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子岗下的村庄,竟然有这么多传说!

位于江南镇的彰坞村是一个平静的小村。然而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与其他村相比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同之处。这独特之处就是彰坞村的众多传说故事,他们如同一串串明珠,将这个美丽的村庄点缀得格外靓丽。

樟坞村全景

漫说天子岗

来到彰坞村,必说天子岗。村外的天子岗山势险峻、嵯峨离奇、奇峰怪石山路逶迤。天子岗,相传为东汉孝子孙钟葬母处,历来是附近乡民踏青登高的游览胜地。传说东汉末年,现在的富阳东洲瓜桥埠一带有一位孝子孙钟。孙钟有年种了一畈西瓜,却只有一个大西瓜长了出来。西瓜成熟时,孙钟的老母亲却不幸去世了,正在孙钟悲痛之时,门口来了个白胡须的老人,柱着拐杖,向孙钟要瓜解渴。生性敬老的孙钟在丧妣的悲痛中慷慨应允将西瓜送给老人。老人为报赐瓜之恩,说明自己善观风水,愿为孙家老母选择墓地。老人说:“有两块地:一是凤凰山,出万代诸侯;一是乌石山,出一朝天子,你自己选吧!”孙钟想了想说:“那就万代诸侯吧。”老人听了扶着胡须点点头说:“这样吧,你再想想,等老夫人出殡那天,如果到凤凰山,我就派两个红衣少女来接。要是到乌石山,我就派两个白衣童子来接。”老人说完,就一下不见了。孙钟照老人的指点,出殡那天,一路抬着棺木寻踪而来。行至今日凤鸣地界,遇一河,刚上桥,恰好月亮升起,于是这桥得名叫做月亮桥。过了月亮桥,人们来到大源溪边。这里一山耸峙,抬柩的人喊:“来呀,柱一柱!”八根搭柱一齐落地休息,于是把这地方叫作珠山。过了珠山,又到一地,孙钟突然想起万代诸侯服人管,一朝天子管别人,心里万分懊悔,连说:“悔呀,悔呀!”正在这时,他一眼看到左后方的山腰里有两个白点,极目一望,正是两个白衣童子,于是忙喊:“回杠,回杠!”送丧队伍就直奔乌石山而去。事后,人们把这抬着棺木往回走的地方叫悔丧,后来又叫作悔岗,最后成了翙岗。从悔岗往回走,来到个三面环山的坞里,孙钟东张西望,好大一会才又看见白衣童子立于高岗之上,因孙钟这一张望,就把这地方叫作樟坞。从樟坞往上抬,过山涧,爬陡坡,翻山越岭,好不容易上了一块小山坪人们抬头一看,迎面却是悬崖峭壁,哪里还抬得上去?大家费尽力气左拐右弯寻求上路,可依旧寸步难行,没办法,只得停下棺木。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天昏地暗,雷霆大造,暴雨倾盆,人们争先恐后地躲进旁边的一个山洞。等到云开雨收,人们出洞一看,那孙母的棺木早已影踪全无。再抬头一看,只见两只白鹤抬着那棺木飞在空中,悠悠地飘向山岗,于是大家追踪而上。及至岗上,孙母的坟莹早已筑好,乃是岗上的一凹地。山岗踞高临下,群山朝首,狮象守门,真个是气象万千,八面威风。后来,孙钟生孙坚,孙坚生孙策、孙权,孙权开创了东吴霸业。当他做了吴帝之后追念前情,就下旨称孙母葬着的山岗为“天子岗”,山峰为“白鹤峰”。所经月亮桥、柱山、悔岗、樟坞等地名,一律称月亮桥、珠山、翙岗、彰坞,以取吉祥之意。

天子岗风光

天子岗因为表面裸露黑色岩石,故亦名乌石山,成人形鸟兽状。循山径而上,有平坦地,长约70米,宽20米,传为孙母土墓,天子岗四周有低峦,绕如矮墙,岗上墓穴宛然、墓地土五色,鲜艳悦目。其穴坪前两低峦,宛若仙鹤夹桃。穴坪左侧有清泉两孔,似仙鹤眼睛,亦称双龙眼。清泉盛暑不涸,严冬不冰。穴坪后有一小径,俗称鹤颈,逶迤百余米,通主峰,小径两侧凌空如削。主峰高耸入云,分出两翼,形似白鹤翱翔。天子岗历来为登高游览胜地,除孙钟母墓地外,远眺山景极佳,若云雾盘山,茫茫云海,一望无际,恍入天宫。天气晴朗时,百里春江似玉带,江心“桐洲”似嵌珠,俯视严濑,下瞩鹳山,群峰匍匐足底,恭若朝参、若逢春暖花开时,春江两岸“山似青螺髻,地如五色图”,堆金错秀,景色壮美。天子岗左右有五道起伏的山,形似五龙,俗称五朝门。左有雷鼓山,气贯长虹;右有经堂岗,凌霄碧汉。山麓还行仙人洞、朱买臣庙、吕纯阳祠、小蓬莱、月亮桥、天下十二泉、天香寺等名胜古迹

七樟下土立村

先有天子岗,后有彰坞村。彰坞村的村民多姓徐。传说明朝洪武八年,窄溪有徐姓两兄弟。弟弟成年后搬迁到了天子岗山脚下,这里也就是后来彰坞村所在。后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口多起来了,老阿太定了个黄道吉日,采来七枝樟树树苗,同大伙商量,定为上午十点一刻七树下土立村(铜山上种了3枝,假山上种了4枝),摆好七挂大响炮,以打锣为号同时下种,时间一到,打锣人打起了大锣,并响炮齐鸣,在响炮声中七树下土,彰坞由此立村。

树逐渐长大,人也逐步增加,老阿太娶了妻子成了家,并生了七个儿子,经辛勤劳动,把七个儿子扶养成人。七个儿子十几年后共建造了七座大楼房,房子结构好,造型美,牢固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有四幢老房子完整无缺,是村里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几百年的七枝樟树几经风雨,至今仍在。围绕着整个村庄,成为了彰坞村的风景树。

樟坞村古香樟

篾匠之村彰坞

彰坞村是个半山区,山多、人多、田少。150余年前有位东阳师傅来彰坞村做客。东阳师傅就住在徐千书家里。千书为人聪明,又求上进,却家穷无钱上学念书,想学一门手艺糊糊口。正好东阳客人是位篾匠好师傅,千书便拜他为师,当上了一名学徒工。到了第三年,千书兄弟布书也跟他学手艺,到了第五年,千书自己当了师傅。又将三弟利书带去学篾匠,因此一家三兄弟全都学篾匠,后来成为彰坞村的篾匠的祖师爷

到了解放前,彰坞村篾匠发展到130余人,称篾匠之村,其中三代同堂学篾匠的有徐春荃,徐浩川,徐叙明等。当时本村年轻人出路有两条:一是去上海做纸头生意;二是学篾匠糊口。

当时做篾匠行规:三年徒弟,四年半做,五年出师。彰坞村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各色各样的技艺产品都能制作,如菩萨桥的“桥头”、盘担、香篮、嫁女篮,嫁女火,生活篮、团机、爬篮、田蒿、谷篾、篾箩、篾篓、菜蓝、黄篾篮、麦果篮盖、掏筛、篾丝箱、藤篮、簸箕、米筛、糠筛、谷筛、篾大、插垫、灰篮、床笠、上层笠、薄蓝、篾把、长蓝、方蓝、园蓝、单花砸、洗帚、筷子等等。

当时彰坞村篾匠当中有作头师傅几十位,大小作纺几百个。至今彰坞村尚有几十名老篾匠师傅。但由于现在大部分生活用品都用塑料制作,所以很少人学篾匠,篾匠这个行业已经式微。

本篇图文由杨露萌与县档案局共同整理

桐庐县档案局(馆)官方微信平台

编辑:李瑶

Hash:8b52883f2834bc845e55aa2c0b81c582ba0c2315

声明:此文由 同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