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的庙宇
微信宣传/网络直播
横幅写真/广告门头/发光字
道教在蒲城活动也较早,据旧志载,明以前有龙河观、龙祥观、仙台观、了然观、洞仙观、庆云观、云集观、太微万寿宫、玄武庙等。到清代,道教还非常盛行,加之民间为祭祀某个神灵或历代圣贤人物而建立的庙堂增多,故庙、观、宫、殿遍布城乡。县城内72道巷,巷巷有庙堂,除文庙、城隍庙外,诸如东岳庙、药王庙、龙王庙、马王庙、三官庙、土地庙、娘娘庙、五岳庙、关帝庙以及社稷、风雨、山川、先农四坛等。民国年间,道教逐渐衰落,活动亦较稀少,许多庙、观已毁。解放后,道教基本停止活动,民间其他封建迷信活动也越来越少,县城内及乡(镇)、村间的各种庙宇,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外,陆续改建或拆除,残留者寥寥无几。旧志详载的主要庙宇有:
关帝庙 亦称“老爷庙”,系祭祀关羽的庙堂。解放前,全县各村大都有之。城内有关帝庙两座,即南庙和北庙。南庙大殿尚存,曾为关羽、岳飞合祭之庙。据《民国二十四年县关岳庙调查表》载:“碑载溯及元朝初建,至明朝万历、崇祯以及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代均有重修增补,旧有关帝塑像一尊,新有关、岳牌位各一尊,及各朝忠武陪享牌位二十四尊。”时绅民雷遇春任会长,庙内主持马正端,除经管庙院外,兼卖药种地。每年春、秋两祭,八月中秋过庙会,演大戏祭神。关帝庙原只祭关羽,民国4年(1915)政府有令,“关、岳合祭。”故每年春秋第一个戌日举行祭祀,于民国17年(1928)奉令废止。解放前后南庙住一马姓道人,上改时还积极参加运动,“文革”中被逐。北庙在北寺塔东北(现广播站所在地),现仅存原建筑一部分。贾曲乡贾曲街的关王庙,内有明代杨爵写的《关王庙碑记》。孙镇南原头村关帝庙有清康熙元年(1662)曹直所撰并括《重修关帝庙碑记》,其中有“跪泥拜木,劳民伤财”等语,表现出他无神论的观点。
(蒲城南庙修复后)
城隍庙 原县城内城隍庙宏大壮丽,结构精巧,为附近各县之首。据旧志载:县城内城隍庙与县城同建于西魏。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万历四年(1576)、崇祯十二年(1639)、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和三十九年(1774)均有重修、增修、补修。“城隍庙”大门木匾,山门题额“邑冥侯”、“衎神楼”及“百里金汤”木匾,均为明代书法家王进德所书。钟楼、鼓楼相对,又有铁牛、铁人,大殿两旁是东、西道院。献殿内有城隍塑像,后又有城隍娘娘塑像。这宏伟的庙宇,到民国初年已破烂不堪。抗日战争时期,大殿东侧院中曾住道士2人,一师一徒。32年(1943)华潼师管区司令部驻扎庙内。解放后又作粮库,庙内原建筑全部拆除。现为县百货公司所在地。此外,荆姚、永丰、蔡邓等地均有城隍庙,兴市镇还有城隍行宫。
(蒲城城隍庙遗留门匾)
药王庙 在县城西南角慧彻寺东侧(今蒲城中学院内),系祭祀孙思邈的庙堂。旧志载,药王洞(庙)原建东杨乡洞耳村附近,后因兵乱,另建庙于城内,便于民间祭祀。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立有《药王庙碑》。清康熙二年(1663),同治十一年(1872)两次重修,李馥蒸、米光谦先后撰有《重修孙真人祠记》。
五岳庙 原址在县城北门外(今尧山中学院内)。按旧传以县脉起金粟山,蜿蜒而来,其势雄迥,建庙以镇之。原有金章宗御书匾额。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回民起义时庙毁,后部分修复。民国20年(1931)住进一李姓道人,人称“李师”,还为群众看病。23年(1934)在庙址建尧山中学时,李道人迁住北庙;解放后又迁住北街一小观音庙,无徒。
东岳庙 在县城东门内(今汽拖配件厂院内),建年无考,旧殿栋上有唐、宋时人名。明、清重修时,先后有赵国俊、常澄、原毓宗所撰《重修东岳庙记》、《东岳庙新建神楼记》、《东岳庙创建阎罗英碑记》等。
观音堂 在县城西街路南。观音座像为砂石雕刻,高1.2米,原在县城西北角五娘庙供奉。清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军屠城,五娘庙被焚,善事者将观音像移至关帝行宫内。民国22年(1933),西街群众捐资建起观音堂,同时供奉土地神和水母娘娘。这是县城保存下来较完整的一座小庙堂。现有主事人。
丰神庙 原址在东陈镇傅家庄,相传后稷曾教民稼穑于此,庙前有稼穑台、古柏及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彭希武重修碑记,庙东是姜螈庙。毁于民国31年(1942)。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过庙会,四方百姓云集于此,焚香祭神,热闹非凡。
尧山灵应夫人祠 即尧山庙,有唐咸通年间(860~873)的碑记,上有“自古灵应一方”之说,每逢大旱,农民多在此祈雨。明天启年间(1621~1627),知县王佐申请入祀典。每年清明节有香火大会。祠于“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现除存有自宋至清重修尧山灵应夫人祠碑数通外,还存有唐、宋、金时摩崖题字数处。1993年春发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敕封浮山(尧山)灵应夫人”铁券。
(尧山庙)
九天圣母庙 在甜水井乡宣化村,建年不详。据举人景庆云所撰《九天圣母灵佑一方序》中载:“《千宝书》、《白猿经》俱云:圣母即九天玄女,精遁甲兵符,穷极变化。其说似诞,而至谓育婴保赤,永垂鸿慈,则与母道合焉。”
平路庙 在平路庙街。平路庙乡的上寨、下寨村,原系唐代郭子仪屯兵营寨。据传,安史之乱平定后,当地人为郭子仪立祠,后称其为“平虏庙”,历经千年,“虏”渐演化为“路”。清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为关帝庙。民国时期用作粮库。庙殿今在平路庙粮站院内,殿内有大型清代壁画10幅(每幅4~6平方米),还有画栋及山墙画100多幅,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
(平路庙关帝庙)
白马庙 在平路庙乡下寨村。清康熙《蒲城县志》载:“半坡寨有白马庙,未知何神,后像毁,像中木桩书云‘唐郭子仪屯兵处’。”道光十五年(1835),村人在庙前立碑记载:“尝闻寨沟水泉,昔唐汾阳王屯兵至此,有一白马引入沟中,以蹄跑(刨)之,其水乃出。遂令士卒凿之,其水汤汤不竭。故其名曰‘马跑泉’。”民国27年(1938)前后兴建崇实中学时,庙被拆用,碑藏下寨曹家祠堂。70年代群众建下寨小学,碑移嵌教室背墙,至今保存完好。马跑泉今在801粮库院内,建有泵房、水塔,为粮库生活用水水源。
魏晋公庙 在县南4公里处庙坡村北,创建时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庙碑记载,唐谏史官魏簪(魏征五世孙)“行县吞蝗,民德公,立庙。遇灾祈,辄显应。”清乾隆时又加修葺。为了祭祀方便,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宝祥在县城明察院故址再建晋公庙。民国时期,拆庙办学。县南晋公庙今为丰原学校,遗迹有东西庙墙和东角门(门额有乾隆三十四年刻字),还有少量乾隆时代的石碑残部和碑座。县城晋公庙民国后改建为女校,解放后改为南街小学。
两县庙 位于县北与白水县交界处,创建于清顺治初。原为关帝庙,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后有两位孤寡老妪,以庙为家,化缘布施,行善积德,在庙侧路畔搭棚向行人施舍茶膳,远近乡里称誉。她们相继过世后,附近村人捐资特制“两贤庙”金字木匾悬于庙们上,以彰其德。从此,关帝庙又称“两贤庙”。今人习惯称其遗址为“两县庙”。
人宗庙 在今西头乡政府院内。庙内原有一男一女塑像,传说是伏羲、女娲,以后被毁。解放前庙内有圣母铜像三尊,约尺余,铸有“明万历十二年”字样,每年清明及农历七月初一过庙会。今铜像已佚,大殿、庙碑尚存。
(人宗庙)
佛教庙宇:
大兴寺 原址在贾曲乡南阜张家村,建年不详。民国时尚好,解放后拆除修了学校。
灵起寺 在县城南三里处。《民国蒲城志稿》载:宣统二年(1910)大雨陷地,掘得一石经幢,中间断缺,首刻“灵起寺比丘尼炬慧影幢并序”12个字尚全。
武威寺 原在党睦镇寺前村。唐时建,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尚书礼部牒赐名洪福教院。今寺已废。
垂庆院(寺) 原址在孝通乡初级中学所在地,当地人称“南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隆庆六年(1572)再修。原有六角六级石塔一座,每层均用六块石头所垒,石缝既未挂灰抹泥,也没有填缝灌浆,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取名“六合塔”。当地人称其建筑艺术为一绝。今塔已毁。
铁佛寺 在苏坊乡姜家村北,有铁佛三尊,并塑有罗汉像18座。此寺已毁。解放后,曾在原址发现残缺经幢等。
廜庵 原址在县城内崇寿寺旁。“廜庵”石匾,为清时蒲城名书法家雷元德所书,现存县博物馆石刻室。
弘教院 在苏坊乡崇德村,明末时修。碑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知府阎顾行所书。已毁。
荆保庵 在荆姚镇西门外。清同治年间改为多隆阿将军祠,有张少溪书写的楹联。已毁。
善庆寺 在苏坊乡北姚村,金大定年间(1161~1189)建。民国时改建为中心小学校。曾存有碑石,字迹漫漶,不可辨认。
圆通庵 又名“太清庵”,原址在荆姚镇东街,建年不详。已毁。
寿宁寺 原址在马湖乡富原村,建年不详。现存有明时重修碑记。寺已毁。
白吉寺 在东陈庄乡白吉寺村(今称“白起寺村”)。寺已毁。
云寂寺 在县西12.5公里处,金大定年间赐额。已毁。
福严禅院 原址在县西苏坊乡鱼家村,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新近发现的《福严禅院碑》记叙此禅院原为一所“古佛堂”,后改建成佛教禅院。民国初年改建为学校。
广浚寺 原址在荆姚镇东甘泉坊村,建年不详。民国初年改建为学校。
寿峰院(寺) 蒲城县修建较多。贾曲乡的宜安,党睦镇的洛北,龙池乡的东社,坡头乡的安王等,皆有此院。均毁。
大觉寺 原址在西头乡麻街,建年不详。 《民国蒲城县志稿》载有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碑记。寺中有大石像三尊,一为释迦牟尼,一为观世音菩萨,一为弥勒佛,雕刻艺术精湛。已毁。
永显寺 原址在东陈庄乡傅家庄,建年不详。已毁。
睡佛寺 原址在三合乡碾山老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六月十五日《重修睡佛寺碑记》载:原系唐时佛窟,洞内有唐开元年间石碑,已佚。金大定、明嘉庆、清乾隆年间皆重修。今已毁。
石佛寺 原址在坡头乡安王村。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王上原重修石佛碑记》记载,此寺建于唐,今已毁。据传,有石佛像五尊,有重修碑石、吊楼等。碑石中对儒、老(道)教均有论述。
洪教院 原址在东党乡庙台村,唐贞元十二年(796)建。后改为道教庙宇,敬华佗。内原有宋刻白居易《六赞佛偈》碑,已毁。
清凉禅院 原址在永丰镇石马村,寺已毁。今县博物馆石刻室存有《清凉禅院赐额碑》。
精严寺 原址在苏坊乡大联和封村之间,即现在的大联小学所在地。新近发现的明万历年间《重修精严寺碑志》记载:“明兴以来,本社建修精严寺宇规模已洪阔矣!顾世远年深,兼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有地震大变,而佛像殿宇……倾毁。”
海源寺 原址在永丰镇温汤村,建年不详。寺已毁。现仅存金时六角形宝塔一座。
据旧县志记载,全县境内共有八塔。除慧彻寺塔、崇寿寺塔、海源寺塔和常乐宝塔外,钤铒乡的车渡、龙阳镇的汉帝、平路庙街、东陈镇的白起寺均有过宝塔,凡有宝塔的地方,当时都有寺院。
来源:亲情蒲城
Hash:5341a49746096224b73e3d7d9564c6ea2e15d785
声明:此文由 蒲城同城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