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洞:见证了一段中央红军与綦江人民的感人故事
在石壕镇梨园村十组漆树坪山坳上,由三块大石头天然形成了一个不显眼的岩洞,占地不足8平米,当地人以前把它叫做油岗咀岩洞。这个岩洞,见证了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中央红军与綦江人民结下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所以,人们称它为“红军洞”。
1935年1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进驻素称军事要地的綦江羊角,扼守尧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川军和贵州盐防军,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和黑镜塘,于当天下午到达綦江石壕。当天,大部分红军留在石壕场宿营,小部分继续前进,从石壕场一直驻扎石壕李汉坝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梨园村漆树坪一带。
红军抵达李汉坝,随即开展宣传,加之有本地向导帮助,很快就与村民打成一片。红军卫生队十多人抬着几个伤员到李树清家求宿。李树清听了红军的宣传,见红军说话客气,态度和蔼,感觉红军明理,便把红军引进家门。
▲李树清
借宿期间,红军与李树清一家相处十分融洽,李树清觉得红军一点也不像“外人”,像亲戚一样。于是,他对红军干部说:“你们不要客气,有啥子难事,只管说,不要把我当外人。”听了李树清的话,红军干部沉默了好一会儿,便向李树清提出帮忙照顾四个重伤员的请求。李树清立即答应了。事后,家里人提醒李树清,保长说过,包藏红军,要杀全家。但李树清说:“红军是好人,伤员走不动,我不忍心不管哪!反正我们这儿背静,长年无人来,有人来,我们把他们藏到岩洞去。”
▲李树清旧居—红军卫生队宿营地旧貌
第二天早饭后,红军卫生队开拔,向赤水行进,留下四个重伤员。这四个重伤员,一个姓夏,一个姓刘,一个姓洽,还有一个叫杨延河。为安全起见,李树清一家于当日上午把四个伤员背到油岗咀岩洞隐藏,并送去了伤员自己的军被和随身生活用品,以及自家的棉絮、稻草等。
由于岩洞潮湿,天气寒冷,加之缺少医药,伤员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姓刘的伤员伤势很重,伤口冻坏感染,导致发高烧,不幸于一个月后牺牲。此外,姓洽的伤员伤口也腐烂,全身浮肿,躺着不能动弹。姓刘的伤员牺牲那天,李树清的妹妹李学林去送饭,见伤员们都哭在一起,饭也不吃。李学林也跟着哭。姓洽的伤员流着泪,对夏、杨二人说:“我不行了,你们要去找部队,要去找部队啊!”当日,李树清把已牺牲的刘姓伤员掩埋在油岗咀岩洞前面。不久,姓洽的伤员也牺牲了。
后来,李树清和弟弟李春林把夏、杨两名伤员背回了家,让他们睡在了暖和的床上。李树清还请了一个叫牟贤要的医生给伤员医治。两个伤员渐渐好起来了。
▲李树清后人讲述红军洞的故事
▲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 张学成摄
▲石壕红军烈士墓环境整洁、绿意盎然 夏昌铭摄
李树清在世的时候,每到清明、春节,总要到油岗咀岩洞烧几张纸钱,祭奠长眠在那里的刘、洽两位红军战士。每当有学生来红军洞参观,李树清总是如数家珍地向他们讲起当年红军的故事。
如今,红军洞四周翠柏森森,他们正无声无息地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讲述着当年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石壕红军烈士墓,举行瞻仰仪式,祭奠革命先烈、缅怀英雄伟绩 陈星宇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 活动咨询
138 8387 2159(金老师)
136 4059 4643(黄老师)
总编辑:孙 萍
值班编委:刘克洪
编审:王 旻
编辑:杨 帆
审校:靳 力
綦江人都在看
綦江事业单位公招110人!报名、笔试时间公布看这里……
【关注】清明小长假,7.83万人次涌入綦江!简直不要太好玩!
【关注】綦江,上榜这个国家名单!
如您有新闻线索请拨打 023- 87265555 ;
经宣热线 请拨打 023- 85892258
投诉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请拨打023-85888226。
Hash:07b8204fb8547f17f957b3b7b9891dac8d6ae00c
声明:此文由 重庆生活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