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唯一的圆形土堡在大田
冬日暖阳下的潭城堡 (林建伟摄)
潭城堡,是大田县尚存的具有较大规模的40余座土堡之一。该堡建于大田县广平镇栋仁村。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建军多年来一直研究整理有关福建土堡的历史资料,在其著作《福建三明土堡群》中写道:潭城堡属三明境内发现的唯一的圆形土堡。潭城堡的外墙保存相对完整,堡身高12米,围墙外围323米,外径65米,内径55米,墙厚10米,为单层实脚结构,壁上设环形走马廊,堡前主门边遗存有一座附属碉式角楼。站在这座土堡前,人们会被它那古朴、雄浑的气势深深打动,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那么,在这斑驳的土墙后面,是否蕴藏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圆弧形的外墙
圆形土堡:与山水绘出太极图案
在一块类似于奠基石的石碑上,记载着有关潭城堡建造的有限文字。古堡位于铭栋河畔龟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栋仁村郑氏先祖郑尚所筑,与铭溪村的龙会堡相望。郑尚,号凤山,为郑氏迁居栋仁后的第16代孙,曾任广东巡按使,立过大功三次,小功七次,升文林郎钦赐恩荣大柱国。郑氏是栋仁村现在人口最多的族群,宋高宗时期有郑氏先祖移居四十四都铭溪中坂,其子郑阳昇就上坂后埕开基称为上官,其玄长孙郑辛七重建上官堂,建三房厝一座,郑辛七被尊为栋仁郑氏鼻祖。
郑氏后人介绍,潭城堡建造的具体情况,在族谱或其他材料中没有过文字记载,但土堡历经40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依然雄伟矗立,令人感叹。
大田土堡特别讲究风水学,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完美融合,错落有致,如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无不例外,潭城堡的建筑也特别考究。
广平镇铭溪村、栋仁村合称“铭栋”。站在高山之巅,远望铭栋盆地,铭溪溪流犹如一条巨蟒将盆地一分为二,分隔出近似太极图案“S”形空间。
这里的地势山形决定了潭城堡的建造风格,坐北朝南,偏西南方向,背靠“双乳峰”,遥对文峰山。圆形土堡恰好位于太极的重要部位“阳极”,显示出“道术奇异稳固”之势,占据盆地的心脏,使得建筑与传统风水观巧妙结合。在危机四伏的年代,生存和防御是第一需要,而圆形土堡似乎更有利于集体的团结,同时,圆形土堡防御性好,能省地省木材,并且能容纳更多的人,成为了民众躲避灾难的最好家园。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这种太极观念迷离恍惚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在建筑土堡的设计理念中得以体现。
竹制枪孔和瞭望口守护一方平安。
建筑特色:突出防御功能
突出其防御功能,这是大田土堡群建筑特色。潭城堡主门前,铭溪由东南向西北“L”形半围堡门,恰似天然的护城河,紧紧守护着土堡。潭城堡属于水田类型土堡,在西北和东北方向原有宽阔的水田,增强了土堡防御功能。可以想象,陡峭的台地加上高大的堡墙,让人高不可攀,当外敌来范时,这泥泞的水田是最天然、最有效的屏障。
土堡的防御功能也体现在修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上,别具匠心。土堡主门不高,约有两米之余,拱顶上方有一排5个向下的斜孔,这是用以护着堡门的。土堡四周为夯土墙,足有12米之高,在冷兵器时代,可防难攻,主门和辅门是整个土堡防御功能较弱的地方,这5个斜孔可用火铳打击靠近门洞的破门之敌,或用堡内井水浇灭匪寇的纵火。
进入土堡主门,便可感知土堡墙体的厚重感,它似乎通向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与土堡门洞相连的是木柱和屋架构筑的两层门亭,门亭与土堡二层跑马道浑然一体,上下庇护着堡门。也许正是因为特别的建筑结构,主门开口不大,内圆外方,在夏日有习习凉风穿门洞而过,是个纳凉的好地方。
潭城堡跑马道
土堡之所以有别于土楼,主要体现在结构布局上,土堡之内精心设计了一组主体建筑群,建筑群外再筑有一道围护土墙,而这墙体却不承重,其主要功能只是为了防御。沿着土堡毛石块砌置的台阶可上二层跑马道,跑马道为夯土,略显简陋。走在跑马道上,可以看到有无数的竹制枪孔和瞭望口,这些设置与其他的土堡无异,分布在堡门、角楼等各个角落,或倾斜或平放,可以从不同的高度、角度、方向进行弓箭、枪支射击。
方窗、斗式跳窗的防御设置,也是极为巧妙。在一周堡墙相对等分处,各安装内外大小一致的大型方窗,远可瞭望来犯之敌的动静,可探身出窗大声喊话,近可瞬间出窗射击靠近土堡的敌人,同时还可以临危应变出逃,呼唤援兵。斗型条窗,是以防御为主、采光为辅的设施,内宽外窄便于射击时左右调节,上下滑动机动打击,无战时采光通风样样具备。
站立于瞭望口之内,探出目光,可找寻到外面的世界——当匪患来临之时,堡主把堡门关闭,城堡内外是否会笼罩着一股恐怖的气息,让人几乎窒息呢?
二层门亭与土堡跑马道浑然一体。
郑氏后人介绍,潭城堡四周原建有4座碉式角楼。这些角楼不是与土堡主体同一时期建筑的,而是修筑于清末。增修角楼的初衷主要也是为了防御,清末匪患无穷,长年雄踞一方,占地为王,欺软怕硬,让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了加强防御,郑氏后人在土堡四周各修建一座角楼,楼高三层,四方悬山顶,穿斗结构,收分较大,远看去像塔状。角楼第三层高出堡墙,站在此层放眼四周,堡内外情况一目了然,建立了多个方向、上下垂直防御与打击网,增强了土堡防御360度无死角。
潭城堡遗存的“奠基石”上记载有建筑时间和建筑者等信息。
文化遗存:在岁月中闪光
角楼的修建据说还有一个说法,土堡被铭溪“L”形环绕,后人担心郑家的财富和福气直接被潺潺流水冲到了下流,于是在土堡四周各修建角楼,就像“鼎”一样镇住财富和福气。
传说无据可考,但是先民们乞盼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最终因土堡的修筑得以实现。郑氏老人介绍,400多年来,土堡是否遭遇过大规模匪患不得而知,但在上世纪初,曾遭受过卢兴邦匪部抢掠烧杀,民居被烧毁多座,而民众躲藏在土堡之内,长达数日,却是安然无恙。
土堡之内原建有一至三层的墙屋,中轴线上建有下堂、中堂、后堂,依墙一圈建有几十间的房子。下堂的左边有一口大水井,以及石臼等生活起居设施。上世纪50年代,作为社部办公,拆去堡内堂屋,80年代又修建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一直作为村部沿用至今。而那4座高耸的角楼也陆续被拆除3座,只留下土堡的主门东南侧那座一直守护在岁月里。
高耸的碉式角楼
堂屋和角楼的拆除,现在看来是一种遗憾,万幸的是,外墙没有被拆除。在被称为“千堡之城”的大田,更多的土堡甚至连原本盖在围墙上的瓦砾都没了踪影,土堡拆除改造成了良田、生产队、公社、学校。时光流逝,这些土堡最终只在漫漫岁月长河里悄然掠过,消失于记忆里。
潭城堡经历400多年,依旧矗立。在这国泰民安的好时代,民众再也不需要土堡的防御功能与意义,在每一个人心里却多一份期望,期望土堡的未来有一份温暖幸福的归宿。
沿着堡内毛石块砌置的台阶,可上二层跑马道。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文/图
Hash:142accac5cc092c97fe5750690429bc6eb66d83f
声明:此文由 海西大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