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原汁原味的五龙宫

第一次到十堰,朋友安排我去五龙宫,说我一定会喜欢,我说客随主便。说起五龙宫,那可是武当山兴建最早的道观,也曾经是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看罢之后对比紫霄、南岩宫的香烟缭绕、游人如织的场面,五龙宫的现在真的是一片凄凉。残砖断壁,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五龙宫位于十堰市武当山五龙峰山麓,西南灵应峰下,依山势坐西朝东,正面与武当南岩宫遥相呼应,前有金锁峰,右绕磨针涧,背倚灵应峰,四周环绕清幽,确是一方清净之地。五龙宫就位于山峰环绕的山坳中,去五龙宫的道路非常不好走。正因为如此,战火之后的五龙宫就是在文革时逃过了最后的一劫。

五龙宫的山门已被毁,从凸凹不平的台阶拾阶而上走过的是历史的悲壮。

杂草覆盖的琉璃影壁还可以寻访当年的华丽,莲花盛开,线条流畅。

从山门到院内依蜿蜒的地势而修建的九曲黄河墙已损坏,整理好的残砖墙却遗留了弯曲的美感。

当宏大的照壁墙和御碑亭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色迹斑斑,残垣断壁,雾蒙蒙的空气,朦胧了历史和岁月,也紧紧的抓住了我的视线。你可以想象,从1500年前的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朝代,五龙宫850多间的建筑是何等的恢宏和壮观,由此成为武当山的八大宫之一,也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

宫门的券顶砖已有脱落,为了保证安全,临时性的采用铁架做支撑。迎面映入眼帘的琉璃燎炉。

立在悬崖边的影壁墙有10多米长,由于地基塌陷已经出现凸凹和裂痕。不足三米就是三阔的石台阶和房基,按照道教宫观的布局,这应该是三宫门。长长的影壁除了风水外还有最实用的安全作用,防止游人掉入山崖。

只有皇家的场所才能使用琉璃燎炉,看制品的风格应该来自京城。色泽鲜艳,云纹流畅,有莲蓬、灵芝的图案,还有太极的符号。也有生命的抗争,一枝被包着的树居然在炉顶上长出了枝叶。

道教的第一个鼎盛期是唐代,受到皇帝的尊崇,因而全国各地修建了非常多的道观,当时有将近一千九百座道观。其中规模巨大、或者由皇家兴建的,被称为“宫”。

作为道教的“洞天福地”,五龙宫是依礼制布局,以中轴线贯穿,主要殿阁都建在中轴线之上,井然有序,原本建有龙虎殿、玉像殿、父母殿、启圣殿、祖师殿等。在三宫门的两侧是巨大的御碑亭,高大、威严,以突显皇权的地位。

从现存的碑亭中可以看出五龙宫的地位,南侧的御碑为永乐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的圣旨,规定了武当山各道观道士应遵守的规矩以及主持本教生事的规定。碑文为楷书阴线雕刻,工整娟秀。北侧的御碑为永乐十六年十二月初三立,为“御制大岳泰和山龙宫之碑”,碑文介绍了五龙宫地理位置及元代毁于战火的历史,以及皇考太祖高皇帝以一旅定天下对恢复建设五龙宫的恩赐,以及李素希道士为提点主持各宫的记载。

走过御碑亭宽阔的广场就是简易的龙虎殿,两侧的红墙照壁镶有琉璃图案,虽有残破,但不失当初的华丽,图案以牡丹花开和孔雀为主。

现存的龙虎殿,为清代重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面阔3间17米,进深2间9.1米,通高10.05米。据说殿内两侧尚存青龙、白虎神像是元代的遗物,各高丈余。

殿中位置还供奉了道教的护法镇山神——王灵官,不知原来是不是在前面的三宫门。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又叫五显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但有的也说是唐太宗时的王恶。《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幼孤不读,有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逢萨真人相助作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玉帝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站在龙虎殿回头看坑洼不平的石板,留下了千百年的历史和脚步。

向前看,三层高的台基上就是今年刚刚修复一新的玉皇宫。五眼古井分列两侧,而两侧台基上的配殿除了基石都已不复存在。

很多宗教圣地,都有着传奇的故事,五龙宫亦是如此。据资料记载,唐代真观年间,武当山一带多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当地的州官对此束手无策,天下干旱,当地黎民百姓贫困潦倒,民不聊生,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情况后就派遣均州太守姚简到当地去祈雨,以解困百姓。当姚简来到五龙宫这个地方时,在梦中遇到几位分别是红脸,黄脸,篮脸,绿脸,灰脸的几位仙风道骨自称为五龙君的五位儒生,姚简向对方说明来意后,五位儒生现场做法,果然大雨倾盆,解除了当地居民的干旱之灾。唐太宗得奏是贤明的皇帝感动了神灵,神灵才会来相助的,于是下旨就在五位儒生祈雨之处建造五龙祠,赐名五龙观每年都有地方官到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从此以后,武当山附近的州县,再没有过任何天灾,就真的风调雨顺。之后五龙宫的称谓由此而来,同时规模性建造五龙宫建筑群的序幕也从此拉开了。

比较真实的版本是五龙宫地处山坳,本应缺少水源,而宫地所在位置由于有了龙脉的护佑,井水沿着天、地泉流入五口井内,供宫内千余名道士隐士生活起居。而更为奇特的是一口井出水,其余四口井都会有连动。因为这五口井延续着龙脉,也让五龙宫的历史一直传承下来

玉皇宫前有南北两处水潭,一方一圆,被誉为天地潭。两潭相距不足10米,但水的清澈度却不一样。天潭清澈,地潭混浊。两潭与五口古井相通至今仍在使用。

中午午饭,道士们经过此处鱼儿就会游过去等待分享到食物。

翻遍了背包,找到了一包飞机上发的盐花生,于是一粒粒放在嘴里咀嚼后再吐到水里,鱼儿们撒欢的争抢。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也是醉了。于是整个午后的时间,一粒粒的将花生米嚼碎了再喂给鱼,乐此不疲,当然也拍下了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古井建在高高的台基上,下面有精美的图案,四周原来应该有围栏的。

除了新建的玉皇宫,其余的建筑无论是台阶,还是围栏,还是墙壁,还是房屋,还是……,都十分残破,有的围栏被拆下来当了台阶,这也是一种就地取材的无奈之举。

告诉大家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消息,五龙宫正在开发中。原来的住户都已经迁移,只留下北道房小院。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另一个模样。

玉皇宫和主师殿都已修缮一新。

主师殿供奉的是武当山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张三丰,这个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极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塑造过他性格慈祥和蔼、武功深不可测的形象,让人感觉十分可亲可敬。更有像《太极张三丰》之类的电影,也是让我们百看不厌。太极十三式就是张三丰创立的,至今流传。太极拳法通俗易学,然而却能由浅入深,导引人们从简单的拳法中体会道家的至理,并能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确实是道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而他在经书研究上也是著述丰富。可谓文武双全,掀起了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而他200多岁的寿龄,更是出神入化。

五龙宫现任主持人称“五爷”,八十多岁的年纪,虽有些驼背,但步履轻盈,待人随和热情。无论我们在那都会看到他匆忙的身影。

在历朝历代的战争频繁、战火交错环境中,五龙宫和其他武当建筑群一样,也没有逃过兵火的劫难多次被大火焚毁。最近的一次发生民国时期,当地的军阀头子不满当地百姓及五龙宫道人对贺龙部队的支持与帮助,当军阀头子在五龙宫抽签算卦抽到一个下下签后,所有的脑怒都转化成仇恨,一怒之下下令烧毁了五龙宫所有房屋建筑,五龙宫的恢弘和雄伟荡然无存。

离开五龙宫时特意拜访李素希墓。五龙宫最辉煌的时代是在明代,这与五龙宫主持李素希道士的努力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他的公关,才有日后武当山的辉煌。

李素希,字幽岩,号明始韬光大师,河南洛阳人。生于元朝的李素希,自幼饱读诗书,但元朝时“九儒十丐”,读书人找不到出路。元末时,他弃家入武当山学道,住在五龙宫五龙顶,好读《周易》、《道德经》。明朝洪武初年度为道士,住持五龙宫。

永乐三年(1405年),武当山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年未开花结果的榔梅树竟然繁花似锦,果满枝头。李素希认为机会难得,亲自动手写了一篇奏章,对朱棣极尽赞美之能事,把朱棣鼓吹成“真龙天子”,把他谋权篡位的行径说成“精诚感格,祝厘国家,故能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禳也”。李素希择吉日派遣自己的亲信弟子易本中带上精心包装的榔梅果和亲手写就的奏章,赴京城向朱棣进献“祥瑞”。朱棣闻讯,大为高兴,赐银40锭,并赏赐李素希正五品官印,享受正部级待遇。

进献榔梅后的第二年,武当山榔梅树再次开花结果。这一年,78岁的李素希奉旨进京。史书记载,朱棣接见了李素希,并问以理国治身之道,李素希以道德奏对。朱棣很高兴,再次赏银40锭,让他回归武当山。

永乐十九年(1421年),93岁高龄的李素希对弟子们说:“如今教门已兴,我没有遗憾了。”语毕,端坐而逝。这一年,紫霄、南岩等宫殿相继重建完工,通往金顶的神道已铺就。最后,李素希被葬于五龙宫的古榔梅台。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命礼部左侍郎为其立碑,将成祖赐给他的二道敕书刻石。现在,此碑倒在墓旁,字迹清晰可见。李素希墓尚存有“龙居坎位千载盛,虎卧离宫万代兴”的墓联一幅。

五龙宫常住道士不足五人,为了营造良好环境,他们每天还要进行各种劳动,种植作物补贴生活,生活十分清贫。

离开五龙宫已有多日,它的古朴和沧桑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曾经的历史和辉煌与现在的场景反差太大了,那原汁原味的景象还会留存多久,还请喜欢的朋友们多多关注。

Hash:e7c6042e4684d275761158246b9a087fce417cdc

声明:此文由 官姥爷爱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