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的上海时光

陶行知逝世的地方,13号3楼

上海余庆路过去叫爱棠路(EdenRoad),至今小区门口有“爱棠新邨”几个大字;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弄堂深处146弄13号3楼突发脑溢血病逝。上海,留下了陶行知先生最后的人生呼吸。

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

陶行知逃到上海,住在静安寺路和赫德路交界处的好朋友程霖生家中。风声更紧了,政府在晓庄被捕的人士中查出共产党员,认定陶行知是幕后指使者,于是加紧了对陶行知的追捕。陶行知悄悄地转移到虹口,躲藏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书店。不久,1930年一个早晨,程霖生派人来悄悄地告诉陶行知,情况紧急,请他尽早离开上海。于是,陶行知悄悄地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

1930 年年年底,好消息传来,政府撤销了对陶行知的通缉令,他于1931 年春天回到上海。

《申报》老板史量才聘请陶行知、黄炎培和戈公振为报馆顾问。在1931 年至1934 年间,陶行知参与策划、修改和撰写《申报》的时评。1931 年9 月2 日至1932 年年初,他以“不除庭草斋夫”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开辟“不除庭草斋夫谈荟”专栏,总共写了104 篇文章。

陶行知更渴望做的事,是回南京恢复晓庄师范学校,但已无可能,他决定利用庙宇、公共场所或民房来办学,继续推广平民教育。

1932 年春天,陶行知在沪太路孟家木桥车站看到一座古老的红庙,于是利用它作为校舍,创办一所新型学校山海工学团。1932 年(民国21 年)10 月1 日,山海工学团正式开学。

农友问啥叫山海工学团?陶行知解释道:“一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处在宝山、上海之间;二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山海关危急,取名‘山海’有共赴国难的意思。为什么叫工学团呢?工就是做工,靠自己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就是学习,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就是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权利。我们学校招生原则就是来者不拒,不能来者,送上门去。”

农友们对山海工学团响应热烈,于是,先后有青年、儿童工学团、养鸡、养鱼、棉花工学团等十几个工学团成立,有数百人入学学习。

陶行知带领教师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相处融洽亲切。

“大家都觉得陶先生讲的话,就是我们农民心里要讲而又讲不清的话。经他一指点,便豁然开朗了。所以,陶先生每到村里来,农民不管是男是女,或老或少,都热情地围拢去,无拘无束地跟陶先生有说有笑,亲如一家人。”一位当事人回忆道。

1932 年6 月,陶行知在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永裕村创设了一所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推广科学教育,该校直至1935 年因经费无法维持才停办。

1933 年秋天(民国22 年),棉花工学团成立,陶行知、张劲夫担任顾问,他们把新棉种迅速推广到整个大场地区,还有附近的顾村、罗店等地。

从1932 年起,陶行知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团等,同时创造并推广“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

1934 年1 月28 日,陶行知在儿童工学团大会上正式提出“小先生制”。小学生制就是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当小先生,在校帮助低年级同学和参加学校管理,回家则给父母兄姐上课。陶行知还编印《小先生丛书》。

陶行知前往杭州萧山南通无锡淮安、南京、天津济南九江和汉口等地,鼓吹推广“小先生制”。

小先生

有个在静安寺电车站卖报的报童申广圣年老后回忆:我们看到一位穿粗布长袍戴眼镜的先生,笑嘻嘻地主动走上来买报。一份报4 个铜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角或二角,都不要报童找零头。他还对报童说,“你们不都是逃荒来的吗?国家现在穷得连灾民都接济不了,苦了你们这些小朋友。”十二三岁的报童听了都感动得流出眼泪。

一天, 陶行知在静安寺电车站又遇到报童,问他们什么时候休息。报童说,早上卖《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傍晚卖晚报,中午有空。

“你们把报纸卖给别人,自己看得懂吗?”陶行知问。

报童回答看不懂。

“读了书就看得懂,你们愿意学习吗?”陶行知问。

“没人教啊。”报童说。

“我请一位先生来教你们。”陶行知说,“你们还要教家里人和邻居的孩子,读一课教一课。”

陶行知派了一位十七八岁老师来到报童居住的地方,从上午10 时到下午2 点为他们上课。

陶行知还对大先生和小先生进行培训,每年寒暑假请人来办讲习会,邀请艾思奇、邹韬奋、薛暮桥、田汉、聂耳和冼星海等人,前来主讲时事、政治、哲学和经济等。

陶行知在外日夜忙于普及教育,不料家里发生状况了。

1932 年,陶行知把家从南京迁到上海。1933 年春季的一天,大儿子陶宏突然失踪。陶行知十分焦急,四处打听,均没有消息。他想会不会儿子出事住进医院了呢,于是赶到红十字医院,果然看见了儿子。原来,他骑自行车被一辆汽车撞倒,当场昏倒在地,被路人送往医院,经过两三个月才恢复健康。

不久,母亲曹翠仂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陶行知和儿子陶宏在医院日夜守护。他晚上让儿子睡在床上,自己打地铺。那天深夜,母亲病情急剧恶化,陶宏跑去叫医生,医生还没有赶到,陶行知已经看到母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山海工学团、多个学校和陶行知的朋友和学生都送来花圈,陶行知对大家说,如果送钱他是接受的,因为办学需要钱。陶行知捐献了为母亲储备的10 年保险费1000 元,买了一架便携式电影放映机赠送给山海工学团。

陶行知山海工学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从1932 年“一•二八”到1937 年“八•一三”,“山海工学团”先后在红庙、沈家楼、萧场、赵泾巷、朱郭家桥和孙宅等村庄开办了6 个分校;帮助农民建立了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以及幼儿园和农忙托儿所。硕果累累,蔚为壮观。

山海实验村学校牌匾

1937 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工学团所在地区成为中日战区。“山海工学团”被迫停办,部分师生撤退到上海租界,组织里弄工学团;部分师生参加了战地服务团。

中共建政前,山海工学团在沈家楼复校。1949 年10 月,山海工学团改为公办制,更名为山海实验乡村学校。1951 年8 月,周恩来总理指示,将山海实验乡村学校改名为上海市行知小学。1953 年,大场镇北郊的育才学校正式更名为行知中学。

人们怀念陶行知,1986 年在山海工学团旧址兴建了陶行知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就看见陶行知的塑像,还有雕刻在围墙上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2 个大字。笔者在馆内看到了300 多件图片资料和实物,看到了陶行知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生。 

作者摄

在生命的最后100 天

1946 年4 月11 日,陶行知离开重庆,回到阔别10 年的上海。

陶行知借住在一家饭店三楼,在8 平方米的亭子间开始勾勒新的教育蓝图。他一面忙于育才学校的迁校和筹办上海社会大学,一面积极参与领导民主运动,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在3 个多月演讲100 多次,同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 年4 月21 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演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 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讲;他还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和沪江大学等演讲。陶行知重申“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和“天下为公,文化为公”;他特别指出,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 月23 日,以马叙伦为首的“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请愿团”要到南京请愿,上海10 万人在北站集会为他们送行。陶行知走上大会主席台发表演讲,讲到激动处振臂高呼:“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我们要用人民的力量,制止内战,争取永久的和平;我们要用人民的力量,反对独裁,争取真正的民主!”

马叙伦等11 名代表在南京下关下车,遭到了一群暴徒围殴。中央社、《中央日报》把这一事件说成是“民众冲突”。25 日,上海市各人民团体联合会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陶行知在会上发表谈话,严正指出:殴打民众代表是政府中某团体所主使。反动力量已逐渐将三民主义变为法西斯的组织。如果美国仍继续支持国民党,那么只能鼓励法西斯分子打内战。他要求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铲除中国法西斯的斗争。

第二天,上海的英文大报《字林西报》,以《陶行知博士为下关事件等问题向外国记者发表谈话》为题,报道了陶行知的谈话。

7 月12 日,知名人士李公朴在昆明遭到暗杀,陶行知闻讯后奋笔写了一首挽诗,题为《追思李公朴先生》。他在诗中写道:“你争取民主,反对一党专政。你争取和平,反对中国人杀中国人。杀你的人是杀民主,杀和平,杀害中华民族的生存!这一颗凶恶的子弹不是打你一个人,是打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心身。”

7 月15 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杀害,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提醒陶行知,他已上了暗杀名单,当心黑枪。陶行知坦然地说:“我等着第三枪。”

李公朴先生

闻一多先生

陶行知先生

7 月16 日,陶行知写信给育才学校的师生。他在信中说,他的生命有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他提议“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来顶补”,因为“只有肯为民主牺牲,中华民族才能活得下去”。他告诫育才师生说,平时要以“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美德相勉励。这封信成为陶行知的最后遗言。

面对暗杀传言,陶行知搬到老朋友任宗德的家。

1946 年7 月25 日早晨,任宗德见8 点钟已过,可陶行知还没有下来吃早饭,就叫人上楼请。那人上去就奔下来说“陶老师犯病了”,任宗德赶忙跑上楼,看见陶行知半躺在卫生间里的地上,满面通红,大口喘气。任宗德赶忙拨打多个电话。

一会儿,沈钧儒和他的医生儿子沈谦过来了。他抢救后说,陶行知是突发脑溢血,送医院瑨不及了。大家把他抬到床上,在他额头上敷上冰毛巾,期待奇迹的发生。

12 点30 分,陶行知逝世了。

中共驻上海代表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赶到了,周恩来握着陶行知尚有余温的手,说:“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事业,会由朋友们、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你放心去吧!我们一定要争取全面的永久的和平,并实现民主来告慰你……”

沈钧儒先生

周恩来

报纸新闻

1946 年10 月27 日上午9 时,上海震旦大学礼堂内外聚集了4000 余人,陶行知追悼会在此举行。陶行知生前的好友、社会各界名流和美国友人,分别从上海、北平、重庆、南京等城市赶来。

礼堂舞台上正中,安放着陶行知的巨幅画像;台口横向悬挂着蓝底金字匾额,上书“民主之魂,教育之光”;两旁挂有“天下为公,文化为公”和“满腔热血为民主千秋自有定论,毕世功勋在育才万代长出新苗”的挽联。

追悼会开始,在哀乐声中来宾纷纷脱帽默哀致敬

追悼会主席陈鹤琴致辞:“陶先生是近百年来的大教育家……他认识‘人’有无穷力量,所以发动学生儿童来推行教育。他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以至去年提倡的‘民主教育’,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他是万世导师。”

史学家翦伯赞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家境清贫,借债赴美留学,先后入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名教育家杜威所器重……”

与陶行知共事5 年的美国友人艾德甫先生用中国话说道:“……纪念他,我们要联结起来,为他所生活的、所努力的、所死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一位山海工学团的农民上台讲述:“我们得到陶先生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叫他做老先生,他叫我们做老朋友。他首先叫我们一面读书,一面做工……”

一名15 岁的女孩上台就放声大哭,她呜咽着说,“陶先生天天出去募捐,来维持学校,人家说:你算了,你关了门吧!这不是抱着石头在游泳?他说:不,我是抱着爱人在游泳,愈游愈有希望,愈游愈有办法……”

陶行知逝世后,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

先前,陶行知以民盟中央领导成员的身份,参加重庆民众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毛泽东的庆祝会。毛泽东飞返延安时,陶行知代表民盟中央前往机场送行,并与毛泽东、陈诚、张治中等在机场合影留念。

1946 年12 月1 日清晨,陶行知灵柩由上海运往南京晓庄公葬。

中国近代多灾多难,“教育救国”是许多知识分子的一个梦想,陶行知一生都在为中国教育探寻新的发展之路,并30年如一日践行他的平民教育。他的理念,他的实践,丰富了中国教育史并放射散出一束独特的光芒。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民主大胆发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人格光彩,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

人物档案:陶行知

陶行知(1891 年10 月18 日-1946 年7 月25 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父母生育一子二女,仅有陶行知和陶文渼长大成人。

陶行知字世昌,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說改名为知行,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于1909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 年秋,陶行知回国。他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和南京安徽大学校长等职。

1923 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 年,他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于1927 年春舍弃教授生活,在南京郊外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32 年起,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和“晨更工学团”等。1936 年7 月到1938 年8 月,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前往国外宣传抗日救国和考察教育,足迹遍及欧、美、亚、非4 大洲28 个国家和地区。1938 年10 月,陶行知回国抵达重庆。1945 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1946 年7 月25 日,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5 岁。

延伸阅读:陶行知和白求恩丈夫

1937 年7 月30 日晚上,在美国洛杉矶医疗局举行“欢迎西班牙人民之友”宴会上,陶行知结识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

陶行知介绍了中国的抗日形势,希望得到国际友人的援助。白求恩当即表示:“如果需要,我将愿意到中国去。”

1938 年3 月,当陶行知第4 次访问加拿大时,白求恩已率领医疗队奔赴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在抗日烽火中抢救中国的伤员了。

陶行知在加拿大医疗援华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发表演讲,他说:“我真诚地感谢白求恩大夫,感谢加拿大人民和医疗援华会。你们募捐和征集了许多医疗物资支援中国抗战,这是正义的行动!中国为之奋斗的理想和加拿大的理想是共同的,这种理想就是和平、自由、正义和民主。”

他的演说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延伸阅读:陶行知教子

陶行知道和妻子(右)和妹妹(左)

1914 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同年与妹妹的同学汪纯宜结婚。

陶行知共有4 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有国家正式文凭,其他三个儿子都没有上过公办学校。

1940 年年底,第二个儿子陶晓光将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看学历证明

书。陶晓光没有正规学历,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很快要到了一张毕业证明书。

陶行知在重庆闻讯后,电告儿子将此证明书寄回,接着又寄出一封家信。他在信中对儿子讲,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如果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同时跟各位学术专家学习。万一因证明不合传统,连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都被取消,那末,你可以回重庆,这里有金大电机工程,或许可以去。

延伸阅读:陶行知和武训

1944 年夏天,陶行知约见电影导演孙瑜,送给他一册《武训先生画传》,希望把行乞化缘办学的武训事迹拍成电影。陶行知说,乞丐的形象虽然不美,但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心灵,应该在全社会熠熠闪光。

1950 年年底,孙瑜拍摄完成电影《武训传》,100 多位中央委员在中南海观看电影试映,朱德握着孙瑜的手说:“这部影片很有教育意义。”1951 年春节后,电影在各大城市公开放映.

很快,第一篇公开声讨电影《武训传》的檄文《不足为训的武训》发表。1951 年5 月20 日,《人民日报》刊出中共最高领导人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江青率领“武训历史调查团”直奔武训家乡山东堂邑进行调查,写出了一篇长达数万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全文在《人民日报》刊出。

全国掀出了批判武训的政治运动,陶行知受到了新政权的冷落。

作者简介: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 摄影:丛名正

担任主编的图书(部分):

1.《上海滩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老上海丛书》主编

丛书分册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财富故事》《老上海侨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风情》(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主要作品:

1.长篇小说《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2.《嬴在起跑线上》丛书3种:

《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少儿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位杰出中学生成才纪实》(少儿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学生成才地图》》(少儿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大德必得其寿:书画家李成勋丰年传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建有自媒体《上海故事周末茶座》公众号,在今日头条平台同名同步发布,并被平台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造者

工作简历:

多年来担纲主编过多份杂志,亦曾在报社和出版社工作

采访过众多的海内外各界精英人物,采访文章以及和散文随感作品,刊登于《联合时报》《上海商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萌芽》《沪港经济》《上海滩》《档案春秋》《国际市场》等报刊

作品择要:

Hash:ad81e40649d20760cb36c3fe14b872da4313e9c6

声明:此文由 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