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前几日,从网上看到的《辽宁文化》2009年第6期记载:盘锦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于盘山县大荒镇后鸭场村,发现一处“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遗址。
初春这段时间,乍暖还寒,没有远出。利用这段闲暇时间,搞一次盘锦本地乡村游,去参观一下盘锦的五七干校旧址吧。
天空晴朗,阳光高照,还算比较暖和。农村的空气很清新,经过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盘锦的五七干校旧址。
此遗址共有建筑物37栋,大部分现保存较好,为红砖垒砌石灰抹缝,尖顶盖瓦,一排两栋十间房屋,一栋五户。有宿舍33栋、食堂1栋、俱乐部1栋,现都已住进当地村民,房屋产权独立。其中有2栋宿舍被后鸭场村村委会圈进院子,有7栋宿舍被翻盖新房。建筑物墙上有白石灰粉刷的标语多处,其内容为“夺丰收广积粮”、“为创建四有连队而奋斗”等。
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盘锦五七干校的房屋是中国商业部1000余名干部1969年冬来此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兴建,1970年建完。当时干校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的干部中有时任商业部部长的姚依林,时任外经部部长的陈捷,时任纺织部部长肖凡等。他们当时开垦的水田和修建的水利设施,一直沿用至今。
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干校旧址布局规范合理,规模较大,是至今为止农垦文化划归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围之后,在盘锦市域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七干校旧址,对盘锦市农垦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观干校旧址的时候,有幸遇到了经历了当年盘锦五七干校建设的一位老人,有七十多岁了,姓杨。当年建设五七干校时,老人20多岁,是后鸭场村生产队的队长。
老人说他亲眼见过商业部部长姚依林。姚部长个子很高,不大爱说话。在干校里,亲自参加种地、挑粪、养猪、挑水、打井、盖房等体力劳动。不过杨队长和姚部长的秘书邢燕平关系不错。邢秘书身体不大好,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内部夜间教育活动吃不消,思想情绪比较严重。
杨队长就经常地劝他,让他打起精神,为了老婆孩子,乐观地接受改造。慢慢地,杨队长和邢秘书成为了好朋友。文革结束后,邢秘书曾邀请杨队长去过北京。
杨队长还听说,前几年,姚依林的儿子曾来盘锦五七干校看过。当时,杨队长早已退休,没能亲眼所见,比较遗憾!
讲述盘锦五七干校往事的杨队长
五七干校撤销以后,下乡知青曾在这里生活和劳动过一段时间。知青返城以后,这里的房屋和稻田地都并入了大荒农场。当时有田地6000多亩,为此农场从河北、吉林等地招来了1500多职工,种植和管理这些稻田。
杨队长以前也属于农场职工,目前已退休10来年了,每个月能领取700多块退休金,日子过得还是挺幸福的。每天没事了,愿意骑着车子到处转转。那天转悠的时候,看到我们往居民的院子里看,以为我们是坏人呢,警惕性很高,下来盘问。一听说我们是来参观干校旧址的,就高兴地和我们谈起了干校的往事。
还真得感谢这位杨队长,要是没有他,我们的参观活动就会显得很枯燥!临别之时,我们一再向老人表示感谢!
Hash:10ccd03fbe1d84a514b1653f97c0d1a55db7d30a
声明:此文由 心自道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