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那默默滋养嘉定人的20000口水井……

嘉定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但滨江傍海,河中的咸水不能直接饮用,因此人们挖井取水,口口水井与条条河流如同棋盘与棋子,分布在嘉定的大街小巷和各色民居之中,丰富了嘉定的城市肌理,使其更添生机。1949年以后,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加,嘉定全境的水井增加至20000多口,还出现了不少深水用井。如今,养育着一代代嘉定人的古井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饮水思源,这些井默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嘉定百姓,早已形成了独特的井文化

井之渊源

相较于北方的古井,嘉定的古井显得袖珍玲珑,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井底、井壁,现存于世的古井井壁通常由青瓦垒置,称为瓦井,也有用砖垒置的。这样砌筑的井壁有助于保护井内,避免泥土塌陷,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

井的外部则由井台、井圈构成,井圈高高凸起,安装在井台之上,起到警示作用,保护安全。同时井圈也有装饰作用,工匠往往会在井圈上作造型,现存很多古井的井圈造型多为文字装饰或线条装饰。

井圈通常由各类石头制成,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有青石、金山石、武康石,后来衍生出的有水泥和砖砌等。一般明代及清早期的古井,多采用青石,呈青白色,古朴优雅,造型以八角形居多,井口较大;清中后期金山石(花岗石)开始流行,但井口也开始缩小,以六角形为主,也有圆筒形或方形的,此外还有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等形状。

旧时,嘉定人都十分敬畏井,认为每一口井,都有井泉童子驻守。每到除夕夜,有井的人家要用瓜果茶食斋祭井泉童子,康熙《嘉定县志》记载:“除夜祭祖及门井之神。”以示对井泉童子“看井”一年来的感谢,并让井泉童子短暂休息,年初四才开封

明清时期,嘉定地区文化繁盛,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市镇开始密集出现,古井在嘉定百姓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并被记录在册。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王圻(江桥人)编纂的百科式的《三才图会》中即有一幅“市井图”。而清嘉庆年间的《娄塘镇图》《安亭镇图》除了反映当时两镇的大小街巷、主要建筑以及地方风貌以外,还描绘了数口古井。

分布最广的私井

私井,多为普通人家所开凿挖掘,这类井大多规模较小,但分布极广,民居内外、村宅前后都能看到,是嘉定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类古井。1950年时,嘉定曾有7000多口私井。私井除作饮用、洗漱外,还被赋予了树立家风的作用。

娄塘赵厅村朱氏留耕堂住宅内有一口六角青石古井,井圈刻有“井不养穷、乙丑年清和月置、留耕堂翰臣自立”的字样,出自《周易·井卦》:“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旨在教育子孙以农耕为本,勤俭持家。

黄渡星塔村周氏种德堂住宅内的古井井圈上刻有“思源”二字,训诫后人要饮水思源,不忘先辈创业艰难。同在黄渡柴家弄内的一口圆形古井,井圈刻有“其福永固”的字样,意在庇佑子孙后人。

除此之外,私井还记载了古人筑屋立宅的时间,记录了百姓世代繁衍生息的脉络,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至今在嘉定境内仍有近30多处古井被列为嘉定区文物保护点,大多数私井如今虽然不再使用,但其蕴含着的家风文化仍值得我们去探索。

浓缩历史的公井

与义井相类似的则还有公井,它的作用类似于义井,但一般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开挖,是人口密集地区,或集镇的公共设施之一。

1925年,“齐卢战争”爆发,南翔、黄渡地区作为铁路旁的重镇,损失惨重,伤亡人数数以万计。慈善组织上海中国济生会便在民主街毛家湾,开凿大井一口,防止疫病流行,提供安全用水。该井名曰:济生井,南翔人俗称大井,是南翔古镇的地标之一。济生井直径超过2米,地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井上建造方亭,具有鲜明的民国特色,是嘉定现存最大的公益古井。

在嘉定境内还有另一口“济生井”,同样是“齐卢战争”的遗物之一,在黄渡柴家弄金家门前,虽不及南翔那座的五分之一大小,但八角青石井井圈以篆书刻有“济生”两个字,另外两侧刻有“上海中国济生会”等字样。

娄塘镇上的“大井塘”,位于瞿家弄与大北街的交汇处,始建于宋代,在清嘉庆娄塘镇图中也可清晰地看到该井。大井塘水质清冽,口感好,在北侧曾设有“品泉楼茶馆”。现该井已不存。

公井作为过去地方公共事业的缩影之一,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行善积德的义井

义井,作为公共性质的古井之一,大多位于街路两旁,虽为公用,但仍大多由地方绅士或以一族之力出资挖掘,亦或是民间集资的形式建造,故称义井,以表高义之举。

相较于私井,义井的口径一般较大,大多设有井亭,井亭可以为来往的行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休憩整顿的场所。

六里亭及义井,现移建于汇龙潭公园内,花岗石制,亭内有一口古井,该井亭原位于嘉定北城至娄塘镇约六里处的横沥河西岸,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清咸丰年间(1851-1861)被毁,光绪元年(1875)重建,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井亭为花岗岩全石制,四根立柱方形,歇山式屋顶,边长3.1米,檐高2.6米。四面通透,两面设座栏。四根立柱刻两副楹联,一副为“南去北来休息有所,井洁泉冽临渴无虞”,一副为“檐临北沥迎朝旭,地接南升纳晚凉”。亭中一口八角青石古井,上书“义泉”二字,井水可供商旅、行人饮用。井圈上布满道道勒痕,足可见当年舟楫商旅往来之频繁,饮用该井人之众。

位于江桥封浜的“甘凉泉”义井,原位于杨柳桥边,并建有井亭,是清乾隆年间南翔善人程虔五出资捐建的。钱大昕曾作诗吟诵此地风光:“曲盝寒塘雁齿斜,淡黄杨柳影条条。”

嘉定历史上共有12座义井及井亭。义井及井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嘉定地区贸易经济的繁荣和嘉定文化交往频繁,也反映了嘉定作为礼乐之地,百姓胸襟开阔、乐善好施的品格。

导人向善的庙井

庙井,虽然也可视为义井、公井的一部分,除了承担日常使用的功能以外,又因其通常位于庙宇之中,又增添了一层宣扬义事、普度众生的作用。在历代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庙井,如万历年间的《嘉定县志》就曾记载过南翔大德寺的井亭:“大德万寿寺,以一顷为基,环而池之。当南甃石为梁,梁外为阿育王塔,又列屋以朝寺,备茗以润行旅。梁北两井皆亭,左右峙之,库店相望,凑大山门东,钟其楼而阁其藏,廊绕两厢,楹数不可枚纪。”

又如:梁朝井,在云翔寺。有五口,二口在山门外,二口在甎塔旁,一口在大雄殿西,俗名八角井。廉泉井,在方泰寺中,俗称千人井,久废。

现存南翔云翔寺内的几口古井是目前嘉定地区年代较为久远且文物保护等级最高的古井。传说,过去南翔到嘉定有条冈身路为龙身,四虎桥是龙颈,龙头则在云翔寺山门口。民间将双塔比作龙的一对角,塔前各有古井一口比作龙的眼睛;塔后的两口古井则为龙耳,正对山门的报济桥(今香花桥)说是龙鼻,两侧的水桥是龙齿;桥孔和桥南的一口古井分别为龙嘴和龙嘴里的夜明珠,龙尾巴乃是嘉定城中法华塔。清光绪年间南翔人陈松在《槎浦棹歌》中唱曰:“寺门雄峻地钟灵,古井东西建两亭。报济石桥通四邑,势家自古说龙形。”

嘉定城隍庙山门前建有两石木结构井亭,亭柱上镌有资助善人信士的名讳,是上海地区现存古亭建筑中的精品,亭中也有两口古井,在过去井口曾塑有黑白无常,不仅与庙内的对联遥相呼应,更为城隍庙这座道教圣殿增添了几分威严。

安亭菩提寺内的投钥井则是僧侣为了弘扬佛法的象征。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海月和尚为了重修菩提寺,浇铸了铁枷锁带上,并用铁链锁在自己颈上,将钥匙投入庙中古井,跪在佛像前,以表化缘修寺的决心。后人念及海月和尚的功德,称庙中古井为投钥井。

位于外冈镇葛隆的药师殿至今仍保留一口“药师古井”,位于寺院山门前右侧,该井仍在使用。几百年来,这口古井是药师佛慈悲、普度众生的显现。

相关链接

最老的古井

1985年,安亭前进村的村民在双墩庙附近挖掘鱼塘时,发现了一口由九节泥质灰陶圈堆叠而成的古井,每节井圈内壁直径足有70厘米宽,外壁则是麻布。经考古人员的分析,这是一口汉井,是目前嘉定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井。这说明那时候安亭附近已有人群定居,而用灰陶井圈,证明那时候的掘井技术已经很高了。

纪念烈女的殉节井

古时候井的作用还与贞节牌坊有所相同,体现出一种纪念性的功能。据说嘉定周家祠堂内有一座殉节井,嘉定城被清兵攻破,一女子不愿受辱,便投井身亡,人们为了纪念那位烈性女子,便称为殉节井。安亭老街有一座井亭桥,其由来也因为一烈女。明嘉靖二十三年,汪绶妻张氏的婆婆,唆使其奸夫侮辱张氏,张氏不从,被杀身亡,后来都御史王言查审案情,严惩首恶,并奏请建哀贞祠,竖贞烈坊,建烈女亭,亭内挖井,故称井亭。

撰文:陈晓刚

通讯员:朱杲一

编辑:顾娴慧、卢泽斌

Hash:a5864a527d02ca0c08619a0a1ba60c1162a9f435

声明:此文由 嘉定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