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深处那个盛产故事的地方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9

佳诚 • 八马杯征文

东山深处那个盛产故事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个老家,每个人的老家都有一道深重的历史印记。那些镶嵌在岁月里的人和事已经物是人非,但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还在传唱着先辈们的苦难与辉煌。

我的老家以前是一贾姓人家的田庄,故名贾庄。明朝永乐年间,贾家出过一个御史。相传其受人陷害,含冤致死,所有贾家人隐姓埋名迁往北王就一带,贾庄就再也没有姓贾的了。

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给贾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今天我就带你去我的老家转一转,看一看。

贾庄地处原平市北部50公里,今属苏龙口镇,东邻辛庄,南接西峪,西毗现峪(村名),北连白石。这里远离城镇,山高沟深坡多,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古村落。总人口400余人,土地3000余亩 。现有李、兰、孟、赵、艾、谭六大姓,守家在地,安居乐业

走进贾庄,老远就能看到村南有一座山,叫维脑山,山势巍巍隆起,向西绵延数里至里眼(地名),再向东迂回至龙王山,尾垂村口。在村内观望,维脑山绵延至村后一个高约30米的天然土堡,顶端是约5千平方米的不规则平台。维脑山顶有一圆形石墩,形似母亲的奶头,村里多数人家坐在炕头上就能看到奶头状的石墩。说也奇怪,老家祖祖辈辈没出过乞讨要饭的人。还有人说那是先人们因风水而建,山顶专门冒尖,形似笔锋,主出文人。看来石墩是大有讲究的,它饱含着先辈们的苦难与辉煌,也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殷切期望。

贾庄村口的龙王山伴随着一条深沟,叫沟里头,老村就建在沟口的两边,沿沟而行,踩着石头坡,路过一家一户的石头院墙、石头街门、石头窑洞,不一会就到了老村的戏台街。

戏台街是老村的中心,前后有两个石坡,中间是青石铺成的场地,西是戏台,东为神亭,九岁红高玉贵、水上漂王玉山曾在此演过戏。农闲时,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喜欢聚在这里喝水、聊天,大闺女、小媳妇们也喜欢凑在这里纳鞋底、绣花、看孩子,热闹了多个年代。后来随着村子的南移,戏台街渐渐冷落了。

戏台街的北侧是兰姓第9世兰亭的院落,建于咸丰年间,石头街门,石头院墙,分前后院落。现在只剩下五间正房,村民李眉恒居住着,保存基本完好。靠崖有两孔西窑,砖券结构,窑顶边沿玲珑精致,古色古香,似乎能窥探到旧日主人的生活气息。

兰亭有三个儿子,育高、育澧、育池。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 次子兰育澧中贡生。 三子兰育池种地为生,家境一般,1870年的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颗流星突然飞落院中,他从梦中惊醒,发现妻子正要生产,慌乱之中,妻子已产一男婴,起名兰尚中(兰均)。兰均从小聪明伶俐,颇受人喜爱,其父倾尽所能,供其读书,清末考中秀才,于私塾任教多年,后数进科场不中。

1907年,兰均加入同盟会,成为崞县境内为数不多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民国庚申年(1920年),他参加第二届国会,被推举为国会议员,后任天镇县知事。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长治县知事,翌年2月24日)任塞北关税务监督,1928年任察哈尔省财政厅厅长,并一度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等职。

1929年上半年,兰均连续三次提交辞呈,5月22日,阎锡山才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他于1930年归乡经营商业,在崞县城内建多处大院及商铺,后任崞县公署顾问、商会会长,成为崞县的头面人物。在此期间,贾庄人出门办事,腰杆挺直,说话硬朗,在崞县境内颇受人尊敬。1946年1月兰均因病去世,葬于崞阳镇白村,他的一世传奇遂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戏台街往西走就是沟里头,沟两边的崖头由宽变窄,陡峭了许多,一层一层的石头墙随势而就,一家比一家高,石铺的小路蜿蜒曲折,家家贯通,连接着山里人的信任与感情。偶有破烂不堪的院子里散落着石碾、石磨、石槽,孤寂地述说着祖辈们的苦难与欢乐。

沿沟走到老村的尽头,只见山脚下有一块随山而倾的巨石,巨石的表面光溜溜的,有两间房子那么大,人们说那就是山根。这里是我们儿时玩耍的乐园,我和伙伴们每人骑一块石头,从巨石的顶端飞快地滑到底部,上上下下,惊险又刺激,戏称“打滑擦”。巨石的表面有几处石刻,形似文字,又像几个罐子,还有一个像人头的画面。玩腻了,我们呆呆地看着石刻,苦思冥想,可就是捉摸不透,联想起村里人们的传说,居然想这一定是神仙刻的……

听老人们讲,从前有一条小溪从贾庄村穿流而过。泉水的源头就在这块巨石的下面,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涌出。于是,先人们就在巨石的旁边建了一座“水草庙”。因了神泉的浸淫,小村依山傍水,繁衍生息,人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南蛮子路过这里,解下随身携带的罐子把泉水盗走了。从此,贾庄村山脚下的巨石上出现了摩崖石刻

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原平市文物部门对这处摩崖石刻记下了如下文字:

贾庄摩崖造像在村西沟一天然巨石上,青石质,长方形,长5米,宽4.3米,面积约22平方米。造像时间不详。上部刻一人,手提小罐,下部刻有3龛,龛内刻着‘王’‘父’等字样。

摩崖石刻为老家悠久的历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石刻凿于何时?古人在传递什么信息?成了未知之谜。

从沟里头返出来右拐就到了娘娘庙,娘娘庙在文革期间坍塌后损毁,现只留下一块兰姓人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如下文字 :吾庄豆症圣母庙自先人联芳由拔贡授辽州学正处心迎奉以来建庙塑像……寥寥数语揭开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白石兰联芳授辽州学正,当时辽州城内有一座痘症圣母庙(主管害痘症者消灾除疾),庙里供奉着一尊圣母塑像,兰联芳常常去庙里烧香供奉。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圣母娘娘开口说话了:“你回家的时候把我带回去吧!”联芳大惊,赶紧跪地叩拜:“娘娘神恩惠及苍生,世人虔诚供奉,我怎么敢把你老人带回去呢?况且圣母塑像,我又如何带得?”圣母娘娘说:“我只要坐在你轿底下就行了!”梦醒后,兰联芳仔细回味,他认为是圣母显灵了,在有意点化自己。他苦思冥想,怎么才能带圣母娘娘回去呢?好端端的塑像我若带走,当地人哪肯允许呢?更何况这样做本身有悖情理!眼看回家的日程来到了,兰联芳还是想不出个好办法来。回想梦中娘娘所言,他一下狠心,命随从偷偷把娘娘塑像放到了轿底,走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和随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当走到滹沱河边时,河水很大,拦住了去路。再说辽州城内老百姓发现圣母塑像不见了,禀告官府,官府派追兵一路赶来,呐喊声已经步步逼近了。面对汹涌的河水,兰联芳急了,他跪拜圣母娘娘,你老人若是真神,我就把你放入河中,你在河对岸等我。随即他就把圣母娘娘放入水中,追兵赶了上来,搜查了半天也没有发现圣母娘娘的塑像,悻悻离去。等到河水小点的时候,随从们护送联芳渡过了滹沱河,圣母娘娘早已经端坐在河对岸的草滩上了。兰联芳和随从们沿井沟、现峪一带直奔老家,路过贾庄的时候,轿子突然越来越沉重了,随从们实在累得抬不动了。联芳又下轿跪拜说,你老人显灵吧!马上就要到家了。联芳下轿步行,但是轿子还是重得抬不动,此时兰联芳心领神会,再次跪拜说,既然你老人喜欢此处,那我就在贾庄为你老人建庙吧!

从此,贾庄村中就建起了一座痘症圣母庙,人称娘娘庙。娘娘庙香火延续四百余年,从碑记看出,其间经历两次修葺,最后一次在乾隆年间,文革期间改为饲养处。老人们都知道娘娘庙里曾有三尊塑像,还有代州、繁峙一代的乡民长途跋涉来庙里烧香供奉。

娘娘庙的背后是旗杆巷廊,由北向南横穿老村,巷子幽深狭长,宽2米,长300余米,北连戏台街,南接老村新址,两边大都是石头墙、石头街门,唯有李举人家的街门是榫卯结构,巍峨堂皇。据县志记载,1849年,贾庄人李师沆中副贡。他为其父李昌业呈请朝廷赠儒林郎,咸丰七年(1857年)修建街门楼。1870年,李师沆之子李彦棠中举人。同时画门神,门前立双旗杆。据碑碣记载,李彦棠与崞县名人武访畴、张登瀛交往甚密,武访畴欣然为李彦棠的曾祖父李坦若撰碑文。因此贾庄人传说的口头禅是:“祖孙三辈坐的官,画的门神栽的杆。”因此,这个巷子就叫旗杆巷廊。

现在这处宅院的大门已经损毁,只剩下砖券二门,三间西房,照壁完好,四块旗杆石还在,显示着主人当年的荣耀。

李彦棠的斜对门是兰银余的旧居,相距八尺,对比悬殊,石头围墙,矮小的石头街门,内里只有三间正房。

兰银余,生于光绪年间,兄弟三个,家境贫寒,三十老几还是光棍一人,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一日,他百无聊赖地睡在父母的坟头,暗自和父母哭诉:爹啊!娘啊!这活着还不如死了好!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和他说话:“死了不如走了好!”他从梦中醒来看看周围竟无一人,翻过身又睡着了,白胡子老人又来了,嘴里还是念念有词:“死了不如走了好!”兰银余一骨碌爬起来,他觉得这个梦非同寻常,马上回家把破鞋子让邻居钉了一下,走上了西口之路。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他来到内蒙古托县,在黄河岸边卖苦力打鱼为生,吃尽了苦头。后落脚归化城(呼市),以肩挑小贩发家,建立“德余泉”商号,置地兼商。1936年,东至丰镇,西至包头,凡在市场销售的物品基本由兰家所供应。当时兰家大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约60间房子,在塞外颇引人注目,成为归化城首富。在此期间,其子兰培茂兼任归绥县第一区区长等职,兰家在归化城的地位更加显赫。1939年初为了躲避日寇,他与家人分别远走平津,儿子兰培茂及其三太太在北平开设店铺。他住天津英租界内,购置房产,开设“积记”字号,通过驻员在上海香港等地采买澳洲面粉、纱布、颜料等,做大宗批发业务。抗战胜利后,“积记”将天津白酒运到香港,换回橡胶、海军呢等紧俏货物,法币贬值后,又做房产、黄金等生意。其间,兰培茂回到归绥恢复经营“德余泉”商行,在五里营置地300亩,1949年歇业。由津回绥,颐养天年。1949年3月,兰银余无疾而终,丧事大办,葬于贾庄。1950年抗美援朝时,子承父业的兰培茂倾其所有,在北京捐赠飞机大炮,捐款上亿元。父子两代为归化城的繁荣和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兰银余穷则思变、以小博大的创业历程,是晋商的一个缩影。

沿着旗杆巷廊右拐路过孟常祖的旧居,门楼巍峨挺立,有三层石阶,颇具特色。传说他是一个奇人,生于大清年间,此人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擅写状子,他为很多穷苦百姓伸冤解难,在崞县和代州一代名声远播。有一次,他接了一个邻里纠纷的营生,刚刚给东家写完,紧接着西家就又来找他写状纸,当时官府是不允许一个人既给原告写又给被告写的,几经推诿,孟常祖实在是推脱不过。这时孟常祖一本正经地说:“你一定让我写,那你必须亲自看着我写完状子,并且不能和官府说是我写的,千万不能说,否则后果自负!”西家求胜心切,满口答应。时值盛夏,孟常祖叫西家在玉米地里生了个火炉,他头戴羊皮帽子,身穿羊皮皮袄,顶着烈日、烤着火炉开始写状子。写完后,孟常祖已经是满头大汗,西家一脸纳闷。不日,东家和西家在县衙升堂对质。县官问东家,你的状纸是谁写的?东家如实禀报说:“是孟常祖所写。”接着县官又追问西家的状子是谁写的?西家面对气势凌人的大堂,早已把对孟常祖的承诺丢得一干二净了,战战兢兢地说:“也是孟常祖所写。”县官召孟常祖上堂对质,孟常祖坚定地说:“县大人在上,东家是我写得不假,但是西家的状子绝不是小人写的,小的被诬陷了。”西家早已吓成一团烂泥,坚持说是孟常祖所写,并把孟常祖在玉米地里,生上火炉,穿上皮袄写状的事抖了个一干二净。孟常祖反驳说:“县太爷在上,此人诬告小人,哪有大夏天生上火炉、穿上皮袄写状子的!”县官一听有理,当即断西家诬陷好人,挨了一顿饱揍。

沿着旗杆巷廊向南就走到了贾庄新区,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现浇房呈东西走向,有序排列,一条条巷廊平坦宽敞,可进大型车辆。近年来村民收入大增,机械化的普及使赶毛驴的景象退出了历史舞台。村民们上午劳作,下午在兰满旺门前自发集合,打扑克、下象棋、玩手机、谈农事……最多的时候可达七八十人。

改革开放后,山里人融入了城市。艾秀春、李晋森、赵振伟、李兵兵、兰华伟、赵娟率先在大都市开设公司。兰志强、孟晋廷、李志宇、李燕、李倩倩、李晓璐、孟国瑶、兰淑娟、李静等先后攻读研究生。李志强攻读美国林肯大学博士学位,艾元攻读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兰宜生任上海财经大学博导。

原平、太原、北京、上海,到处都有贾庄人的足迹,在大都市成家立业的比比皆是。真是英雄不问出处,离乡出人头地!

魂牵梦绕的故乡地图上是个看不到的弹丸之地,它的故事精彩纷呈,它的人物璀璨如星,贾庄连绵不绝的文化气息犹如一支小小的溪流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凝成了民族魂,打成了中国结!(图片由作者提供)

根据大赛规则,编辑对文章略有改动。而所有作者的名字概不公开,请大家理解!

End

Hash:275b5b5c3c5e1c551c1ea4d0deee2f4ecd80e971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