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子”故事流传至今,提起ta诗人称之为“万仞寒宫”!
中一村全景
钟山乡•中一村
中一村, 属桐庐县钟山乡,位于钟山乡政府驻地(吴宅)东2千米。西连钟山村,南邻建德市,东面和北面均与莪山畲族乡相连。解放初,中一村为钟山乡第一行政村(钟,谐音中),故名。2004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青南山、中一村合并为新中一村。下辖青南山、元下坑、适桐岭、店边、马塘、樟坞、前王坞、龙康坞、林塘9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700余户农户,2300余人。行政村面积4.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6.07公顷,主产稻谷。工业以石材加工最有名。村西北有龙峰山,村东南有清冷山。桐庐至钟山、歌舞的公路从村中经过,发源于狮子山麓的芹溪从村中穿过并流向建德的清渚江。
小村溯源
林塘自然村
青南山,历史上曾名仙苑,即神仙居住的地方。因村落处于清冷山北侧之处,遂以山名村,衍称今名。
元下坑,位于清冷山次峰雄狮子北坡,其地山高多云雾,有涧称云下坑,村以坑名,村民大多为畲族。
适桐岭,位于青南山北侧,西南坡有一座山岭,系钟山至桐庐的古驿道,以岭名村。
店边,位于村委驻地西南,曾名方里;因村处通道,昔有多家店铺,故名店边。
马塘,位于村委驻地西,临近徐七线,因村南曾凿塘一口(现已填没),用于饮马,名马塘,遂以塘名村。
樟坞,位于龙峰山东南坡地上,临近县道徐七线,昔多大樟树,故名。
前王坞,位于村委驻地东,临近徐七线;始称王坞,后温州人迁此成村,衍称今名。
龙康坞,位于村委驻地东北,徐七线穿村而过;昔村路泥泞,曾铺以砻糠,遂谐音成今名;村中传说,光武帝刘秀微时,因被王莽追杀,曾潜居此村,后来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有好事者便名此村为龙康坞;清中叶,温州客民来此定居成村。
林塘,位于林塘水库旁,其地三面环山,昔树木茂盛,村址位于凹处似塘,故名。
万仞寒宫清冷山
清冷山
元朝末年,桐庐著名诗人徐舫,踏遍桐庐山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诗篇,如《阆仙洞》《独高峰》《瑶林洞》《清冷山》等,其中被徐舫称为万仞寒宫的清冷山在诗人的眼中苑如天上的寒宫仙苑:
万仞寒宫尺度量, 巍然亘古独苍苍。
三秋风露松梢月, 九夏林泉石上霜。
野径晴烟笼树白, 危岚暮霭接天黄。
我游乘兴吟魂爽, 浪欲骑鹏谒帝乡。
清冷山绵延数十里,包括大岩山、小岩山、雄狮子、雌狮子、双岩山等等。主峰大岩山海拔881.4米。
相传南朝时,有一个叫周颙的人,开始隐居在南京的钟山。因禁不住寂寞,出任海盐(今属浙江)令。后来读孔稚圭批评他的《北山移文》,于是便来到清冷山再次过起了隐居生活。因山中寺内有大钟,且周颙原先在南京的钟山隐居过,于是便将此山也取名为钟山。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改称清冷山。
清冷山南原有青峰寺(如果周颙隐居之事属实,此寺南朝时就已存在了), 因院有大钟,故又名大钟禅院。因年久坍塌,明洪武年间重建。明崇祯年间,寺院再次坍塌。由郭希道重建寺院。到了清初,又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年(1739),第三次重建。
青峰寺最后一次坍塌不见记载,其部分石构件及碑记现在尚存。另外,尚有小段残墙留在原处。残墙基为长方形,用自然石砌成。遗址中有一方形柱础磉板和石鼓一个。遗址东北有池塘及古井各一口。青峰寺南有一块平地叫十母丘(也有称十亩丘的),直至本世纪初,附近的青南山村民还在那里种蔬菜。
清冷山虽然山势很高,却有多孔泉水。这些泉水可灌溉农田五十余顷,同时又一直承担着青南山村民的生活用水。2008年5月,钟山乡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成,解决了钟山乡自大市村以东所有村民的生活用水,唯独青南山自然村因地势较高被排除在外。为此,钟山乡政府出资60万元,在清冷山山腰建了一座以清冷山山泉为水源的自来水塔,从而解决了青南山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千年古道适桐岭
适桐岭
古时,从钟山到桐庐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从适桐岭古道经旧县再到桐庐;第二条,从慈祥岭经莪山、横村、旧县再到桐庐;第三条,从双溪口经建德钦堂绕道芝厦再到桐庐。三条古道相比较而言,从适桐岭古道经旧县到桐庐无疑是最便捷的。为她取名适(往,到)桐,说她是千年古驿道,完全是名至实归的事
残留的适桐岭古道
适桐岭海拔208米。古驿道从西边的吴宅(也可以说从歌舞)一直通到旧县,连绵数十里,全用石板铺成。此古道既是歌舞人、钟山人经旧县到桐庐再杭州首选的通道,也是外地人从桐庐到钟山歌舞首选的近道。千百年来,适桐岭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总是络绎不绝。
为方便过路行人休息,旧时岭上建有一座凉亭——景星亭(章锦建,修建年代不详)。当过路客商或那些肩挑背扛者,挑着或背着一两百斤重的货物爬上山岭,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浑身冒汗的时候,景星亭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息脚之处。
1958年,桐庐到钟山的公路开通,适桐岭古驿道便渐渐地冷落下来。2005年,又一条经适桐岭到旧县的公路(旧钟线)开通,适桐岭古驿道彻底地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不幸的是,景星亭也因地处要道,在这次修建时被折除。
慈祥岭
慈祥岭
慈祥岭,原名刺子岭,又名弃子岭,位于樟坞自然村慈祥岭山脚。取名刺子岭,原因不详。取名弃子岭,村中倒是有一个传说。
据传唐朝末年,钟山山脚罗家村有一位叫仙苑的女子,丈夫是当朝的张元帅。一次在平叛的战斗中,张元帅牺牲了,仙苑则裹着怀里的婴儿杀出了重围。她往老家方向一直逃了七天七夜,最后来到了一座山岭上。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她将写有血书的绸子塞进婴儿衣服里,将婴儿藏在树林之中,返身和叛军拼杀起来。因寡不敌众,被叛军杀死。藏在树林中的婴儿因好心人相救,被抚养成人。于是人们便称这座山岭称为弃子岭。据说这位被母亲藏匿于树林之中的小孩,长大后考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后来,他回老家探亲时,将弃子岭改称为慈祥岭。
弃子岭的故事生动感人,但真正给它改名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桐庐知县杨葆彝。杨葆彝是江苏武进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被任命为桐庐县知县。杨知县在桐庐虽然只待了一年,却有“勤慎廉明、清超不俗”的好名声。他在闲暇之时,曾到过桐庐众多的地方。他到钟山弃子岭以后,觉得“弃子”两字实在不妥,便将此岭改为“慈祥岭”。杨知县改的岭名,原有摩崖石刻,系阴刻行书横排,每字90×70厘米。下有落款“阳湖杨葆夷书”。石刻至上世记七十年代尚保存完好。八十年代有人在上面堆柴烧火,后半部分石头烧崩。幸运的是,刻有字迹的前半部分没有崩落。如今,杨知县题写的石刻仍然矗立在慈祥岭岭头上。
也许是仙苑女弃子的故事太感人了,也许是弃子岭的名称叫得太顺口了,虽然杨知县一百多年前就将弃子岭改为慈祥岭,但是大多数钟山人如今仍然称此岭为弃子岭。
慈祥亭
慈祥亭
慈祥岭位于钟山和莪山的交界处,以岭为中点,东西两面下岭均铺有一条数百级石级,东面直通莪山乡下珠自然村;西面直通钟山乡龙康坞村。慈祥岭是钟山到横村往来最便捷的通道,是仅次于适桐岭古道的第二条古道。1958年公路开通以后,古道钟山段被修成了公路,古道不复存在;古道东面因公路从龙峰村经过而没有从下珠村经过,故仍有多段古道至今依然完好如初。
慈祥岭最高处,即钟山和莪山的分界处北端建有一座亭子。修建人不详,修建年代估计是清朝中期。亭子原来也不叫慈祥亭,后来更名,与慈祥岭改名有关。
解放以后,慈祥岭曾三拆三建:1958年修建公路时被拆重建。1987年为拓宽公路被拆重建。2010年为公路降低坡度被拆重建。前二次重建者为桐庐县交通局;最后一次重建者为中一村的39位村民,他们每人出资5000元,重建了这座历尽坎坷的亭子。
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慈祥岭上还有一座古亭叫永乐亭,系郭希道修建,但修建年代及此亭所建处所不详,村中的老人对此亭也少有印象。
蚂蟥桥
马塘村口
中一村溪流较少,溪流少桥也就特别少,所以村中真正称得上古桥的只有店边的双古桥、青南山的无名桥、马塘的蚂蟥桥。双古桥和无名桥都是藉藉无名的小桥,志书上不见记载,且现在已被淹没。蚂蟥桥也很小:桥由两根石条构成,单孔,最大跨度1.6米,宽1米,桥身全长2米。此桥虽小,民间却流着一个离奇的传说。
据说不知是哪个朝代,马塘村出了一个姓王的兵部尚书。此人贪得无厌,一次回乡探亲,发现家乡小溪上没有桥,他就动起了歪脑筋。回到京城,他向皇上奏本说,家乡有条大河,一直以来都没有桥,百姓生活非常不便,恳请皇上拨款造一座大桥。皇上信以为真,拨给他一大笔银子,并让他负责建造。他回到家乡后,叫人打了两根石条,往溪上一搁,这“大桥”便造成了。皇上拨的银子便轻轻松松地落入了他的腰包。结果老百姓告了上去,皇上随即派人查明真相,将王尚书杀了头。当地百姓认为,王尚书身为朝廷命官,其行为却像吸人血的蚂蟥,便将此桥称为“蚂蟥桥”。
传说虽然有板有眼,但唯必可信。蚂蟥桥或许是村中贤能出资所建,也或许是某个石匠个人所为。因为桥身狭窄,跨度很小,结构简陋,形如蚂蟥,便称之为蚂蟥桥。修建年代可能是清,也可能是明,甚至有可能更早。此桥前几年还在,如今因道路建设也被折除了。
青南山源泉井
源泉井
芹溪流经中一村的只有其中几个自然村,大部分村民生活用水主要靠井水,因此每个村子都有一二口古井。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中一村的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地矗了起来,各村的古井大多被填没。现在尚存的古井,青南山一口、马塘一口、店边二口。
青南山的古井叫源泉井,位于青南山村53号民居北侧。此井修建于清代,为圆形直壁竖井。井壁用稍加打制的块石混合泥浆砌筑而成,直径1米,井深3.1米。此井原来是否有井圈,已不得而知,现存井圈为民国四年(1915)打制,高0.4米,圆形内径0.6米,边长0.44米。
以前青南山村民用水,一靠来自清冷山的泉水,二就是靠源泉井的井水。后来,源泉井出了一个事故,村民用水则全靠清冷山的泉水了。2014年,村里从清冷山引来了自来水,源泉井也只剩下景观功能了。
武举人王光前
前王坞村
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钟山乡曾出过一位武举人叫王光前。遗憾的是,志书中只是记载是钟山乡人,没有具体介绍他是钟山乡哪个村庄的。但从众多的蛛丝马迹中判断,这位武举人是如今的中一村人。
据资料查证,历史上的钟山乡,王姓居民主要居住在4个村庄里:魏丰村的王家自然村,陇西村的陇西自然村,中一村的马塘自然村和前王坞自然村。
查始修于晋太康五年(284)、先后曾23次续修的魏丰王氏家谱,魏丰王氏系元朝末年从建德迁徙而来,清顺治年间,并没有王光前其人其事记载。再查陇西的《东阳画溪王氏宗谱》和《东阳侯庄王氏宗谱》而知,显然王光前不可能是陇西人。据《桐庐县地名志》记载:马塘村原为王姓居地,昔名王家。后于村南凿塘一口,用于饮马,名马塘。现王姓衰落,温州籍农民较多。这就是说,马塘村历史上曾是王姓的居住地。关于前王坞村,《桐庐县地名志》上记载:初住杨姓,相继王姓迁入,称杨王坞。后杨、王二姓外迁,温州籍农民迁此成村,遂衍称今名。从以上资料分析,王光前他不是马塘村人,就是前王坞村人。
桐庐历史上有记载的武进士2名,武举人21名(其中一人后考取武进士),王光前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是非常不易的了。王光前曾任天津卫千总,升长安岭守备,后转升临蓝卫守备。使王光前聊以自慰的是他父亲王仲华因为儿子当了守备,清顺治年间,清政府赠其为明威将军,母亲翁氏、妻子陈氏都封为恭人。而能享受这种封荫荣誉的,清时全桐庐不过23人,而封为将军的,全桐庐不过2人。这是王氏家族的荣耀,也是当时马塘村或前王坞村人的荣耀。
石材之村
桐庐凯幸石雕工艺有限公司
钟山乡是浙江省著名的石材之乡,石材资源极为丰富。据勘察,钟山乡花岗石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品种多样,质地优良,密度高达2.5吨/立方米。硬度为莫氏8级。主要品种有雪花、芝麻青、钟山红、钟山青等。
钟山石雕
钟山石材加工历史悠久,明万历丁丑年间修的《桐庐县志》和清康熙12年间修的《桐庐县志》中就有钟山乡有关石碑坊、石凉亭、石桥等修建的记载。改革开放后,钟山的石材加工迅猛发展,产品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有石牌楼、石狮子、十二生肖、石板、石杆、公墓的石板石碑等,产品远销于全国各个省市,甚至海外。现如今,全乡拥有2个石雕专业村,上百家石材企业,中一村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桐庐凯幸石雕工艺有限公司为钟山石材企业的龙头,它曾承接过杭州吴山广场、杭州雷峰塔、萧山东方文化城、海宁市城防工程、桐庐中心广场(曾获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奖)、义乌市体育中心广场等大中型工程业务,产品深受客户好评。所以说中一村是浙江省著名的石材之村,完全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文字:朱关法
本期内容由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编辑:戴江影
客户端
Hash:a57e1f4a4dde94eb0ab5b189899cb13c032ec608
声明:此文由 同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