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诞生地 大吉星村

走过硝烟弥漫的历史记忆,红色丰碑在这里高高挺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年抗日斗争前沿村——南岔县浩良河镇大吉星村。

南岔县浩良河镇大吉星村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村。大吉星村及周边的山岭旧称鸡心沟,后来百姓图兴旺吉利由谐音演变为吉兴沟。抗日斗争时期,吉兴沟是当年远近闻名的“红地盘”,在这里发展了伊春林区第一名共产党员——高玉斌,成立了伊春林区第一个抗日救国组织——吉兴沟抗日救国会。抗战胜利后,在这里诞生了伊春林区第一个党组织——吉兴村党支部。

1933年,日军侵入汤原后,打破了吉兴沟宁静的生活,吉兴沟组建了亲近汤原游击队的“大排队”,反抗日军的侵略。1933年8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与此前派往各支义勇军队伍中的戴鸿宾、宋瀛洲、徐光等人取得联系,促成了汤原地区几支抗日武装成立了东北民众联合反日义勇军。一天深夜,反日义勇军和附近的吉兴沟“大排队”、西北农民徒手队等总计1400人的队伍攻打了汤原县城,吉星沟“大排队”作为进西门方向的主攻队伍参加了战斗。这次战斗虽然没有实现攻陷县公署的目标,但给日伪政权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吉兴沟的抗日运动兴起,引起了日伪政权的恐慌和仇视,经常派密探到吉兴沟刺探情况,甚至派出军队偷袭吉兴沟,村民则针锋相对地与敌人进行各种斗争。

1936年正月,吉兴沟来了一位二十七八岁的李姓年轻人,大伙都管他叫“小李”,他走家串户联系百姓,召开会议鼓动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抗日救国,这个小李就是汤原中心县委派来的地下工作者。在他的组织下,吉兴沟内部公开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村民高玉斌被任命为会长。

高玉斌1910年出生,宾县人。1932年,时年22岁的高玉斌搬迁到吉兴沟居住,以种田和打猎为生。他有文化,有组织能力,革命热情又高,所以被任命为救国会会长。不久小李同志调走了,县委又派化名为“林中友”的孙德同志协助高玉斌工作。1936年5月2日,经孙德介绍,高玉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在小兴安岭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在汤原县委领导下,吉兴沟抗日救国会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发展了一批会员,形成了骨干力量。在救国会下面还成立了青年队、通讯队、打狗队等群众组织,夏云杰、戴鸿宾等东北抗联将领,都曾带队伍来过吉兴沟。每逢队伍来时,青年队就派人出去侦察敌情,儿童团站岗放哨,妇女队给战士们洗衣服、缝衣服,各家各户争先筹集给养,抗日军到吉兴沟就如同到家一样。当时,党并没有在北满各地根据地建立地方政府,农民广泛参与的救国会进行抗战宣传、筹集粮饷、动员参军,开展各种拥军活动,实际上就起到了根据地政府的作用。

这个时期,汤原各地纷纷建立起各种群众抗日组织,让盘踞在汤原县城的日伪军惊恐万状。他们把汤旺河畔的村屯划为“匪区”,称这里已成为“危害大东亚新秩序”的“红地盘”。吉兴沟成为这片红地盘之中有名的抗日模范屯,抗联队伍安全可靠的根据地。1936年1月25日至29日,松花江下游主要抗日队伍领导人在吉星沟齐聚一堂,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抗日首领赵尚志、张寿篯(李兆麟)、李延禄、夏云阶、李华堂等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了会议,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后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北满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李华堂为副司令、张寿篯为总政治主任。此次会议的召开,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吉星村因此成为抗日联军的诞生地。

1936年,日伪政权在现在的吉星村所在地建立“集团部落”,在村里建有兵营,驻有日军守备队。他们严密监视居民言行,杀戮抗日军民,先后有十多人被淹死在井中,18人被屠杀在村里的小河边。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前,吉星沟先后有高玉斌、依文和、姜富、范景顺、李明久等27名青壮年参加了东北抗联,抗战胜利后只有3人生还,其余全部光荣殉国。

1946年5月,中共汤原县委派党员到吉星村开展建党工作,发展村民奚广佩、李世荣、徐海良、齐奎芳4名党员,随之又建立了党支部,奚广佩任书记,这也是伊春林区第一个地方党支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吉星村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近年来,大吉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勤劳的脚步迈入新时代,过上了殷实的生活。2017年6月,南岔县在浩良河镇大吉星村建设了“红地盘”纪念碑,“红地盘”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党员教育基地。大吉星村也抓住这一机遇,扛起了红色旅游大旗。近两年来,来大吉星村“红地盘”参观和旅游人数达到了7000多人,间接带动当地收入420多万元。

(王军 本报记者 贾春华 宋勐)

Hash:b2c2db33b628432497682eb091830c1154eb6b5f

声明:此文由 南岔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