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楠溪江山水诗的画廊丽水街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温州作家协会会员、温州旅游体验师谢绮频。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春天,我再一次来到了永嘉的丽水街,与那年的丽水街之行,竟然已有五年的时间,时间真的在不经意间流逝,丽水街,还是五年前的样子,古街又老去了五岁的年龄。

石阶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木制栏杆靠椅,对于一个古镇控来说,每一次脚步迈进古朴老街和古村古镇,心情就会欢喜开朗起来,。

岩头古村始建于五代末年,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建筑布局非常整齐,而丽水古街是属于岩头古村口的一条古老的长廊街。

第一次走进丽水街,那是五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季节,本来秋天的天气是天高云淡的,但那天是阴天,第二次走进丽水街,是今年一个雨蒙蒙的春天。

最初丽水古街给我的印象就是那很长的一座长廊,呈半椭圆型的构造,一条弧线型的卵石路老街,街上一边是有成列的挨在一起的铺面,铺面大部分是木板的门面,铺面前是条石的几级石阶,然后是2米多宽的卵石道路,另一边是一条有300多米的依水而靠的长廊椅,当地人称为美人靠椅,弧线型的长廊沿着穿村而过的小溪而建。于是,从这一端拍过去,能看到弧线型长廊的全景。

很多人以为丽水街在丽水,其实丽水街的由来也是比较有趣的,因为这条街是建造在水利大坝上,街前面的溪是楠溪江的一座综合水利设施,而村庄就是沿着这条溪而建造的,这也是楠溪江唯一的一个以水利设施来布局的村子,这条街原名叫“利水”,而因为这条长廊街实在是太有造型和唯美,利水就变成了丽水,然后就延续下来叫丽水街了。

那年行走在这条古街上,一班爱美的女人花们,就依着长廊,这样一张那样一张地拍着美美的照片,一路走来,大家累了,也可以就着台阶坐在这条上,玩下手机,翻看下朋友圈。而我,竟然借了一位学生的自行车骑行在老街上,老街那高低不平的卵石路,让我这位单车绕行过青海湖和骑过海口三亚的骑手,在车上蹦跶得也有点吃不消。

我们可以靠在这大红灯笼高挂的长廊屋檐下的椅子上,看远山云舒云卷,边上的小溪静静流淌而过,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村子的气息,就像古诗里所说的:“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那样。

从丽水街的一端到另一端时,要经过一座丽水桥。丽水桥,又名“永庆桥”,是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该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经过几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据说桥的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但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石板上早已爬满了青苔,那些刻在石桥上的字,也早已隐藏起来了。但这座充满沧桑感的石桥与前方的长廊,长廊上的大红灯笼,还有后边的绿色草地,正好融为一体,毫无冲突感。桥头苍苍郁郁的古樟树枝粗得估计要好几个人的手臂才围得住,这看起来年纪比这座石桥还要古老得多。古樟树荫下有一南一北两个造型古朴的亭子,南边的是重檐歇山顶,气派不小,看起来象个官帽,果然就叫做接官亭;北边的是座结构简单的单檐歇山顶小亭,风格很平民化,叫乘风亭。

而走在村庄里面的横街直巷中,古村给我的 感觉是那么地宁静安逸,在一处古老的灰墙黑瓦的院子外,我看到一棵凌乱枝压的梅树上开满了粉色的梅花,给古老的村庄点缀了春的气息,而村庄里的水车,建在池塘边的祠堂,那屋檐上的瓦黛和屋顶上的飞雕,无不显示古村的古老气息。

而今年春天,我们这群来春游的女人花真的很嗨,站在蒙蒙细雨的村庄广场中,大家摆起了一个心型的造型,然后每人都捧出一个心来,团队建设的春游就是这么地有心有爱。

在丽水街古村里 生活的人正如穿村而过的溪水那样淳朴,生活节奏缓慢,静静地 享受着生活的 美好。 这颗镶嵌在永嘉楠溪江上的宝石,是楠溪江中国山水诗画廊的缩影。

作者其他文章

瑞安:《玉海楼

Hash:ce27add63e47ee67db35fca34837c561fe5e3931

声明:此文由 温州旅游体验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