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亳州都是叫过哪些名字?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称谓,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轨迹的见证。研究地名的更迭可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该地的社会变迁及文化特征,更好地为该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亳州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随着历史的进程、行政区划和地位的变更,其名称也曾多次改变。让我们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对它的名称去做一番寻觅。

“焦邑”。从遥远的古代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王朝前,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是以氏族方国及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和采邑①为主的。周代前亳州的名称无从查考。周灭商后,周武王元年(约公元前1027年),褒封神农后裔姜姓于焦,置焦国,内有焦邑(故址在今亳州城一带)、夷邑(故址在今谯城区城父集)二城。“焦”是有史料记载关于亳州最早的称呼。

“谯邑”。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兴灭无常,焦、夷二邑先后被陈国兼并。陈国也是周武王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是当时东南地区与中南腹地相沟通的战略要道,焦更是南北分疆的争衡之地。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秋,楚国发兵征伐陈国,攻下焦、夷,从此二邑归属楚国。为巩固边防,周景王十七年(前528年),楚平王改“焦邑”为“谯邑”,并修筑城池,派太子建驻防在夷,加强对楚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务。

“谯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个郡,310多个县。“谯邑”被改为“谯县”,隶属泗水郡,后改属砀郡。

“延成亭”。西汉末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即位后,实行托古改制,对行政区划和地名进行大肆更改,“谯县”被改为“延成亭”。“新”朝仅存在10余年,即被农民起义推翻。东汉建立后,废除王莽乱政,整饬恢复西汉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谯县”恢复原名。

“谯郡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置谯郡,以谯县为治所。这是谯县为郡治之始。

“谯国③”。曹丕称帝后,魏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地方政权。魏黄初二年(221年)改谯郡为谯国,治所在谯县。是年,因谯县为曹魏皇室本籍,曹丕诏以谯县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邺并称“五都”。

小黄县”。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成帝在谯县侨置陈留郡,改谯县为小黄县,自此谯县又称小黄县。直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改为谯县。

“南兖州④”。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以谯县为治所。南兖州共辖21县。

“谯州”。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北魏内乱,南兖州刺使降梁,梁占有谯城,改谯县为谯州。

“亳州⑤”。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政重镇,北周在谯置总管府,统辖数州,以柱国、隋国公杨坚为总管。因谯县为商汤南亳故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采纳杨坚的建议,“遥取古地名之名以名州”,将南兖州改称亳州。自此,亳州之名始传于世。

“亳县”。明代建立后,调整行政区划,设布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颍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县升为亳州,隶凤阳府。民国元年(1912年)8月13日,再改亳州为亳县。

“亳州市”,民国37年(1948)2月,亳县全境解放,8月中旬,中共豫皖苏二地委设亳州市,辖原亳县城关郊区一带。这时与亳州市并存的有鹿亳太、雪亳鹿柘、雪商亳、雪涡亳、涡亳等边区政权。

第二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撤销临时政权建制的指示,撤消亳州市,原5个边区的亳县部分与亳州市合并,建立亳县民主政府,隶皖北区行政公署阜阳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亳县民主政府改称亳县人民政府。

1956年5月改称亳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9日成立亳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成立亳县人民政府。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县级),隶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8年2月14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收归省直接管辖。

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地级亳州市,辖蒙城涡阳利辛三县及谯城区(原县级亳州市),时面积8394平方公里,人口520万。

①采邑,又叫“采地”或“封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的封地。

②③④⑤严格说这些名称是州、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今亳州城当时只是这些州、郡的治所。

Hash:57e3756e8112f0a8c46bf5b6948e2c4fd3fb8f2e

声明:此文由 亳州视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