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围屋客家情,隐在深山人未识!赣州6县境内的客家围屋,沧桑而温情……

宋城好,最忆是赣州

火树银花夜不寐,楼台画桥歌悠悠

能不再来游?

这是一位文人游过赣州后留下的感叹 充满向往和留恋

在这片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一座韵致清幽的江南宋城,见证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成就了一脉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

“客归故里犹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客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屋则是客家文化的浓缩,作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州6县境内,约保存600余座。

安远县(欣山镇)

龙南县龙南镇)

定南县(历市镇)

全南县城厢镇)

信丰县嘉定镇)

寻乌县长宁镇)

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时而婉约时而雄浑,像一位历经沧桑却温情依旧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安远老围东生围

东生围俗称老围,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历时8年,为陈氏朗庭所建。

东生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远县城南20公里的镇岗乡老围村,东径115°19′18〃,北纬25°00′12〃。东生围为安远名绅陈朗庭所建, 此围与旁侧的磐安围、尊三围(遗址)、尉廷围等其他三座围屋一起构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围屋聚落东生围屋群。

小家碧玉雅溪围屋

雅溪围屋坐落于全南县雅溪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雅溪围屋包括土围和石围两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

围屋总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大门用排石条砌成,3层门固如碉堡,有防火设备,围墙及碉楼上设有枪眼和瞭望孔,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石围内色古香,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黝黑的木制结构与红色的灯笼相辉映。

精美的浮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四扇门上的浮雕分别是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寓意为春、夏、秋、冬。

美丽的“乌石”传说

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历史,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整体呈“外圆内方”形状。

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共有房间98间,规模庞大。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围屋外墙上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并在围屋前面两边修建了炮楼 ,简直固若金汤。

气势宏伟的乌石围坐落于龙南县杨村镇。据了解,因大门前左侧有块巨大的乌石,故取名乌石围。

相传在几千年前,附近的东水河有只乌龟修炼千年成精,在东水河一带兴风作浪,祸害一方。观音娘娘得知后,派善财童子前来降服,经过一场恶斗,乌龟精不敌意欲逃脱,被善财童子点化成一块乌石。

另有传说,乌石围在开工建设时,曾凿开门前的乌石,但从石头中突然"呼"的一声飞出一只金乌鸦,并且石头窝里还有一只,于是赶忙填石补复。至今石头上的裂痕仍清晰可见。

历经沧桑的燕翼围

燕翼围与乌石围同在杨村镇,始建于1650年,历时28年完工。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据记载,1938年,日本飞机曾向杨村空投大量炸弹,要摧毁燕翼围,却没有命中目标。如今燕翼围依旧屹立,只留下右墙上方被机关炮扫射过的弹痕累累的历史见证。

燕翼围高大坚固,结构奇特,功能齐全。它集厅堂、居室、书房、跑马坪于一体,具防火、防攻、防炸于一身。

这里既是客家人的舒适居所,又是战时的坚固堡垒。从其设计到建筑,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是江南古建筑之杰作。

气势恢宏的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

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如同乌石围,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关西新围开基祖徐老四,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围,常到姐姐家做,常为燕翼围的雄伟高大所神迷,内心暗藏竞争意识。姐夫赖世樟资助精明肯干的徐老四做木头生意,他天生聪慧,生意竟渐渐做大。有一回,他从赣州发排往南昌时,顺路搭了省府税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亲有感于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给了他一块免税牌。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给打上其“西昌”火印商号,徐老四则收商号费,从而盈利滚滚。

围屋内的老戏台,传说每次戏开演后,当诰赠五品宜人的大夫人赖氏沉迷于戏剧中时,围屋的第一代主人徐老四就会从西门悄悄出去,与他的从苏州扬州娶回来的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去了。月光下,时光把酒汲干,一代代客家人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命运里。

定南明远第围

明远第围坐西朝东,面阔62 米,进深36.6 米,占地面积2270 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形,砖木、石木混合结构,是集家、堡、祠、内院、门坪五者功能为一体的赣南客家方围。明远第围共两层,高6.3 米;属于“两进四横、四围六堡”式围屋,除了四周围合的四排围屋外,中间还有一栋 “两进两横”式两层民居。由于民国年间在左右两侧又先后各建了一排围屋及炮楼,因此,明远第围前后各一排围屋,左右各两排围屋,“大围套小围”。

明远第围的选址、朝向遵循赣南风水理论,围屋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龙脉,左右砂山屏立周密,夏避西晒,冬挡西北寒风。大门朝向开阔广远,门前正对一池塘,近有溪水环绕、良田百亩,远为朝山、笔架山,体现出围屋主人重文求贵、丰财兴丁的美好祈愿。

百年围屋客家情

这一座座雄伟壮观、规模宏大的赣南围屋

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

还有那建筑的美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这围屋里曾发生多少故事

又有多少荣辱兴衰!

寻乌周田客家围屋古韵犹存 曾为闽赣粤三省通衢要塞 今成江西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下田塘湾客家民居。

王松柏老先生向记者讲述寻乌客家古村的天井。

图为寻乌客家古村房屋的门楼朝向非常讲究。

寻乌也有一个周田村,这是记者始料未及的。在惠州,位于惠阳区长街道办事处的周田村不仅是客家建筑的云集之地,也是叶挺将军故乡,而位于寻乌县澄江镇的周田村,则是闽赣粤三省通衢的要塞所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寻乌周田昔日的繁华和忙碌,沉积下今天的古朴和沧桑,古民居、古驿道、古寺庙、古老传说……共同构筑成客家古村———周田的历史文化。

古民居

大厅门牌楼成寻乌客家民居精华

众所周知,惠州地区的客家围屋多以规模宏大而著称,矗立田畴之上的客家围屋无疑就是一座不可侵犯的城堡。惠州的客家人喜欢在远离平原、背山面水的山坡地建造半圆形或方形的围龙屋,在山水之间承接大地的恩赐。一旦进入这个文化与地理相交融的空间,那种朴素的田园风情就很让人生思古之幽情。

在进入寻乌周田客家古村时,果树满山、屋舍井然的村落映入眼帘。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粤东地区和赣南地区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到底有何不同?得知省外媒体记者登门采访,周田客家古村保护开发协会的法定代表人王柏松老先生非常乐意做我们的向导。

在王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周田客家古民居的典型代表:上田塘湾、下田塘湾和松树下。我们很快就发现,周田客家民居与惠州地区客家民居建筑结构和风格最大的区别在于正立面墙的大厅门牌楼。在下田塘湾,围屋大厅门牌楼堪称是整座建筑的精华。门牌楼用经过打磨的红条石砌成墙裙,其上用青砖砌筑,用大方砖饰面。大厅门框正上方置石刻牌匾,书有含建造者名字或美好心愿的题铭。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匾四周所镶的砖雕,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匠心独运,栩栩如生。除此之外,门楼也是整座房屋至关重要的部分,按当地人说法,它管着整座房屋的风水,门楼的朝向非常有讲究,一定要请地理先生察看。

精致天井渗透客家先民力量

总体而言,赣南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粤东地区是一脉相承的,除结围而居最大的共同点外,围屋内的天井更是蕴涵着客家人数百年来的灵性和智慧。周田人对天井是格外厚爱的,不仅天井石要精挑细选,就连天井的排水口也要雕成花草图案。在松树下,虽没看到“九厅十八井”的宏伟,但从它精致的天井读到了客家先民的某种力量。王老先生还讲述了天井“四水归堂”道理和由此延伸的古训——— “肥水不流外人田”。松树下的天井石最有特色,外形酷似一把锁。松树下的主人是清嘉庆年间周田巨商王周崧,难怪他连上天施予的阳光雨露也要锁住。

王老先生告诉我们,在寻乌落户定居的多是从闽、粤内迁的回客。据周田王氏族谱载:明朝初年,王氏先辈从福建上杭迁至寻乌澄江王屋。明万历年间,开基祖王梯从王屋迁至周田,王姓从此就在这片四周群山绵亘、林木丰富的肥沃之地繁衍生息。500多年过去后,在方圆3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分布着自明万历年至清末所建的古民居28座,现存完好的有15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周田客家古民居群落。

古驿道

曾造就寻乌周田村繁荣

说起王周崧,王老先生有特别强烈的诉说欲望。王周崧是周田村历史上的巨商,一生建造了3座民居——— 松山排、下社母、松树下,其中松树下是周田客家古民居中的精品之作,松山排则是他的金库。据说,当年王周崧的生意跨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在广东蕉岭新铺,福建武平下坝,江西会昌门岭、寻乌罗塘和澄江等水运重镇都开有店铺。

虽然王周崧的生意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他的

巨富离不开贯穿周田村的驿道。这条号称三省通衢的驿道可谓四通八达的商旅之路,清朝末年,周田村中有酒坊20多家,豆腐坊30多家,每天要宰杀两三头猪,足见当年货运的繁忙。货运的繁忙给周田村带来了繁荣,当年村中的客栈、店铺,路边的茶亭,见证了昔日古驿道上的忙碌。

据王老先生介绍,在新中国建立前,陆路上货物转运多靠肩挑、驮运。周田村虽没有形成集市,但东面寻乌罗塘码头、东南福建武平下坝码头、西北澄江码头、北面会昌筠门岭码头的货物转运、集散多从周田村经过。经由周田村南下的货物主要有米、油、豆,北上以海盐和海味为主,鸦片战争后也多了许多 “洋货”,如牙刷、牙粉、电筒等。脚夫和马夫们一趟货去,一趟货回,多在周田村食宿。

消失激起客家古村的保护

可以说,古驿道上的忙碌先造就了巨商王周崧,王周崧继而造就了今天的周田村客家古民居群落。令我们遗憾的是,古驿道的痕迹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已慢慢远离这里居民的生活,以往代表着深邃而沧桑的青石板路只能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古驿道的消失刺激了当地数个有见识的村民。2002年10月,在周田村几位村民倡议下,周田村客家古村保护开发委员会成立,制定章程,标志着周田客家古村保护工作启动。2003年3月,江西省建设厅主办、省文化厅协办的历史文化专家评审会,评选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同年7月,经江西省政府审定后公布,周田村以其极具特色的客家古村历史文化名列其中。

风雨无情,自然风化的结果使得赣南残存的客家围屋慢慢减少。有幸的是,自2003年7月江西省政府公布周田村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后,周田村的古民居群落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而作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田村的客家围屋所蕴藏的丰富的建筑与文化元素,正在陆续被挖掘和开发。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付海燕 严艺超 廖桂旭 方炳徐

Hash:bf815c446470a21470f4155cfc3ab7f917227254

声明:此文由 今日寻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