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续角山故居缘

文:王国斌 丨图:网络

20018年4月2日上午,在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节,应政协教科文卫委原主任尹建超先生之邀,带着崇敬心情与不谋而合的穆杉先生同行,因与穆杉同名且原已相识,就角山先生之话题一路聊兴渐浓,不觉已达角山栗子沟村口。

去年六月某日,第一次有机会参观王棽林故居,是陪同教之忠老师、孙延春主任前往,因教老师年事已高无法看完,仅看到了故居的一小部分。也算是一个遗憾。之前与尹主任交流时谈过此事,总想圆梦无法实现。

思绪中,尹主任将车拐了个弯,停在了路边。我惊讶是不是走错路了?尹主任是当地人,对村里一草一木眷恋不舍。说,知道你上次没有看完故居整体,今天咱从这边看。先看“瓢海”。你看沟里就是。于是我和穆杉先下沟里想一睹为快。沟底有一呈不规则方形且用石沏小水塘展现在我们面前。尹主任说这就是瓢海。

角山先生在世时塘还没有这么大,这是解放后人畜用水扩大,加之国家要求兴修水利,生产队发动群众维修建设成这么规模,你看像漏斗形吗。顺梯拾级而下,看到塘中虽进入春季,依稀可见原来水面要高好多,就现在也有十米以上。看到四周用巨石垒沏的池塘,少说也有十几米见方。感慨角山先生基础建设,为村民用水花这么大功夫真是不容易啊!就是现在建设这个工程也要花费巨资,何况当时?为了家乡可谓煞费苦心。不由吟出先生的

《题瓢海》

挹彼注兹得几何,

略储新雨养新荷。

休嫌海竟同瓢小,

不测水原一勺多。

拳石稍栽应作岛,

芥舟虽荡未生波。

莫愁瓠落无容处,

归纳袖中有老坡。

半亩方塘深满水,

九分圆月淡明楼。

静对方塘观物化,

蜻蜓乱点水成纹。

三尺水添瓢海汐,万竿竹送石塘秋。的诗句。上来后我建议是否将巨石上刻个“瓢海”二字,以示纪念。

沿堤往西,看到了堤边有石沏小方口,好像是原来村民用钩担拔水所用的痕迹,一问真是,没忘小时记忆啊!

转身看到一片竹林生在沟边不由称奇,竹子一般长在南方北方有竹且生在沟边显然是移栽而来。这就是“竹坡”,尹主任说。哦,这就是角山先生提到的竹坡啊!他虽不那么粗壮挺拔,也没有成片延绵地茂盛,但里面包含角山先生一生为人的心态,包含着他对家乡根植的情怀。先生《自遣》中写到:“竹林深处赤双趺,樵客牧童作酒徒”。描写“琅坪竹映琉璃水,烂漫花开旖旎山。和“修竹新荷好纳凉,不从人世问苍黄”豪句。

漫步蜿蜒小路,看远山阳光灿烂,强光爎眼。原来是北山光伏发电项目覆盖满山。沟里树绿草青,好像害羞怯懦的孩子忽隐忽现。说话间,左手边绕过一段好似石沏梯田样子,侧转看到一片空地。看到远处西边老民宅,像是角山先生故居。

思绪中,尹主任介绍这片空地民国时是条沟,王家推土填平整可派上用场了,兵荒马乱时三面是房,筑墙围寨,防范刀客土匪,都是角山先生带领村民兴建,闲时成市,忙时当场,乱时防匪,好不热闹。你看那边一排石券洞,它原先是王家的牲口圈,加上西边的两个院落。

最西一个是故居,这个是王棽林四弟的宅院。刚解放时他家被定成分高,属于改造对象,按当时政策房屋东西应该充公分给贫下中农,但村民碍于他家人缘好,民情高,维称好,都不愿意占有王家东西。经过区乡领导做工作,村组干部响应才将房屋东西牲口分了。可见王家为村民造福的功德多么深入人心。正象《即景》“梧桐庭院早秋天,一树斜阳着晚蝉。两日前头三夜雨,潇潇声里背灯眠。”

“这就是王棽林故居。”尹主任抬手指 着方圆一晃,风趣地说。尹君手指向西边,王棽林故居之前来看过,故居是两进院,门楼保存还完整,前院仅剩一层房屋,后院两层楼主房和东西厢房还算规整,楼板保存完好,连接木质楼梯还好,房沿雕刻花纹精细,五脊六兽屹立房顶周边,只是房顶房角已部分颓塌,显得破烂不堪,令人挽惜。

回忆中,尹君说,“这是宏安家《何陋居》,角山先生藏书的地方”。

尹君顺手转向东面,指着一处极不起眼院落。我转身看到这是何陋居?是角山先生读书的地方呀!心生敬畏但又不敢想象。一间房屋仅剩一堵后墙还坍塌近半,门楼儿仅剩两个砖立柱,上方横梁房顶已不见踪迹,简直不堪入目。不像角山先生在《何陋居小景》描写的“筑得小园趁小丘,遣将庾信一生愁。凤仙龙舌依香藕,燕白鱼红恋绣球。闹热菊花开六月,迷离粉豆结重楼。山茶巧作海棠对,四季垂垂有石塘。”那样啊!《自匾所居,曰“何陋居”,诗以夸之》中“环山十里尽垣墙,风有清声月有光。故鸟归林千种啭,闲花遍地四时香。晴云冉冉霏窗户,雨水深深漫野塘。更喜天然图画里,牧童点缀几牛羊。”的情景。

门楼上怎么没有标志?何陋居没有匾牌吗?带着疑问向尹主任请教。尹主任说,以前有,刻有何陋居石匾就在门头上方,因塌方前几年还在上边。三年前,曾被人偷走拉到郏县,我通过公安局紧追不舍才将追回,现已妥善保存。

走进院落,只见院子宽不到两米,长不过四米,映入眼帘地是有三天石洞还算完好,只是没有了门窗。可能是好久没住的缘故吧,洞门上方土层已经流失坍塌,土堆已掩埋着了大半洞口,难怪洞口较小。左手侧转看到似曾相识红石券洞口,好熟悉啊。走近一看门头上方刻有“小琅嬛”三字,想到图片中角山先生读书藏书作诗写文章的小琅嬛是这个地方啊,让我苦思敏想不知所措盼望已久的地方就在这里呀!

想起“小筑琅嬛书满家,自将福地傲张华。一般清味消瓜果,两部新经品酒茶。雨过怒流千涧水,日来妍放四山花。晚凉约略西阳近,十里峰间看晚霞。”还有“筑得小园大似壶,凭心幻出辋川图。一杯并欲乐贤圣,三教何须论主奴。梦醒红楼贾宝玉,痕空花月韦痴珠。郢书燕说从吾好,信有稗官胜腐儒。”

进去看,书呢?满屋的书呢?怎么空当当的。山墙裂缝,窗口剩个窟窿,窗台被人挖出个大坑。这个有名的石屋怎么这样颓败呀。

攀岩而上,看到一片开阔地,上边种的大片青菜,就连小琅嬛屋顶也种了蒜苗之类,显然不顾屋子的承受能力,种地不择手段,无知啊!

越过菜地,大约走了一段距离,看到有几个完整的院落。尹君说,这都是王棽林先生后人居住的地方,你看这是宏安他母亲住的,这是他俩叔住的。说话间,看到一约6·70岁的老人出来,身体还算硬朗。尹主任与他攀谈起来,尹主任说,你看他们的房子,都是用石头沏起来的,没有找人帮忙,可见年轻时身体多好。

这里的小石桥,那边的老井,都是他建的,很了不起。介绍之中使我对这位老人有种说不出地敬意感,他的辛苦劳作给他带来了安乐,也为村民带来了方便。当谈到有个叫瑞萱的姑姑时,是因丈夫纳妾而生气服毒自杀的,不由对这位才女感到惋惜,对她的早逝感到悲伤,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悲哀。角山先生曾在《题侄女瑞萱诗课后》赞她:“清吟柳絮爱兰芽,唯有王家似谢家。老我真宜诗伯唤,如今犹子是昭华。”可见她的才华了得。

环看栗子沟村,三面环山,南北山之间加一条壕沟,村民们分作两旁。王棽林故居宅院座 南 朝北,难怪角山先生在沟里修池塘,挖水井。这依山而建的宅院不愧为一处风水好地方啊!

回到车旁,天已过午,看到旁边有奇石一片,不无称奇。这样的白花石有的裸露有的刚出头,且巨大憨厚奇特,无比好看。

车行村口,看到村民正在对一处坟墓烧纸送钱,知其已近清明,也该回去给父母上清明坟了。尹主任知其心思,说,这是一座无名烈士墓。村民们不约而同会来寄托哀思,表示对这名战士的崇敬之心。我说民政部门来这普查过吗?怎么没有迁移至烈士陵园?尹君说,来过。也有迁去的打算,就是村民们不舍得呀。下步我们准备给他修修陵墓,建个墓园,以寄哀思。

车行路上,穆杉先生发给我几首纪念角山先生诗作,联想到本来今天要将故居看完,没想到还是留下遗憾。一是没有去墓园祭拜,二是没有登顶看云峰看巨石。这是真正的遗憾,只等下次抽机会啦。

本人不才,学识浅薄,没有文彩,只有敬仰。每当接触《王棽林诗稿》的一刹那,就深感与角山文化有缘,先生诗中引用典故颇多,令我佩服连连,无言以对,模棱惊叹,不知所措。就是现代大学中文教授也难敌先生渊博的学识,可谓对棽林先生的崇拜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慌作此游记,使对角山及角山文化感兴趣,也对角山先生的文才表示敬佩。斯人已逝,但他的文集,遣日录等书册还没有整理辑印,还没有真正研究透角山文化的深奥。他的故居还仰望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努力。他的后人也要努力为角山先生争光添彩。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Hash:7179da2b0e27532900ed07afce674bb9419002b2

声明:此文由 禹州市三都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