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旧县内的古县城

铜川市旧县内的古县

秦风岗

旧铜川县,包括今铜川市城、郊两区以及今耀县石柱乡、演池乡、董家河镇;宜君县云梦乡、县口乡和这些乡镇以外的其它一些村庄。旧县辖区内,历史上曾有七处设过县治。

一、 汉代漆垣县城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漆垣县设于西汉初。历史学家吴镇烽先生指出:“漆垣县辖区为今铜川市西北部、郇邑县东北部及耀县、黄陵宜君交界处各一部分。王莽时改名为漆墙县。东汉恢复漆垣旧名。漆垣县为上郡辖。上郡设于肤施县,故址在今榆林市鱼河堡。”有人认为,上郡驻今延安市,这是把汉代的肤施县同清代延安府属肤施县混淆了。

“漆垣”、“漆墙”得名,显然都与漆水有关。“垣”者,墙也。“漆垣”是建在漆水河畔的一座有围墙的县城。遗憾的是,各种史书都没有记载漆垣县城的具体位置,今天,我们只能根据漆水河谷的地形来推测。旧志所记漆水,即今雷家沟水,源于旧铜川县东北的北高山,其沿岸都是深沟峡谷,到雷家沟与铜官水交汇处才进入开阔川道。漆垣辖今铜川西北一隅,因此,县城不会沿川道南设,可能就在今雷家沟口。当然,这一说法仅是推测,有待考古证实。

漆垣是铜川境内设置最早的一个县,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我省这样古老的城市并不多。历代《同官县志》并无漆垣县城的记载,将同官历史从苻秦同官护军算起,少算了五百年。党文杰老先生主张从秦频阳县算起,因秦频阳县城在今富平美原镇西南五华里,辖区合同官县大部。晋时,频阳县城才迁至今雷家沟口的频山下,比漆垣县还是晚四百五十年。今又有人认为,铜川历史应从西汉祋祤县算起。其实祋祤县古城在今耀县城东一里处的河东堡,是当时与漆垣并存的一个县。

二、 晋频阳县城

据《史记·秦本记》载:“秦厉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置频阳县,县城在今富平县美原镇西南五华里的古城村,辖今铜川东、南大部地区。汉、魏时,这部分辖地先后划归祋祤、泥阳县辖。晋初(公元265年以后),复划归频阳县,县城迁今雷家沟口的频山下。

频阳县城地处漆、铜二水交汇处,又无城墙,常遭水患,后因设立铜官护军而废。到明代,县城只剩下瓦砾了。清乾隆三十年,同官知县袁文观曾在旧址立“旧县碑”一通。今碑已佚。

三、苻秦铜官护军城

苻秦永兴元年(公元357年),析频阳县地分设土门护军和铜官护军。铜官护军驻济阳村,因山北的铜官水而得名。

铜官护军存在了89年,北魏时撤销。

元朝末年,为防战乱,同官县在济阳修筑了一座土城,叫济阳寨。寨内凿有藏粮食的地窖;寨前挖有通往山下的地道(俗称“窨子”);寨内驻兵防守。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县府又重修济阳寨墙,并在寨内建县衙,县令通常在寨内坐堂。清康熙年间,才拆毁了县衙,搬进山下城内。今寨墙尚存残迹。

四、 北魏铜官县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销铜官护军,改设铜官县,县城建在今王益高坪村,北地郡辖。北地郡设在泥阳县城,即今耀县城北漆水西岸的泥阳堡,群众称其地为“泥沟子”。129年后,铜官县城由高坪村迁至今济阳山下,即铜川县旧城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4年),在北魏铜官故城修建了兴元寺。兴元寺是铜川历史上建造年代最早的佛寺之一,宋、明两代都曾重修。清代,兴元寺只剩下石碑和一座古塔。此塔今尚存,高丈余,分四层,上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部鼓起,造型奇特,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古塔建造年代不详。近年,由于村民在塔基附近取土,塔身已倾斜。村民宋都善在塔周建房,将塔包在院内。

五、北魏黄堡县城

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以今市南8公里的黄堡镇为中心,分铜官县地,置黄堡县。《魏书》没有记载黄堡县。建国前,耀县出土一块石碑,叫《北魏隽蒙文姬造像碑》,刻有“大代永熙二年岁次□□□月戊子朔八日乙未,北雍州宜君郡黄堡县邑主蒙文姬□瓽□姬邑子卅一人等,自慨无窃,故割减家珎(宝),聘召名匠,于大路显敞之处,敬造石像一躯。”它是黄堡设县的唯一证据,现珍藏于药王山碑林

《魏书》失载的县很多,当时陕西境内的三原、苑川、汘阳、长蛇、大斌、城中丰宁、永乐等县都没有记载。因此,黄堡县没有写进《魏书》也不奇怪。

黄堡县归宜君郡辖,西魏时撤销。宋、金两代置黄堡镇,故城在今黄堡灯泡厂附近。建国初,旧城残迹仍可见。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今黄堡镇西的高山上新建黄堡寨。寨四面临崖,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北原,地形异常险要,易守难攻。1934年,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一部,赚开寨门,攻入山寨,在铜川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西魏宜君县城

宜君县前身,是苻秦于永兴二年(公元358年)设于耀县沮水川(亦名宜君水)三堡镇的宜君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将护军改为宜君县,治所仍在三堡镇。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大统五年(公元539年),将宜君县治所迁到旧铜川县石柱镇附近的故县村,并于县城兼设宜君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宜君郡。唐贞观三年(公元643年)撤销宜君县,于今玉华村附近另设宜君县。

七、北周同官县城

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将铜官县改名同官县,县治由今高坪原迁至济阳山下(今城关),宜州辖。

北宋人宋敏求撰《长安志》载:“后周建德四年自今县东南十里铜官故城徒于今治,县城周一里,无城壁。”这段话告诉我们,北周以后的同官县城一直在济阳山下,始无城池。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才开始修筑城垣。

八、唐宜君县城

铜川市郊区金锁乡玉华山一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下的玉华川道里,唐代曾置宜君县。

据吴振锋先生研究:唐太宗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闰三月于玉华山风凰谷修建玉华宫,同时于宫所附近设立宜君县。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玉华宫废,同时县城撤;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复设。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宜君县城被岐国的创建者李茂贞占领。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又为后梁国占去,将县城迁至今龟山顶。金代,于宜君故城附近的玉华村设玉华镇。之后,未见有设镇之记载,玉华川道成为偏僻山沟而冷落下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玉华一带为中国工农红军活动区。1932年4月初,陕甘红军游击队进攻焦坪,消灭敌十六师一个连。5月17日,我军再次攻入焦坪。同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26日,红26军歼灭焦坪民团,俘敌60余名,缴获枪60余支。

玉华在唐代以后一直归宜君县辖,1958年11月划归铜川。

1990年3月原载于《铜川郊区文史》第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铜川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1990年7月第一版

E铜网铜川新媒体平台 原创与转载并行,原创来稿请附真实姓名以便刊登使用,文章发布 推广平台 无稿酬 在其他微信平台已发过的文章请勿再投 ,这里是城市的历史,这里是城市的未来,让我们一同见证我们深爱的城市。原创及转载视频、图片、文字不代表网站立场, 如有侵权 ,请留言,将会在最短时间与您联系、处理, 并请包含, 另外本平台承接广告、企业、个人宣传、文案设计编写,有意者可留言联系来稿方式:

Hash:90b3ff89f24ec9c89dd098cd2f3f7f34565aa2a9

声明:此文由 E铜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