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之名,源于一个太监?
永泰寺是明代广州城东著名佛寺。太监韦眷建,故民间又俗称为“太监寺”。此地处广州城廓之东,寺又建于岗丘之上,故后来又名东山寺。今东山地名及东山区名即源于此。
永泰寺建成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寺址在今署前路原东山区人民政府一带,明清时,此山岗称姚家岗,地理环境是岗丘起伏,绿树成片,浓荫遮日,附近有溪水清流,跟现在的地貌景观是大不相同的。今寺贝底、寺贝通津、庙前直街、庙前西街诸地名,便是源于这永泰寺。
永泰寺的所在地在明代时叫永泰乡。明成化十一年(1475),韦眷奉命来到广州任提举市舶司。翌年(1476)冬十月,韦眷在此地营建佛寺,“其址纵豪十八丈有奇(余),衡(横)十六丈有奇”(明朝一丈合3.27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这就是永泰寺。历时五载,寺于成化十六年(1480)夏六月建成峻工。
全寺坐东向西,雄踞姚家岗之上。前有山门,金刚像站在两旁;进山门是天王殿,塑四大天王像,左右建角门。穿过天王殿是正殿(大雄宝殿),殿中供奉三宝佛,佛祖左右立阿难、迦叶及护法诸神。殿北有藏普庵,塑十八罗汉像,左悬钟,右置鼓。殿外周围砌石栏杆。正殿后是三大士殿,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殿后还塑有达摩像、六祖像、二十诸天像。这是全寺东西向中轴线上的布置。正殿东面建伽蓝堂,西面建西归堂,其两侧又建有十六幢僧舍。后殿左右各有甘露亭和碑记亭。至于佛寺其他一切器物设施,一应俱备。整座寺庙殿宇齐全,颇具规模。
图文无关
环寺修筑高墙,刻雕藻绘,丹垩鲜明,金碧晃耀。可谓富丽堂皇。
当时寺的四周为丘峦起伏之地,寺前有溪水流经,寺南不远为珠江江岸。寺里寺外树木葱茏,溪流清澈,远离尘嚣,好一派园林风光。
在建寺的同时,韦眷陆续置买田园、房屋、地塘若干亩,全部归属本寺。寺建成后,又“恐年滋久,被人侵占,樵牧作践”,于是就向皇帝求援,“奏乞玺书护持之”。宪宗皇帝于是赐额“永泰寺”,严禁侵占寺之田土池塘,否则论以重法。同时还赐“玺书一道。置田五顷九十亩”。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广州府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今属顺德)人黄萧养聚众起事,分水陆两路攻打广州城达八个月之久,翌年战败死于白鹅潭。相传州城被围时,真武帝“屡著灵显”,使州城得免被攻破。时人愚眛,此“神迹”便传了下来。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潮惠地区的海盗与倭寇相勾结,意欲进犯广州。广州绅民闻贼来犯,连忙迎接佛山祖庙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称北帝)来东山寺镇压“贼氛”。后俞大猷在粤东海面将倭寇击溃,广州得免战祸。广州绅民认为这又是北帝显灵,以保广州平安无事,于是将北帝神像留下供奉。“邑民共建”,在永泰寺的前殿(当为天王殿)供奉了真武帝像,这殿就成了真武庙,后俗称东山庙。
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葺真武庙,据《新建东山祖堂记》碑载,当时真武庙又称东山祖堂,永泰寺又称东山寺。时人对真武帝十分崇拜,“遇上巳(农历三月初三),乡人祭赛甚盛。”
东山寺故地
当时的永泰寺、真武庙是东山一带最有名的寺庙,闻名广州,其范围大致北至今中山一路,南至今庙前直街,西至今署前路,东界约在今寺贝通津西侧。地域比初建时拓大了许多。是一处占地颇广的寺观园林地。寺庙外周围则仍属荒野。
再说供奉真武后百余年,永泰寺似乎已颇残破了。清顺治七年(1650)二月,尚可喜、耿继茂率清兵围攻广州城,直到十二月才攻破。当时负责攻打东门的是尚的部下、左翼镇总兵官班志富,位于城外东面的永泰寺就成了清兵的驻地,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永泰寺遭此兵燹之灾,更是风烛残年模样。相传在攻城期间,班志富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思报神恩。广州城被攻破后,班志富便对古寺大加修葺重建,并正式分割了前殿作为真武庙,“寺与庙遂相分异”。上文已说过了,明嘉靖年间民众已称永泰寺为东山寺,故这真武庙亦顺理成章的被当地民众俗称为“东山庙”,而后殿便专称为东山寺。附近一带俗称东山,即源于此。
那时永泰寺(东山寺)、真武庙周围的环境,是“前有松冈,虬鳞森映” 。直到晚清,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仍是岗丘起伏,绿树成片,浓荫遮日,附近有溪水、池塘。据清光绪五年《广州府志》所附《省城图》,永泰寺在北,东山庙在南,整片地域,实乃一片寺庙园林,但没有多少人工修饰的痕迹,比如建个亭子,筑个楼阁之类,颇得自然之趣。寺庙四周,都是土阜、坟场、竹园、树林、稻田、鱼塘,间有疏疏落落的竹篱茅舍,人烟稀少。站在真武庙(东山庙)南望,可见前有龟冈。左有江岭。再往南,可见珠江省河的分流,中有香炉沙、大沙头、二沙头等沙洲。
曾经是东山寺的一部分
这时,东山寺、东山庙正走向衰落,这与东山地区的大开发密切相关。
晚清时期,外国教会开始在东山大办学校、教堂。进入民国,华侨开始独资或集资在东山购地建房,开马路,华侨住宅群日益兴盛起来,原来那种城郊乡野的景观逐渐消失。
东山庙庙门南向,前有一个小山,形状如伏犀,叫龟岗,开发后成为现在的龟岗大马路。
在清末民初时,永泰寺北枕冈峦,南连真武庙,东接寺右乡(俗称寺贝底),寺门西向,就已成了警察分署的所在地(今署前路由此得名)。一个专政机构设在寺庙里,政府官员、大小警察、各式民众进进出出,所谓古寺庙的原有风貌已丧失殆尽;再加古寺庙外周围原来的山岗田野逐渐变成了马路楼房,树木葱茏的园林景观也就逐渐消失。
1923年,在东山庙旧址基础上建成了东山公园,这是广州市最早,也是最袖珍的公园之一,从现存的当年照片看,当年的公园建有石栏杆、石台阶,一个石基座上蹲着一只古朴而威武的大石狮;园内仍是树木葱茏,有成片的盆栽花草,犹见以前寺庙园林的残存痕迹,同时,也可见园外竖起了电线杆,架起的电线横空飞渡──它向世人预示了古寺庙的最后湮没。
图文无关
建国初,东山寺(永泰寺)仅存的正殿已面目全非。1950年,东山寺故地改建为大东区人民政府驻地,原有的寺庙园林地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激增而全成了楼房大厦。1984年,东山寺正殿被拆除,兴建东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至此,东山寺彻底的湮没无存。现在走过署前路,看东面,一片现代高楼大厦,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岗丘,是古寺庙与古园林的所在了。
有此一说,不妨兼听
曾经有人考证,早在明朝成化九年(1473),一个名叫吴中的人编纂了《广州志》一书,此就已经记载,明代广州有大小寺庙一百多座,其中就有两座东山寺,城东城西各有一座。城西的东山寺,为宋景定三年(1262) 耆民赵起增所建,因年久失修而毁坏。而城东的东山寺更早。据《广州志》卷二十五《寺观》记载,宋淳熙六年(1179) 僧人宗真与周侍郎建寺,因寺内供奉六祖慧能,故名六祖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六祖寺与其他寺合并,改名东山寺。由此可见,东山寺得名的时间应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那时韦眷还没有出生,更离他建永泰寺要早近一百年,所以东山得名与贪官韦眷无关。
你觉得哪种说法有道理?
Hash:3c73662d84aa3535b04b206213d6c0e5509cd42e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