现揭开惊世秘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放在姜堰天目山,再合适不过了。远古的天目山曾一直被视为一座蓬莱仙山,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想天目山得名应早在东晋道士王冶隐居此山之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人们在天目山一角的地下发现过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等文物。但这些零星的发现并没有引起考古工作者更多的注意,最终与西周古城擦肩而过。
直到1983年冬,在天目山修建泰县生产资料仓库时,在深30厘米至40厘米的土中又发现了陶器、铜器、兽骨等,这里的秘密才渐渐被人发现。随后,泰县图书馆对这些陶片与兽骨进行了调查,最后发现这些陶片与兽骨很有可能就是西周时期的遗物。
1985年9月,天目山遗址被公布为泰县文物保护单位。两年后,考古工作者周煜、黄炳煜将《天目山、单塘河古遗址调查简报》发表在《东南文化》上,引起了省内考古学界的重视。
2000年8月起,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馆和姜堰文管办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天目山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
通过两次正式的考古挖掘探究,一座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遗址从地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遗址?
该西周古城遗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东西较长、南北较短,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护城河道。
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
除发现古城墙、河道、排水沟外,考古人员同时在发掘中还清理出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鹿角等大量遗物。经测定,这些遗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们所使用的器物。
透过这些看似粗陋的物件,今天的人们可以遥想:3000多年前,天目山陆地上草木繁盛、鸟兽成群,河塘里碧水荡漾、鱼蟹丰富,先民们以渔猎、采集和种植来获取生活资料……物质条件虽很简陋,可居住环境却很惬意,这里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尽管出土文物众多,但专家们更看重的是古城遗址。经进一步考证,专家们认为,天目山古城遗址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遗迹,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2500年前),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城址。
让考古人员惊奇的是,天目山古城城墙的结构很坚挺,考古解剖城墙时发现,墙体中竟没有后来树木的根茎钻入,堪称“铁壁铜墙”。
关于天目山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当年发掘报告的“结语”中作了这样的阐述:
天目山遗址为西周时代的古城,城址规模虽小,但其内外城结构和水道环绕特点,明显具有南部水网地区古代城市的风格。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一直存在争论,该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面貌不太清晰,天目山遗址作为一个城址,在当时应具有该地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其文化性质,可以把握江淮东部地区的文化特征。
如今,考古发掘的原土已经回填,再次把古城封存在地下。作为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多年来一直默默地看着河水缓缓从它身边流过,以原生态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
来源:学习强国
Hash:595289d79837fb43f9093d1485040e82933c436e
声明:此文由 姜堰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