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的神仙信仰
一、太白山信仰
太白山信仰遍及陕西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然山神并非太白金星,而曰:三太白。大太白爷、二太白爷系面貌和善文官形象;据说三太白爷脾气差,则为黑面怒相武将。民间传说为伯夷叔齐周贲(或西汉周勃);于右任认为是尧舜禹;亦说周太王三子(泰伯仲雍季历);甘肃则认为郭马李大王。太白山神属于民间道教信仰,主要神职为祈雨,保佑风调雨顺。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是一座宗教名山,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
在关中诸多名山中,由于太白山向被认为是“能兴云致雨、息涝弭灾”的灵山,因此普遍受到崇拜。早在汉成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唐宋以降,太白山信仰逐渐扩展至关中平原各地,至清代甚至北至黄土高原南部的鄜州、南达汉中府的南郑均建有太白山神祠,成为关中地区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之一。
李唐天宝八载因“太白山人李浑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帝福寿玉版石记,求得之,乃封太白山为神应公,十四载再改封灵应公,将太白山列入国家祀典。唐代贞元十二年(796)秋大旱,京兆尹韩皋奉命到太白山祷雨,次日天降大雨,为此,柳宗元撰《祷雨碑记》,“雍州东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乘候则祷之,厉疾祟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赵宋仁宗皇祐五年封为济民侯,嘉祐七年再因苏轼上奏,复封明应公。此后,神宗熙宁八年进封福应王,哲宗绍圣三年改封惠济王。
元代,为与太白山三池相对应,竟将太白山神析封为三王:曰苦济、曰惠民、曰灵应,俗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肖像亦以三池分隶之。至清乾隆五年,陕西总督尹继善上奏将太白神祠列入陕西祀典,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再次奏准,封山为昭灵普润,山神为福应王,并陈请钦颁御书匾额“金精灵泽”。
自唐宋以来,关中地区民间对太白山信仰主要集中在其能兴云致雨上,即关中在旱灾发生时,多到太白庙中进行祷告、祭拜,并有一套完整而固定的仪式。正因为此,关中太白山信仰也就与一般意义上的山岳崇拜有所区别。太白庙祈时仪式次第如下:首先,主祭者沐浴斋戒;其次,派人往太白山灵湫(大爷海)祭祀,汲取灵湫水;再次,官民备鼓吹,迎取灵湫水,并供奉在当地太白庙;最后,官民共同在太白祠祈祷。
1.民国于右任考证三太白是尧舜禹,一般所称的天地水三官(道教认为三官是先天真神,不认可这种说法)。确实,太白殿内三太白与三官大帝的塑像差异很小(三人三种表情),但是,关中一带并未混淆三官庙与太白庙,二者同时存在。
2.伯夷、叔齐、周贲。伯夷、叔齐是殷周时孤竹国王之两位王子,国王立叔齐为太子,王死后叔齐让伯夷继承王位,伯齐曰:“父命难违”。伯夷为让弟继承王位而自己逃走。叔齐因立幼而不立长也逃走。二人上太白山修道,和后来的周贲元帅(据说为殷商降周武将或寻访王子的孤竹国将军)饿死首阳山(今太白山)。姜子牙以其至仁至义而封三人为太白山地方神。
关于伯夷叔齐的说法流传很广。首阳山是秦岭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 位于周至县九峰乡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逐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死后,儒家尊二人为圣贤,道家尊二人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
另有一说,认为三太白是西汉绛侯周勃将军。西汉文帝时,周亚夫(周勃)平定吕后乱党,天下太平,告老还乡。一日云游太白山来到伯夷叔齐的塑像前,弯腰下拜,感想万千。心想:“我乃布衣(指贫民)周勃出将入相,又能怎样,两公子国君都不做,毅然出家,真乃:“平为福,安为贵”,”。不觉泣然泪下,侧身俯在伯夷叔齐像的右边,这一俯便气绝身亡。后来人们将他的像也塑在这里留作纪念,尊为“三太白爷”。
3.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太(泰)伯、仲雍、季历(文王姬昌之父)。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汉成帝竟宁二年(前32)改武功山为太白山,并建太白山神祠,尊奉太伯、仲雍、季历为太白神祗,号曰“三太白”。
4.甘肃的郭马李大王。泾川县回中塬太白庙又名三太白庙,庙中供奉着郭、马、李三太白。传说三太白原本为异姓兄弟,老大姓郭,老二姓马,老三姓李,三人都以做生意为生,后来在陕西太白山下,经一位神仙婆婆点化,三兄弟在一口窑洞内坐化成神,因老大原籍中塬村郭庄社,故后来当地人在中塬村建起了三太白庙。
二、姜嫄信仰
缪勒《有形的宗教》说:“自然的各个方面,都足以使我们的内心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无限始终包围着我们,支配者我们。宗教正是从这种感觉中引发出来的。”远古时代的人们,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对周围世界认知的局限,对大自然充满着畏惧,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和人类繁衍的双重压力,只能求助于原始的宗教信仰,而对人类繁衍始祖神灵之崇祀就相应占有了重要地位。周之始祖姜嫄的崇祀就产生于此背景下。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相传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后稷。后稷是周人的第一位男性祖先。关于此的记载,《诗经·大雅·生民》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在《鲁颂·閟宫》中记载:“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诗经》中的这段描述,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亦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可见,姜嫄恭敬虔诚地祭祀天神,以求得子。在其虔诚地祭祀之后,踩上上帝脚印后有了身孕。这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传说较多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故事传说中之一例。于省吾先生认为这些传说“都是无凭无据的主观想象,引人于不可知的领域,”他认为姜嫄履帝足生子并非感神灵或感上帝,而是表现了“妇女感图腾童胎入居体内而妊娠的虚幻想法。”这应该是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图腾入胎说”的影响而提出。
《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曰:“周本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迹生后稷。”即是说姜嫄参加了仲春之月的社祭,而在当时的社祭过程中,一般都会跳象征男女之事的舞蹈,在社祭仪式结束之后,姜嫄与某个男子到“閟宫”附近的桑林中野合而后有后稷。闻一多先生说:“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盖舞毕而相携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这又是对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传说的一种否定。可见,《生民》中的这些传说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一种反映。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中:“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毛传》曰:“閟,闭也。先妣姜嫄之庙,在周常闭而无事。孟仲子曰:是禖宫也。”禖,主管嫁娶的媒神,也称高禖或郊禖。在中国古俗中,有“高禖”之祭,即对生子之神的祭祀。被祭祀的一般是各部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第一位女祖”。周人立庙祭祀周女性始祖姜嫄,立庙的目的就是作为禖宫保周族之繁衍,受周先民之祭祀保护周的人丁兴旺。尽管周之先妣姜嫄之庙,在周常闭而无事,但从《毛传》中所记载可知,在周时,姜嫄已经从履大人迹的传说中被赋予了神格,作为宗庙中的神灵受到周人的祭祀。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一般认为妇女在繁衍后代上的作用要大于男性。而由以上则可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女性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之后,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步下降,女性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也随着下降,人们已不甚了解为何宗庙祭祀中女性竟有如此高的地位---如周之閟宫为姜嫄之庙。而作为生殖女神的姜嫄之崇高地位也逐步下降,其神性越来越趋于弱化;而其职责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作为禖宫被崇祀,又有祈雨、保丰收等的功能。而民间祭祀中又有专门的祈雨、保丰收之神为民众所崇祀,因此周始祖姜嫄之女神地位逐步下降,而姜嫄信仰也越来越淡化。在后人的著述中,对姜嫄的记载集中于她是周的始祖,主要是围绕着《诗经》中所记述的姜嫄履大人迹而后生后稷所展开的论述。对周人为姜嫄立庙,将其作为禖宫来崇祀,对姜嫄赋予神格这一点则仅是简单记载,而其论述主要集中于姜嫄有庙,何以帝喾无庙,如《经学通论·<诗经>》中:“何以周立先妣姜嫄之庙,不祀帝喾,生民等诗,专颂姜嫄有娀之德,不及帝喾,仪礼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如古文说,稷契皆有父,而作诗者但知颂稷契之母,而不及其父,得毋皆禽兽乎,戴震曰,帝系曰,帝喾上妃姜嫄本失实之词,从以传会周人禘喾为共祖之所自出,使喾为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颂中言姜嫄,言后稷,竟无一语上溯及喾,且姜嫄有庙,而喾无庙,若曰履迹感生,不得属之喾,则喾明明非其祖所自出。”姜嫄是作为周人的始祖被崇祀的,因此其影响范围本就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姜嫄信仰范围越来越小,在各种女神女仙的排列中未见提及。但在宗教信仰中,姜嫄信仰却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人类由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畏惧而产生的对超现实世界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宗教倾向,符合乡民的生存渴望,成为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具有原始宗教倾向的神话传说在道教产生之后,发生了转型,一些传说人物经由改造成了道教神仙,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获得位次。而一些传说人物并未进入道教神仙谱系,仍然是民间宗教信仰中具有神格的人物。周人始祖姜嫄信仰的衍变则属于第二种。
关于周人的起源,学术界曾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主要集中在陕甘地区,有周人起于武功说,泾水上游说等。笔者仅对现存于陕西境内的先周文化遗址地区进行了考察。主要如下:陇县南坡先周遗址;千阳县邓家源先周遗址;凤翔县南指挥西村先周遗址;宝鸡金水河、晁峪、姬家店、磻溪、石嘴头等先周遗址;岐山县礼村周公庙遗址;扶风县北吕先周墓;武功县姜嫄村。在对先周遗址的考察中,发现有的地区民间对姜嫄的信仰依然是比较浓厚的。此处仅选出几处较有代表性的予以论述。
陕西省武功县老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姜嫄圣母墓”,《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
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拜家洼“娘娘坟”即姜嫄墓,明《一统志》载:“姜嫄墓,在邠州城东北一十里,有庙。姜嫄,虞后稷之母。”
岐山县周公庙在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是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而修的周公祠。后经历代之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为主,姜嫄、后稷为辅的古建筑群。周公庙的建筑中,周公殿居前、姜嫄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嫄背子抱孙”。通过询问可知周公庙当地群众对姜嫄的认识首先在于她是周人始祖,对姜嫄的崇祀有一种祖先崇祀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将姜嫄的神性功能慢慢的进一步扩大,一般认为有保姻缘、求子等功能。在农历三月中旬的古庙会中,周公庙香火最旺盛的神殿是玄武真君殿(周公庙有一玄武真君像,全身光滑似陶瓷,传说摸哪里就治哪里的病,当地人叫它“玉石爷”。)和姜嫄殿。在姜嫄殿敬神的基本上都是女性,一般不外乎求姻缘和求子,姜嫄殿的楹联可表现其神职,姜嫄献殿门口两侧的楹联为“庙貌枚枚拟閟宫;神灵赫赫绵瓜瓞。”姜嫄正殿门口两侧的楹联为“培斯世奇男异女;育周家圣子贤孙。”姜嫄信仰在当地群众中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史记》中言:“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邰氏女”的“邰”就是古代被称为“邰亭”的地方,即今天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姜嫄村,位于扶风县东南角10公里处,在西安、宝鸡的中点地段,渭河北岸。据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括地志》说到唐代的姜嫄:“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故邰国,后稷所封地,有后稷及姜嫄祠。”可见,唐代此地就有姜嫄祠,且有一定影响。此处记载姜嫄祠在武功县南二十二里处,其实就是现在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一带。居姜嫄祠一碑文记载,清光绪十八年群众重修姜嫄祠,直至光绪二十五年竣工。但是原来的古姜嫄祠已经被毁。1983年,宝鸡市政府在姜嫄存立碑一通,上书“姜嫄遗址”。现在的姜嫄祠是2001年10月姜嫄村的村民自发组织捐款重修的,2002年正月二十三举行隆重开光仪式。姜嫄村村民的姜嫄信仰主要是他们认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姜嫄因为生养教育了后稷而成为圣母,并被尧帝封国于邰,号曰:“姜嫄国。”他们认为姜嫄生后稷之后,三次弃子主要是为了锤炼后稷,正是姜嫄对后稷有意识的历练,后稷成人之后才能成为农神为万民造福。当地群众认为姜嫄对周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有奠基作用,影响不可估量。故他们对姜嫄的信仰并不纯粹是出于宗教需要的信仰,他们并没有赋予姜嫄各种各样的职能,主要是出于对周文化的热爱,认为姜嫄对周文化的诞生发展有重大贡献,应该受到后人的崇奉。
宝鸡市凤翔县城西北角有一城隍庙,为凤翔府城隍庙。府城隍庙的初见年代现已无准确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雍正十一年所修之《凤翔县志》。凤翔府城隍庙中之城隍神为冯尚,即北宋时高承撰写的《事物纪原》所载:“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为王领城隍,遂并置于天下。”但城隍庙之所以能被当地群众熟知且香火旺盛,却并不是因为这位冯城隍。而是因为“速爷”,“速爷”其实为城隍身边的速报司,相传民众若有所求,速爷总是最快到达,所以事实上速爷成了人们心中保护城池和民众的一方神灵,故速爷受到的供奉比冯城隍要隆重许多。现在当地民众中除了一些文化界的人氏,很少有人知城隍庙中之城隍是冯尚,一般都认为城隍就是速爷。在当地,“府城隍庙”这个称呼几乎没有人提及,人们都是将其称为“速爷庙”。在“速爷庙”中,有一侧殿为文昌殿。文昌殿中主供文昌帝君,但在其侧位有一女神,被称为采花娘娘,主保姻缘。这位采花娘娘何时被供奉于城隍庙中,已经不十分清楚,在造像上相比其他神像也略微显小和粗糙,但其香火十分旺盛。一般认为,这位采花娘娘就是周人始祖姜嫄,后又成为当地之媒神,专管姻缘。而在乡村中,人们不知姜嫄者,认为其就是一个传说中保姻缘的女神,没有具体的出处,就叫做采花娘娘。尽管两种对于采花娘娘的传说不同,但其功能确是一致的,即是保姻缘。有姻缘不顺或求姻缘者,甚至商选订婚结婚日期前,一般都要去敬奉这位采花娘娘,以求姻缘圆满。通常是在敬完庙中所有神灵之后,到采花娘娘像前再次进行嘱咐,以求务必保佑。一般为了表示心诚,都会带走采花娘娘座旁的一朵丝质花卷,表示采花娘娘已经答应保佑,而在事情圆满举办之后,还要特地来庙里还愿。
除以上几例之外,在宝鸡金台观,这处以张三丰信仰闻名的道观中,也供奉姜嫄,在其后殿中,专有一姜嫄洞。从以上可见,在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极为普遍,庙宇中有姜嫄殿或存在姜嫄信仰十分多见。如在周公庙这处主奉周代圣贤,崇尚儒家文化的地区,设有姜嫄殿;在宝鸡金台观这处当地影响较大的道观中,有一处姜嫄洞;在姜嫄村这处春秋时期后稷的封地上,有姜嫄庙,承载着当地人的姜嫄信仰;在城隍庙中,也有姜嫄信仰。而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对姜嫄的信仰集中于将姜嫄认为是媒神、保生育之神,姜嫄已经具有比较确定的神性功能。基于姜嫄对周文化贡献崇祀姜嫄者,亦有广泛影响。
Hash:e2a3bd160a542307083ba329b791596134d51ef1
声明:此文由 天源阁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