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晚清的炮台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火炮,但最终还是保不住大清江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居安思危,这是“史”的意义。今天我们来重温大清风雨飘摇时分的军事要塞史。

广州的炮台不少,大部分都在黄埔。黄埔的炮台也不少,重要的有三大炮台群——长洲炮台鱼珠炮台牛山炮台,另外还有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的沙路炮台

这些炮台群构成的长洲要塞,是晚清时期拱卫广州江防的国防要隘,是虎门之外省河上的第二道海上防线。

今天要说的就是长洲炮台群中目前保存最大的、最为完整的白鹤岗炮台。

德国专家设计,装备克虏伯大炮

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清政府开始组建封锁珠江全航道的炮台。

从1885年开始,秘密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帮助设计,分别在长洲岛及珠江对岸的沿江山岗上,建筑了长洲炮台、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及牛山炮台,并装备有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大炮35门。

这四大炮台群构成了长洲要塞,成为保卫广州的最后屏障,被称为“长洲要塞“,其司令部就设在长洲岛。

长洲炮台群的排列是这样的:在长洲岛东南方向的六个山岗上,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呈扇形,有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白兔岗炮台、四缝炮台、新西岗炮台、旧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等六座炮台。白鹤岗炮台是长洲岛上规模最大,也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炮台。

这些炮台装备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在当时是闻名世界的武器,也是最先进的火炮,能360度旋转,后膛装药点火。这写先进的火炮被晚清重臣李鸿章重金采购回来,以期守住大清王朝。

白鹤岗炮台在下庄白鹤岗上,海拔约30米。有炮位3个,炮3门,炮台为椭圆形。炮位后有辅助设备,另有一座“官厅”,并设有露天花园,两旁有房间,是长官居住办公之所,部分已毁坏,曾作黄埔水泥厂临时宿舍。

黄埔军校创办后,炮台曾为军校的盛大庆典和重大活动壮威。1926年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就是由隆隆的炮声伴着雄壮的军乐,恭迎校总理孙中山来校。

克虏伯陆基最早的照片:

广州沦陷,大炮被日军毁掉

黄埔军校旧址的东南面是白鹤岗炮台,按导游图示找,颇花些时间。军校东南面的一个小村后面,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行,就能看到白鹤岗炮台的青砖楼牌。

门楼保存完好,上面镶嵌着一个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白鹤岗台”四个大字。门楼的墙上,挂有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这个北洋时期的炮台座落在小山上,俯瞰着珠江,颇有一夫当关之势。

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这里应该是一个严禁民众进入的军事重地。现在面向大众开放,让民众了解历史,无疑是件好事。

炮台门楼:

从青砖楼牌进去,就径直进入了炮台的通道,通道已铺设了完整的照明线路,还有石凳可供休息。整个炮台呈椭圆形布局,面北背南,北方是控制江流的炮位,南边则是士兵休息的营房,都隐藏于地下,且有通向地面的透气窗。

大炮附近的墙壁内有存放炮弹的凹位,还有一个深入地下的独立房间在炮位后面,应该是军火库。里面较潮湿,虽然已入炎夏,一走进去却是凉气逼人。里面没有通电,黑乎乎的看不很清楚,显得颇为神秘。

里面的空间设计也是一圈狭窄通道包围着一处方正的房间,而房间的门离进入地下的台阶很近,这样利于战斗中的士兵快速运送弹药至炮位,这种军事炮台的设计在现在看来都还是合理而先进的。

炮台通道:

主炮台后侧的地下弹药库:

转一圈后沿台阶重回主炮台:

走出黑黑的地下空间,再进入中间的主通道,士兵们休息的房间就在通道的另一边,颇感意外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而且窗户都是中式的缕空设计,这样使得处于地面以下的庭院消除了黑暗压抑的感觉。

就是这个小小的庭院:

窗户是中国化的缕空设计:

白鹤岗炮台有炮位3个,炮3门,炮位为椭圆形,装有铁轨,中炮位的铁轨上有一门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大炮。

抗战爆发后,广州在1938年沦陷。炮台原有的大炮被日军拆除,炮管被分割化铁。现在看到的克虏伯大炮,是广钢企业集团铸造分公司的仿制品。炮架上铸有唯一的文字:“H.GRUSON”。

主炮台的的大炮,当时最先进的大炮:

从高处俯观主炮台,注意到那一顶顶的“帽子”了吗?那是通气窗。

政府“差额拨款”,炮台官兵种田忙

炮台建立之初,政府只发给守卫官兵部分军晌,这显然不能让官兵养家糊口,于是在炮台边上就有一块“官地”给他们耕种,耕种所得的收获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就种菜卖菜种果卖果,靠这些来补贴军晌的不足。当年这里的守卫官兵很多都是父子叔侄,一旦有了战事,名副其实的“上阵父子兵”。

不过随着局势的变化,架设在这些新式炮台上的先进大炮并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打响过,只是在每年试炮的时候响三下,以示常备不懈。而白鹤岗炮台每次发炮,打向的是如今鱼珠渡口一带的水域,把水里的鱼虾打晕,炮声一停,附近的村民蜂拥而至捕鱼,所以附近居民也乐得听到炮响。

然而,这些平日里闷声不响的大炮有一天竟然打向了孙中山。1922年7月9日,陈炯明的军队占领了鱼珠、沙路以及长洲要塞司令部上的七大炮台,在蟹山炮台上朝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发炮。

孙中山知道陈炯明要赶绝他,他就站在永丰舰甲板上对着蟹山鱼珠的方向,也就是炮弹打来的方向,说要看看陈炯明怎样用炮将他打死。最后的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孙中山没事,而陈炯明却败了。

如今,昔日的大炮早已失去了它的战事攻防作用,只是静静而孤独地架设在那里,诉说着这段充满着无数的凄凉和无奈的近代中国历史,还有那些让国人痛楚的记忆。

炮台的另一边的花园:

当年的军事要塞,今天有不少民房: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1e47e11b2cb1fe4c643da45f0c08605d4b1b1310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