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的故乡情愫:清河两岸柳鸣蝉

清河两岸柳鸣蝉

1

我的家乡焦陂,是一座美丽的千年古镇。古老的清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关于焦陂,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焦陂是一个方圆很大的土山堆。一年大旱,人们为了灌溉农田,挖沟修渠。令人不解的是白天沟渠挖好,过了一夜,又长成了土山丘。村民们一直挖下去,它就一直长下去,白天挖,夜里长。人们累得筋疲力尽,毫无办法。于是,就商量破解之谜: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派两个胆大的青年男子,躲在刚挖好的沟坡旁的草丛里,密切注视土堆是怎么长起来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半十分,一阵冷风刮过。忽然一个声音在空中飘荡:“不怕挖不怕挑,就怕铁钉钉住腰。”这时,又有一个声音从土堆里飘出:“不怕挖不怕挑,就怕铁钉钉住腰。”原来是两个路过此处的山神,无意中的夜半闲聊。第二天,一个巨大的铁钉就被人们牢牢地钉在土山的中心地带。从此,焦陂这个地方土堆不再长高,人们挖坡塘、修堰沟,疏通河道,蓄水溉田。老百姓安居乐业

2

史料记载:焦陂古城遗址位于清河与小润河的交汇处。古时,从颍州西湖乘船沿清河可以直达焦陂。焦陂西周时为焦邑。春秋时是楚国大将伍举的封地,故又名椒举。唐朝时因陂塘、湖泊众多,且广植花椒,又称椒陂。宋以后置镇,更名为焦陂镇。单就几经变化的地名看,便知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了。

2001年,在清河故道焦陂镇的刘堰村,人们在挖塘时,发现了大量古生物象牙、野牛、以及疑似恐龙骨的化石

这些化石的不断发现,无言地传递着焦陂这片土地,史前人类远古的信息。

可以想象,若是千万年前,行走这里,一定可遇到成群出没的大象。那时,高大的树木遥指星空。野牛在旷野里漫步;大象们首尾相牵,自丛林深处,向河边缓缓走来……

近年来,随着台家寺和迎水寺大量殷商时期的器物和古村落遗址的不断发现和挖掘,更给远古的焦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焦陂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春秋时,是楚国的军事重地,为了便于军事运输,楚灵王号令十万民工,开挖以焦陂为中心,贯通南北的水上航运通商渠。通商渠开通后,宽阔的河面上,商贾云集,舟楫争流竞相,繁华热闹。宋时,它是颍州十大古镇之首。

沧海桑田。黄河上千次的泛滥,造成该渠经常航运中断。两汉时未能根治。五代时,颍州刺史王祚勤政为民,在考察颍州诸河道后,组织数万人疏浚通商渠,清理河道陂塘。为了让后人把清淤工作传承下去,于是把通商渠易名为“清河”,以警示后人年年清理河道,确保河的畅通和清澈。

“清河”曾以河水清澈而著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颍州知州时,曾多次泛舟清河。

公元1049年一天,欧公素衣宽袍,再次踏浪而来。一路上,柳风拂面,蝉鸣盈耳,牧笛声声。

古镇焦陂徐徐展开:十里荷花,千顷陂塘,碧波粼粼;日暮塔影,绿树青瓦,杨柳依依;清真寺、铁佛寺悠扬的钟声回响在古镇上空……

欧公信步上岸,向小街深处的酒馆走去。

一道斜阳静静地泻进长长的深巷,泻进了酒馆的石阶上,也洒在了欧公举起的酒杯上。美酒让人醉,欧公即景生情,挥毫写下:“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鲙如玉。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笑向渔翁酒家保,金龟可解不须钱。明日君恩许归去,白头酣咏太平年。”

3

醉翁已去。他清癯而飘逸的背影渐行渐远。光阴黯淡了笔墨,而文字的光华却在。

清河,你从悠悠历史深处走来。背负一代文豪欧阳修的赞誉,一直走到沧海桑田的今天。

每一次看见你,都倍感亲切。你养育过我的先祖父辈,你的岸边留下过我的先人捕鱼狩猎稼穑的足迹;你的水里倒映过我的族人坚毅辛劳的面孔。

你从我家门前流过,见证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三十多年已过去,但我还记忆如昨。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寒料峭时,我们便成群结队在河边玩耍。在清澈见底的河面上打“水漂”。间或拔“鸡毛尾”,一层层剥开,放入嘴中,清甜爽口。“草长莺飞二月天”。放学后,我们便沿着河岸放起了自制的风筝。风一吹,风筝上的橡皮筋发出“嗯嗯嗯”的响声,煞是好听。

夏日,粉红的荷花下,点缀着小而碧绿的菱叶。馋嘴的我们是没耐心等到菱角长大的。

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轮流坐在木盆里,大伙儿推着在菱荷间穿梭。可无“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雅兴,更多是“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玩够了,便折上一把“擎雨盖”,到河边柳荫下,伴着“清河两岸柳鸣蝉”小憩一会……

入秋,焦陂美酒我们品味不了,倒是对“逮鱼”很感兴趣。在布满枯荷的水面上,小伙伴便会踩在藕根处,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鲫鱼就被抓了上来。摸鱼高手会到河边的芦苇下、树根下去摸,收获倒也颇丰。

深秋,在河边烧毛豆烧红芋。一个个嘴上吃得黑乎乎的,似乎从没吃过瘾过,总是意犹未尽地撅着屁股在火堆里扒着……

寒冬,在厚厚的冰面上打陀螺,比遛冰。或把木板打个眼,拴上绳,让小伙伴坐在木板上,拉着玩。恶作剧时,猛一拉绳,小伙伴便四脚朝天滑了出去。冬日的河面上便响起“哈哈哈”的笑声……

4

读小学时,学校坐落在清河东岸。河西岸的柳荫下,场地开阔,靠近老街闹市。常有外乡人来这里卖艺:玩蛇的、耍猴的、唱大鼓书的、练硬气功的、变魔术的、走南闯北,跑江湖卖当的,都云集而来。

他们的开白场多是“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咱们的表演也该开始了”。表演时,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不时爆发出笑声和喝彩声。结束后,卖艺人端着小盆或小碗走到围观者面前,人们都会愿意掏出壹分、贰分不等的钱放在里面。

卖“大力丸”的我印象最深。他们穿着胖大的灯笼裤,扎着红腰带,赤裸着上身,站在场地的中央。拍着胸脯,高声喊道:“南来的,北往的,哈尔滨的,香港的,能够打两拳踢两脚的,都是我的师傅。今天来到贵地,讨口饭吃,练得不好,请各位多多包涵。”说完之后,先表演一套拳术,然而扎好马步,运好气,拿着一个粗瓷大碗,用食指和中指并在一块,对着碗边“咔嚓咔嚓”几下,便把碗打个粉碎。“好!再来一个!” 大家齐声喝彩。表演者好像也很受鼓舞,为了不薄大家的情面,还会接着表演下去。于是就随手拿起半截红砖头,用中指“钻”了起来。只见红色粉末纷纷落下,不一会手指从砖头的另一端露了出来。正在我们痴痴入迷时,表演者就开始卖药。

卖“蛇油”的玩得更惊险。他们常把色彩鲜艳的大花蛇绕在脖子上,或者绕在赤裸的上身上。胆小者不敢看,捂着眼。虽然我也吓得直往后退,但还是不愿离开。看到那些大花蛇,我常无端地联想到电影中的美女特务。“蛇油”这是专治蛇咬伤人的一种药。农耕时代,蛇很多,人在生产劳动时,容易被蛇咬伤,所以那时的乡村街头有卖蛇油的。

5

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听大鼓书。

“咚咚咚”的鼓声响起,我就急不可待地等待着放学。直奔清河西岸的柳荫下。鼓书艺人先是摆上大鼓,然后左手执快板,右手拿鼓槌。先是“咚咚咚、 咚咚咚、咚,说一段唱一段,这便是我儿时听到的大鼓书了,我们习惯上称“说书”。

我听得最多的是《包青天》《罗成》《赵匡胤困南唐》《刘墉下南京》《穆桂英挂帅》《杨家将》《岳飞传》《呼延庆打擂》等。

鼓书艺人常常半站半坐在凳子上,绘声绘色地说。精彩处,便站起来手舞足蹈。每次听书,我都被吸引。回家后,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常让我牵肠挂肚,寝食不安。

不觉间,我的小学生活就结束了。不久,我上了初中。加之学习紧张,也为了自己的前程,心才渐渐放在学习上。

不可否认,大鼓书是我早期的文化启蒙。让我知道了精忠报国的岳飞,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穆桂英……

在一个小小少年的心里,我是多么佩服那些卖艺人啊!他们浪迹他乡,来去自由。他们来自于何方?家在哪里?是否也有兄弟姐妹?心里充满着对外乡人谜一样的好奇。

他们演出完毕后,收拾道具、整理零碎的钱币时,我也不错过,一直到他们拉着车子离开,还站在街口目送着他们远去……

6

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我们可以看到回族的先人们,正穿越浩瀚无垠的沙漠,沿着丝绸之路逶迤而来。他们以前无古人的豪迈,踏上了高度文明的盛唐大地。那空灵的驼铃仿佛跨越时空,还在耳边激荡。

由于焦陂水上运输极为便利。据说焦陂回族的先民们,在唐朝时,从水路经淮河转清河,辗转来到这里经商。长时间的往来贸易,他们就逐渐定居了下来。

清真寺是穆斯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他们常围寺而居,形成回民居民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比较宽松。七十年代中后期,回汉杂居的焦陂老家,不少回族兄弟,便做起了杀牛宰羊的买卖。其中卖牛肉包是他们的一大特色。

记忆中,焦陂的回民们大都住在老街北面的清真寺附近。在我就读的焦陂小学的后面。

外婆当时在集上做小买卖——卖针头线脑。于是,每到逢集,放学后我会到外婆的生意摊前。外婆便会给我一角或两角钱买东西。那时一角钱可以买一个大牛肉包,一个烧饼,两个麻花。偶尔一次买不到,外婆便会到回民饭馆里,买两角钱的卤肉给我。

牛肉包馅料除调料外只放少许葱。蒸熟时,飘出的香气让人垂涎,特别是听到“热……牛肉……包子来”的叫卖声,便急不可待地跑上前,买上一个,一口咬下,那个好吃……

前几年,阜南街头有打烧饼的。上下班路过,就会想起小时候吃的烧饼,便想起外婆来。

家乡的烧饼,面和好后醒着,有人买的时候揪下一块,擀成一个椭圆形或圆形面团,把配好的馅料抹上,卷起重新擀成椭圆形或圆形面团,上面再撒些芝麻,把无芝麻的一面用手均匀地少抹些水,贴到炉壁上。

炉子是家乡的粘土做的,掺什么不清楚,只知道极耐烧。中间是燃烧的炭火,没有烟。烧饼贴上去,几分钟后,麦香混合着芝麻香飘逸而出,诱人口水。

腊月集的日子,烧饼摊前围满了买烧饼的男女老少。烧饼出炉时,不管多热,大家买后便都急不可耐地先咬上一口……

最早卖烧饼的只备些糖酱,后来,为了满足不同口味人的需求,烧饼师傅又多备了辣椒酱和豆瓣酱。

7

天津大麻花虽名气很大,但我还是最喜欢家乡麻花。家乡麻花秀气,如烟雨江南小家碧玉,袅袅婷婷,风韵无限,别是一番风味。

做麻花的面和炸馓子的一样,把面做成细长条,两股拧在一起,再把八股放在一起用油养着,炸的时候便会膨胀开了,状如橄榄球形,纤细的身躯变成了金黄的,好艳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吃麻花时,可不能大块朵颐,需细细品味,一点一点吃下去,香味无比。

家乡的小吃很多,馓子、糖包、米花团等等,花样繁多。

长大后,儿时的记忆大多忘了,却很少忘记吃的。

8

时代变了,很多往事只能留在记忆里。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遗憾的是,当我努力地用梦幻般的文字描述我的家乡时,心里隐隐生出几分痛楚。人们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对土地及环境的保护。很多物种渐来渐少。昔日的悠悠清河已不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窄窄的河道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河两岸楼房林立,马路上车来车往。

我记忆中的清河和欧阳修用美妙笔触,描述的清河都已不复存在。站在清河边,我的思绪始终不愿回到,这个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真实世界中去。

家乡的美食,这淳朴的烟火味,是家乡留给我的最温暖的记忆。在后来的岁月里,它让我慢慢品味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外婆对我的那份爱。

时隔多年,外婆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东西的场景,还在眼前浮现。似乎她还活着,从未走远。

9

清河,凝望和见证着这一切。

面对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伟大的祖国已进入新时代。

建设美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美丽乡村建设的习习春风,也吹绿了清河两岸。

焦陂镇政府已加大了对古老清河的专项治理。禁止居民向河边倾倒生活垃圾,拆除两岸违建筑,清淤绿化,还清河以往日的风采。

村与村之间彻底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一个个农民文化广场的落成,农村旱厕的整改,以及扶贫攻坚战的实施,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千年古镇焦陂必将成为“天蓝、水清、地绿、宜居、生态”的美好家园,必将成为美丽乡镇新的财富,滋润着家乡的小镇。

我的思绪、情感、包括文字,流水一般漫向家乡的这片土地,并记录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恩泽。

如若欧阳文忠公在天有灵,隔着时光的长河,我定和他击掌微笑: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

作者简介:刘敏,女,安徽阜南县第四小学教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阜阳市作协理事。中文本科,高级教师。业余时间执着于阅读、写作 ,并有文字获奖。发表过50多篇散文,中篇小说四部。

Hash:0a8128f01b1275075a8e83799e91d9f503cace09

声明:此文由 阜南博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