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元旦试迎客

记者 赵迪

12月30日,古城区清远门下“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的金色牌匾分外庄严醒目。再过一天,这座承载鲁西人乡村记忆的博物馆将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展品

百余老物件涵盖衣食住行

据介绍,乡村记忆博物馆前身是聊城市民俗博物馆,原馆坐落于光岳楼,于2003年开馆。

2015年,聊城市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与市文广新局合作,共同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2015年9月,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正式列入国有博物馆序列。

步入乡村记忆博物馆展厅,工作人员进行开馆前最后的筹备和布置。据了解,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展厅已筹备完毕。一百余件老物件,按照传统农业生产、传统服饰、乡村交通运输、乡村生活用具、乡村民间艺术等门类依次呈现,涵盖居民衣食住行。

在传统农业生产展区,摆放着一尊1987年出土于东昌府区道口铺的土地神石刻。“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土地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因此人们对土地充满感激和崇敬之情,造就出本民族特有的神——土地神。过去,鲁西乡村土地庙比比皆是。”聊城光岳楼管理处主任、乡村记忆博物馆馆长魏聊介绍。按照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农业生产展区先后摆放着耕地、犁地、播种、浇地、收割及脱壳所用的农用工具。“农耕文化中国延续了上千年,不过,这一两千年之间,农用工具几乎没有太大变化。”魏聊说。

传统服饰展区摆放着老式织布机、鲁西传统的鲁锦刺绣以及旧时男子佩戴的瓜皮帽等配饰。“这件绣品上刺有‘破私立公’字样,由此推断是“文革”期间的绣品。可见文革时期,刺绣在农村老百姓之间还比较盛行。”

乡村交通运输工具在整个展厅中占据较大的位置,展区依次摆放着载人的马车、运送粮食的独轮车、牛车及四轮车。难得一见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展区展示了大量在会通河沿岸收集来的船锚,显示了聊城运河沿岸漕运的发达。

乡村民间艺术展区则是剪纸、版画、葫芦、泥塑等聊城民间传统的艺术品。

内涵

木匾传承“忠厚”基因

魏聊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甚至广大农村,这些老物件已经越来越少甚至难觅影踪,但这些延续了上千年农耕生活的老物件承载着特有的乡村记忆和文化传承。2014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开展的“乡村记忆”工程正式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山东省将投资建成20个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以加强对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为聊城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提供了契机。

在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展厅入口处,一块刻有“忠厚传家”的木匾格外显眼。馆长魏聊介绍,这块木匾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老物件,旧时一般挂在宗祠或正堂之上,作为许多家族的祖训。“在农耕时代,人类美好的品德有很多,但是我们鲁西人更看重的是‘忠厚’,忠厚是鲁西人对传统文化儒教‘仁’的朴素解读,‘忠厚传家’四字可以说是整个乡村记忆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与这块木匾相对的,是一栋造型精致古朴的鲁西民居复原。“门前这对上马石雕刻华丽,是聊城的名门望族——崔家的遗物。崔氏家族位于楼东大街路北,原东昌府区区政府西侧,著名电影演员崔巍就是崔氏家族后裔。”魏聊说,“门的正上方有一葫芦形的洞,是专门为家燕预留的通道。燕子是吉祥之物,所以鲁西的居民都喜欢燕子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葫芦又是‘福禄’的谐音,所以,乡村民间就是留个燕子孔也是十分讲究的。”

据介绍,鲁西民居一般都是正堂三间,中间一间俗称“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一般都陈设八仙桌、太师椅和条机三大件。“左手间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供桌上摆放的俗称‘五大件’;右手间是卧室,陈列的这件架子床,是比较富裕家庭才会有的。”魏聊说。

历程

十余年收集四千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征集工作的背后是大量心血的付出。

“聊城民俗博物馆2003年建馆,但老物件的征集工作在2002年就开始了,至今共收集老物件4000多件。现在乡村记忆博物馆展出的一百多件展品,就是从中选出的能够反映鲁西农耕文化的老物件。”魏聊介绍说。

从2002年至今,魏聊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聊城各县市区的农村大集和古玩市场。

“有的村民得知收集老物件是为了建博物馆,让民俗文化传承下去,非常乐意拿出家里的老物件。还有不少聊城文化人士捐献出以前收藏的物品。”魏聊说。

令魏聊赶到可惜的是,老物件破坏和消失的速度也非常快。“这辆载人的马车可以说非常珍贵,是过去富贵人家出门使用的,国内能够保存如此完好的非常少见。”魏聊告诉记者,这辆马车的车身和车轮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发现的,拼成了一个。“车身最早在李海务发现,但没有车轮。不久之后,老物件征集人员又在临清发现了一套马车的车轮。经过对比老照片,车轮刚好和车身是一套,由此才有了这套完整的马车。”

魏聊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征集到的许多老物件,即使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中年人也已经叫不出名字、说不出用途了。在乡村记忆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展柜,陈列着几件稀罕的农用工具,专门让前来参观的市民猜测用途。“这件农用工具是在农村大集上购买来的,连卖货的老人也说不出它的用途了,至今它到底怎么用还是一个谜。”魏聊说。

进展

筹建乡音记忆厅 寻找聊城话发音人

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工程的开放,二期乡音记忆厅也将步入建设正规。“乡村记忆的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有形记忆包括能够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实物,无形记忆包括语言、技艺、文化、宗教、道德等范畴。乡音记忆厅打算征集聊城各县市区的特色方言音频视频资料。”魏聊说。

经过对聊城乡音保护工作的考察,魏聊认为,作为乡村记忆的聊城乡音不仅要发音地道,也要在内容方面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说,让阳谷方言发音人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让临清方言发音人讲述临清胡同文化、临清八大碗,让高唐发音人讲述高唐老豆腐的制作过程。这样,乡音通过当地特色展示出来,将具备更大的价值。

乡音记忆厅聊城话乡音发言人的征集工作即将开展,现面向全市征集聊城话发音人,如果您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并且对家乡某种特色文化、风俗熟悉,可以通过本报争当发音人,您的声音或许会因此永久留在乡村记忆博物馆之中,成为乡音记忆传承。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依然散落在乡村,你眼中即将淘汰的老物件,或许就是乡村记忆博物馆中所需要的。乡村记忆博物馆继续面向社会征集能够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可以是服饰、生活用品、农用工具以及各类艺术品。(聊城新闻网)

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Hash:2d46279b1a7c43db0399c2818cb7d5a003d52f49

声明:此文由 聊城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