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边,神秘的京城第一水关
今年2月份,习总书记在视察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时候说,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习总书记说的这运河,是一条连接北京老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水路——通惠河。
那么,这条河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话还得从什刹海边上的一座祠堂说起。
尽管如今的西海(积水潭)早已不再澎湃,但从当年的京城第一水关——汇通祠堂中供奉的镇水观音和“水神”郭守敬来看,不难想象当初的西海是多么激荡。而汇通祠,这一曾经调节京城几大水域流速的心脏,当年的律动又是如何富有韵律美。
汇通祠鸟瞰
积 水 潭 畔
汇 通 祠
镇水观音庵
汇通祠原名镇水观音庵,为明成祖(公元1403-1425)时姚广孝所建,乾隆二十六年改建,乾隆皇帝赐名汇通祠。距今已570余年。
积水潭是京城海子中,德胜桥以西的水域,这里自元代起就因风景秀丽、寺庙众多而成为文人雅士的必游之处。明代,这里更是庙宇云集。著名的有石湖寺、净业寺、莲花庵、火神祠、太平庵、龙王堂、金刚寺、兴德寺等。
汇通祠座落的土山,正对着城墙水关入水口处,其水源是西山诸泉入关后在此“汇通”,分东西两侧注入海子。当时的积水潭、什刹海、中海、南海和太液池因“汪洋如海”,故名“海子”。汇通祠迎水、环水又临海,所以明代叫镇水观音庵。
汇通祠
当年的北京城,并不像今天这样缺水。就在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个天然形成的湖泊。西海北岸入水口有座不大的小山,汇通祠就坐落于这一京城水域的咽喉之上。而咽喉之下就是掌管动脉的心脏——祠下有一座巨大的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都靠它掌控了。
汇通祠位于京城水域的咽喉位置
现在站在小山上往下望,眼前已不是六海的滔滔水流,而是北二环的滚滚车流了。现在习惯所说的积水潭其实就是西海,而真正的积水潭早在当年修地铁环线时被填埋了,空留一个地名。
元朝为漕运需要开凿了通惠河,而作为终点的积水潭是13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比上世纪50年代填埋前的积水潭还要大五倍。当年江南的粮船顺着京杭大运河开到积水潭北岸码头停靠,每年900万石漕粮的吞吐量不仅满足着都城的消费需要,也冲击着汇通祠水关内六海自然水域的波涛。
而汇通祠后院的主人,不仅是水利部门的“老领导”,更是祖师爷——郭守敬。蒙古铁骑入城的时候,恢宏庞大的金中都已变成了一片焦土。于是元朝入主中原的头件大事,就是修建元大都。
等城池建筑都建好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坐在草原的大帐中还是不肯前往。为什么?城池倒是建好了,旧时的水系全不通了,别说老百姓了,皇帝喝水都困难。正当这位战神为了水愁眉不展之时,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前来叩见, 他便是郭守敬。这位思维敏捷, 见识不凡的年轻人胸有成竹地陈述了六项兴修水利的建议,直说得忽必烈龙颜大悦, 感叹道:“如果每个人都这般思考国事建设, 就不白吃饭了”。当即授予时年32岁的郭守敬“ 提举诸河渠” 的大权(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
展室中央郭守敬的大理石像下,摆放着一副还原当年郭守敬设计北京水系思路的沙盘。顺着标示可以清晰地看到,为了兴建元大都,郭守敬主持重新开挖金口河,把西山的木料等物通过河运,运至都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加快了元大都兴建的速度。
之后,也是在郭守敬的建议主持下, 把昌平沙河地区的泉水引入瓮山泊, 从而再引入积水潭, 富足了京城用水。中国人也打那儿有了水库的概念。
而这位元代“水利部长”后来也成了当朝的“科技部长”和“国土资源部长”。
西水关旧照,背后为汇通祠
汇通祠复原图
这里是北京
❤
通惠河的出现,孕育了元大都,也滋养了从明清至今的北京城。那这条河道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本期看点
弯弯绕绕,设计师为“河”纠结。
前朝后市,通惠河没有选择。
白浮泉并非运河源头,是谁让它成了面子工程?
郭守敬神机妙算,是谁让他妙手画出河道?
敬请关注
《这里是北京》即将播出
“运河·北京”系列节目《运河从哪儿来》
敬请关注今晚BTV新闻频道
《这里是北京》
播出时间:7月10日 22:40
联系我们!
回答问题|提供节目线索|建言献策|请直接留言噢
BTV新闻频道
从2016年3月1日起
《这里是北京》
首播时间改为每晚22:40
重播时间为次日早10:30-10:40
有机会获得更多独家资讯!
Hash:3acfe54f8f02b14a771ad839e089b4a807a25135
声明:此文由 BTV这里是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