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泰山归来不看岳
听朋友说泰安本地也有提案建议改名“泰山市”,只是未曾批复。可能泰安寄托着国泰民安深远寓意吧?一直都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机缘北京返回而是决意先到泰安看一看。
泰安不大不小,泰山站像是山东籍武中奇题字。市府坐落在泰山麓,也有青瓦台的气度,城市空灵,泰山近在眼前,一城山,坐在公交车上都可以实时拍照观赏不远处的山峰,城里的人们仿佛时时刻刻都能尊享泰山的濡染和赐福。泰安最著名的人文境地还是岱庙,据说汉隶最著名的“张迁碑”“衡方碑”就在这里,作为涉猎书法且均曾临摹的我来说这个点的卡是必须要打滴。
岱庙,旧称“东岳庙”或“泰山行宫”,占地约9.65万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主流全真派神府圣地,是众多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内宫阙重叠巍峨、气势雄伟。岱庙始建于汉代,复兴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宋真宗封禅时又修建主体建筑“天贶殿”和其它建筑,规模更大。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历史久远而藏碑丰厚。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形制各异,有“岱庙碑林”之称,是继西安、曲阜之后的中国第三座碑林。庙内有“万代瞻仰”“登泰观海”“树种汉时”“第一山”“飞龙岩”“翔凤岭”等刻石;现存最早刻石秦小篆《李斯泰山碑》、汉隶经典《张迁碑》和《衡方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形制特异的唐代《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古代碑刻。就时间而论,这里碑刻自秦、汉到近现代名人题刻,前后跨度二千余年;从碑刻来源看,包括岱庙原有的和庙外迁入的;从碑刻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碑刻书体风格各异。此外,还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部分祭器、供品和工艺品,除文字碑刻外还有48块汉画像石,碑刻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
存于“东御座”院内的《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其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迁至泰安岱庙,后又移至“天贶殿”东廊的历代碑刻展室内。全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阳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为出资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姓名及资量。碑额书“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分两行而无列,书体在篆隶之间,线条刚健有力而曲屈盘转,极似汉印缪篆,大小、长短错落,挪让有致,布局茂密,浑然一体,实为碑额珍品。正文风格朴拙高古、雄强大气。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但参以篆籀笔意,笔画方中寓圆,骨力劲健,笔笔饱满,质朴厚重,波磔不似其它汉隶碑刻那样明显,加上刻工的粗放和自然漫漶,使得字迹在众多汉碑隶书中呈现出全新的气象;结体以扁方为主,在规正古拙与结字巧丽中透露着浓厚的雄秀之气。
《泰山刻石》立于“东御座”殿堂台基下,有玻璃护罩,是目前我国保存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名山刻石之祖”而驰名中外。据文献载,《泰山刻石》为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年诏书,由丞相李斯小篆书写,又称《秦刻石》,也称《李斯碑》。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至清代移至岱庙,曾被盗又追回。碑文共222字,后渐磨损泯灭,明嘉靖年间尚存29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7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此碑笔画简炼平正,结体匀称而成熟,气息端庄秀雅,与当时笔画仍然繁赘而具有较浓装饰意味的大篆相去甚远,字势刚劲挺拔,一扫六国众家粗拙之气。作为秦篆重要代表作,历代对《泰山刻石》评价极高。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衡方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翁方纲据碑文末行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认为朱登即为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皆有著录,为著名汉隶碑刻之一。碑高2.4米,宽1.1米,厚0.25米。碑额下有穿,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计2行10字,字径9厘米;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字径4厘米;碑阴原有字,清翟云升《隶篇》记载可辨者23行71字,嘉庆四年(1799年)十月,钱塘人黄小松捶拓后发现其中“故吏故民门生”等字最清晰,如今已全部漫灭不见。该碑原立于汶上县次丘镇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滥决口时此碑陷卧,村人复建于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1953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内保存,1983年10月移至岱庙碑廊。此碑书法以体丰骨壮闻名,代表了壮美一路的汉隶风格。笔画丰润端正,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仪态敦厚稳重,笔意粗壮古拙,妩媚动人;结体方峻严整,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浑厚含蓄如《张迁碑》,而不似《礼器碑》锋芒毕露;章法紧凑,字间、行间留白少,却并不局促臃塞,反显浑朴古雅神貌。是汉隶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清代金石书家对《衡方碑》给予高度评价。清代伊秉绶于此碑多有鉴习,既谨守汉隶正法又自出面目,终成一代隶书大家。
泰山与黄山齐名,是五岳之首号“天下第一山”,徐霞客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草拟此稿的同时,恰恰见到有好事者将黄山泰山进行对比网络pk,辩论双方相持不下看得热血沸腾,黄山也是轩辕黄帝炼丹所在,泰山是历代皇帝朝拜封禅必经,都是历史自然文化双遗产,一个自然瑰丽奇伟,一个历史人文厚重,无法割舍,同一个世界同一轮日出都是如此多娇。我虽生长在黄山脚下,也是新安画派和皖南山水一直濡染我的心性,自然托付终身,不过对于遥相辉映的泰山文化历史孔岱儒道亦然心驰神往。
天阴阴雨濛濛,从岱庙出来沿着武中奇题写的泰山文化广场,经关帝庙红门,游客中心购票见有楹联“气象岩岩直通天地,文化煌煌纵贯古今”。一天门有户部员外郎杨可大题署“天下奇观”,五岳真形之图如若八卦图阵,红门宫处有“瞻岩初步”“登高必自”刻石,宫门楹联为“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阁。”泰山的石阶很宽,阶距却很窄,人再多估计不会拥挤,缓冲平台也挺多,与陆续上山下山的游客时而交流插肩,遇见一年轻游旅言及夜里就上山所以这么早下山,说是泰山24小时售票且夜里开放登山,我惊诧不已,难道不担忧游客的安危意外么?路上见到石祖芬题写的“经石峪看红叶诗”——
独倚乔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
孤红莫恨荣华晚,众绿都成惨淡光。
休上危桥云步回,更高寒处更凄凉。
拾阶而上到了万仙楼,匾题“景会群真”,见“三义柏”,三株并排苍遒的柏树如若歃血为盟,巨石刻“仰止”。不远处是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有“不成功毋宁死”“唤起民农”石记,附近也有“听泉”“名言莫罄”,还有草书“虎”字和楷书“初步登高”。一边走一边品读刻石,又见陈甘雨书“中流砥柱”,行楷“蔚然深秀”“步玉清”与隶书“洞天福地”“肤寸升云”,吴大徵篆书杜工部“望岳”。这里,有石碑注解:泰山摩崖总计1018处,岩石节理风化而成历代文人墨客天然题字场所,这些地质遗迹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泰山地质公园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景观。
泰山途中的各类店铺大都采用木质古朴刻匾,门面玲珑招牌名字取得都很有范儿,什么“升云”“青未了”“天顺赐福店”“福地”“步玉清”“敢当”“云路”“佳境”,也都请书家题署,别有逸趣。接着看见大楷“神州磊落”,路边有不留意就会忽略的“虫二”刻石,就是那个著名的“风月无边”,来历且不引申。又见“万古凌霄”,欧阳中石题署的“斗母宫”引入眼帘,楹联由东营陈锡山题署:客心洗流水,山骨露清秋。有“太上玄灵”匾及“天然池”“蕴亭”,由老将军、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会长魏传统题署的“寄云楼”格外生拙本真,类似吴丈蜀一脉,楼柱嵌绿联曰:佛法因缘无我相,夜深风雨有龙归。“威载灵应”匾依然中石老手笔,附有篆联:化险为夷诞登到岸,济人利物功等慈航。与工作人员聊及以为是那个“斗母”,她说不是,是某星君之母。
三官庙到了,小门楼前今人所题书楹联——出关即成方外人,入门已非池中辈。感觉上下联反了,这在人文圣地似乎不应该,不过毕竟当下所为,难免倏忽,一年又一年庚子春节降临,可能各地又会出现无数上下联贴反的现象,大众百姓一般都是以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而张贴春联吧……财神殿楹联为“龙行风雨人行运,家降祥瑞天降财。”三官殿联为“问人间祸福须谒道官天地水,登仙界极乐必经天门一二三。”文昌殿联曰: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位居大小官员晋升根源。三官庙联曰:内修一脉精气神养生涤心悟道,外敬三官天地水赐福赦罪消灾。
经过“瞻布”刻石便远远见到了郭沫若题署“经石峪”驿站,有茶点妇人招呼喝茶小憩问其金刚经所在,她热心指点下边小道便是来回十分钟,回头来喝茶。回谢便匆匆迎着斜风细雨一个人寻访泰山金刚经,源于曾经练过且有潘力生、丘程光、谢澄光三位忘年之交都深入专攻金刚经,也就格外关注和心仪。途径“源头活水亭”,亦称“高山流水之亭”,亭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在一片瀑布峡谷低缓而下的巨大石坪上,有南北长56米、东西宽36米,近2000平米的经文刻铭,镌刻着1400多年前的北齐末年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现有石碑记载为1313字)。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这部经石峪的《金刚经》刻成之后,一直被山谷中的溪流淹没,历经千年才被发现水下隐约文字,于是把溪流改道经文才得以呈现保存。这部石刻因为没有留下任何的姓名及时间的记录,因此这部作品的身世众说纷纭。经石的西北风斜卧着一块刻石,是宋代的陈国瑞书丹,郑温公勒石。上面记载着:游石经谷,熟视笔画,字径尺余,非人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磨灭,岂非神力护持以遣观者。这是经石峪《金刚经》的最早记录了。还有民间传说是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曾在此晾晒经文,佛经因此被印在石头上,所以这里又被称作“晒经石”、“暴经石”。关于经石峪《金刚经》的作者,明代的王世贞认为是唐代人所书写的,而同是明代的孙克宏在《古今石刻碑贴目》认为,通过考究笔法,这部经书的书写风格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因此认为是北齐大将军唐邕所书。而清代学者魏源认为经石峪的书风与邹县铁山摩崖石刻书风相似,字体大小、书体、风格极为一致,因此推断为北齐僧安道一所书。另外,清代的聂剑光以经石峪的笔法与山东《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而该经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的字样,认定为王子椿所书。1961年郭沫若先生游览此地后,经过研究也认为是北齐人所书。经石峪《金刚经》如此浩大的经刻工程,必然是在佛教盛行的时代才能完成的。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历经魏晋南北朝,于北齐可以说是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有记载“都下大寺,约有四千所,住僧尼将近八万。齐境内有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当时的佛教徒认为“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因此他们将经文刻于高山巨石之上,希望佛法与天地永存。
经石峪金刚经气势恢宏、大朴不雕,楷行草隶篆诸法兼备,圆融温润厚拙天成。字大不散而又张力,没有笔锋纵欲和棱角分明,仍然雄伟磅礴,庙堂气十足,堪为楷模。经书刻石中“无”、“万”与现今简化字写法相同,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评价它:“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迂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字,此为极则。”而康有为评赞:“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邪?”经石峪历经千年的沧桑风雨洗礼,至今依旧能看见作者那超脱的心态,把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深藏于内敛凝重的点画笔墨中;把豁远深邃的宗教情愫,以富有哲禅意识的书法线条表现出来,若有道之士,流露出无为无欲无我无极之逸趣,有着心如秋月、清心拂尘的超然境界。金刚经刻石附近有关西李道甫题书《暴经峪水帘》碑记:
暴经石傍水泠泠,镇日独来倚树听。
此意世人深未解,半天矫首万山青。
路过“云路”,便是水帘洞,见碧霞灵应宫,嵌联:三素云英扶降节,九光霞缬丽青坛。又有“万笏朝天”“蓬莱季良小住”“通幽”“天衢”,遇见“柏洞”是倒下的古柏架在通道之上,恰如穿过如若别有洞天之境。四槐树边壶天阁有白廷鏴柳楷题联: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元君殿有曾为我题署斋名的湖北文联名誉主席周韶华题署隶意行联:日照碧霞金世界,月临泰岱玉乾坤。路过回马岭见药王殿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一个如若弥勒般金刚经体“佛”字石挺立在前,不远的观音殿魏楷书联——誓愿宏深十方同化,慈悲广大三德俱圆。
步天桥见隶书“山高水长”,中天门一到远远看见财神庙亦然金刚经体联墨:身骑黑虎广招财,心镜公明常进宝。还是上下联移植一下更顺口,有些联语境和音韵不必讲究在意。吴大徴篆书“虎”金石气浓。但见“华夏神韵”“中华精神”,余江吴迈题书: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行草虎出现,“途踵平隐”,在泰山面馆门店休整避雨,到此约半途,叫了雪里蕻肉丝面,比架上各色饮料便宜,询及怎么不见挑山工,中年女老板说现在是淡季,平时很多的,前不久也偶见新闻链接提及泰山为何不取消挑山工,源于索道也没完善物运硬件也考量到一辈子从事此业无法改行的挑夫生计,同时也为保留泰山挑山工的精神意志和人文风景,好多外地游客也是冲此而来。
迎天亭处气象万千,有“云路先声”“山辉川媚”“从善如登”“郁确其高”“曲径通霄”“人间天上”诸多石刻法书。偶见溥心畬诗书:“苍苍复落日,遥下晚风林。滉瀑连溪色,岚光何处深。”再见“天下第一名山”,一个年轻爸爸带着孩子在此托我留影,我也托他为我留影。旁有诗词和“若登天然”……不远张默君《登泰山偕翼如》石刻,还有毛润之的“江山如此多娇”和“逍遥游”,以及《红军长征诗》,只是不知可否亲题还是勘录?
一隅山涧石壁上有在山书“登欢喜地”,华亭书“妙极”,有“仰止”“气象岩岩”“快活天”“在山泉”“至此始奇”“水流云在”“云泉飞瀑”“鲁邦所瞻”“寒云”,都是那么美。两个特大繁体楷书“涤虑”豁然,一处不大石亭内有刻联: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有种蔗老圃题书:且依石槛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还有: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亭外是历城刘光照撰书: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玉田士隐刘振声撰书: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四周围绕刻石有长白文瑶书“河山元脉”,有“泉清自洁”“俯瞰群峰”“云步出天”“揽胜”“澄清宇宙”“红桥飞瀑”“中游”“都归一览”,有长白升福的“栏环翠秀”“和篆书“万方多难此登临”,有“排闻送青”“天下奇观”和皖南泾县王崇甲题“雄冠五岳”,一面石瀑上醒目的隶书“霖雨苍生”让人顿生敬意。
东岳庙有一副蓝底嵌金篆书联:秦皇登封驊骝驻,青松封?千古情。好像上下联都有雷同的“封”字,还有一字不识。另有岭南画派代表性艺术大家杨善深的行书联:山水有缘供啸傲,岱宗无意任留连。一侧山壁刻入“东天一柱”“抚松盘桓”,还有两个如椽篆书,不知是“泰松”还是“秦松”。乾隆题石“望人松”不远便有一株与黄山送客松一样的松,平台上有三四位游侣在悠闲,一男生喂女孩吃什么,背景恰有望人松,我特意拍了特写。继续前行,朝阳洞口见王冶平题“泰山奶奶显灵宫”,对松山处有“万丈碑”记,可是未见,一位游客向工作人员咨询,原来是雨天雾大,遮掩了对面山上的碑刻。也有陆陆续续下山的游客说是山上下雪了,山下有雨山上就下雪,泰山就是这样,看了看一位小伙的手机自拍,果然白雪纷纷玉树琼花。依旧欣赏刻石“松云绝壁”“空翠凝云”“心香诚祝”“举足腾云处世松”“与天地参”,有“大好山河”与黄山温泉摩崖“大好河山”略微不同,更有久违可人的领导楚图南写的非“干部体”——千山闻鸟语,万壑走松风。与谢无量赖少其吴丈蜀味儿仿佛,憨厚敦实,大巧若拙。又是“松壑云深”“能成其大”“千叶石莲”,在石阶路边壁有“暂远红尘”刻石,同行数位来自远方的看似吃皇粮的中年白领干部在此稍歇,一位男士走在此刻石下坐下,我拍了特写对其笑说:还是在红尘之中啊,同行者都笑起来。
至此又奇,风涛云壑,松风琴韵。对松亭下是十八盘起始点,上达南天门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石阶1600余级,势如天梯,为泰山标志性景观。这里有郭沫若1961年夏题书刻石——
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
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
孥云伸臂手,饮瀣溢心胸。
磴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
在龙门见到“绝顶云峰”“天地交泰”“升仙坊”“翔凤岭”,开跌荡何险危,仰不愧履如夷。首出万山如登天。十八盘到南天门这段已经有越来越厚的积雪,路阶不扶手无法顺利攀登,步步为营步步惊心,也算最难走的路,恰恰这段石阶坡度大间距小,到了南天门一阵风雪刮过,一股豁朗空明的清凉气拂尘,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未了轩有联:听天门长啸松涛依旧,凌绝顶远眺风物日新。武中奇题南天门宾馆门柱联为田英章欧楷:画阁凌云瞻四海,金台遗韵著千秋。我早年涉及硬笔也与庞中华田英章沈鸿根等多有联谊,后涉及毛笔书法和中国画,感觉局限硬笔是无法拓展艺术视野和笔墨境界的。
天门耸立于一片空色的苍穹之下,四野茫茫,白云亭由范曾题额,亭联也是其书:谁接千载,我瞻四方。高山固俯,圣者当然。额首“据德”也是范曾题书,人生若只如初见,与起初见到范题写的《演讲与口才》等还是感觉差不多。这时候整个世界犹如笼罩在银白阴蓝之中,暮色苍茫,到玉皇顶还有些距离,一路见人就问还有多远,有说还远有说不远,有的建议明晨再上,有的说半小时赶回头索道下山的话赶紧,也有旅馆老板迎上前招呼留宿,我说未及到顶或赶上索道就留夜。雪也大了,抉择再上,见彭真题书“山高望远”,走过范曾题牌坊“蓬元”,日近云低,一片坪地,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对面偌大石崖全是刻石,有“壁立万仞”“置身霄汉”“青壁丹崖”“星辰可摘”“天地同攸”“弥高”,有“呼吸尊,宇宙崇”,“五岳之宗,与国同安”,“与国咸宁,体乾润物”,邓颖超1984年6月来此题字“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乔石题“海岱纵月”,也有李鹏题写的“保护世界遗产,建设东岳泰山。”金溪题书诗词:“丹崖翠壁接晴空,万里江山入望中。回首扶桑天咫尺,满身香雾立空濛。”堪为“望吴胜迹”。
碧霞祠,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碧霞元君,道教全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老百姓亲切的称之为“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娘娘”等,这里系元君上庙和祖庭,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的发源地。自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信众登顶上山,来此祠朝拜祈求平安赐福、拈香奉祀、许愿还愿。进门前有三副楹联赫然在目:玄门日会龙门客,道院时接翰院宾;自然万籁涵虚静,在一中和道气清;碧天泽众生春夏秋冬风调雨顺,霞光普社稷东南西北国泰民安。联文都挺好,最后一副联是众所周知的热播剧《都挺好》片名书写者都本基所题,见过央视《大家》栏目专题介绍,也为北京奥运会书写入场国名牌,他的字在热播正火时恰有书法界颇有非议,偏向刷字自由体学术性有待商榷。据友人言及碧霞祠里也有我老乡,皖南泾县人,时间匆促未及进入拜会并祈福娘娘,悬念寄托留在未来。碧霞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庙,其选址精妙,其北有玉皇顶,东北有大观峰,东南有日观峰,南邻断崖,西通天街,在整个大环境中,以“藏”为特点,泰山道教协会毗邻。但它又是由天街通向岱顶的必经之处,从天街望去,云雾飘渺,宫宇藏秀于崖峰之间。若在玉皇顶向下俯视,浮云洒落,一派“仙山玉阁”的景象。
玉皇顶近在咫尺之遥,一道来此的有问可否再上,也问别人是否再上,说来不及就在“五岳独尊”石刻处留影就下山,我便也作如是观,随他们一起彼此互拍,倚靠独尊的碑刻各自摆拍速成,雪都成深蓝色的了,天幕暗暗涌来,不小心容易滑倒,“擎天捧日”与五岳独尊相辉映,徐向前题“登高壮观天地间”,仰观俯察静观自得,昂头天外,万法唯识,登峰造极,“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头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匆匆往回赶,说是赶还是亦步亦趋,毕竟近两寸厚的雪。路过武中奇题飞云洞见舒同在洞边的刻石题词:泰山冠五岳,索道飞高峰。风景呈新色,游途胜旧通。恰恰赶到索道站我与另一位本地来山上送货的青年最后一趟索道下山,一张鲜红色的“刘文西”送我到灯火阑珊处的泰山脚下,一路顺风……
回来在想,不论黄山泰山都是相看两不厌的祖国大好河山,不分彼此各有千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想来徐霞客先行者都是走过五岳和黄山的,割舍谁他都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他也放不下,何况我们。黄山泰山两地分居遥相呼应,但都拥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轮明月日出,彼此互动唇齿相依肝胆相照,空灵瑰丽+人文造化,我们便打开一个新世界。
烟云满帋呈风流。于是乎,赋予我生花梦笔的国画《泰山归来不看岳》便自然诞生在黄山脚下的庚子之春。
Hash:043552256f01656ed708272cef520f1a3d122a7e
声明:此文由 中国旅游文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