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遗珠”,珍藏在沙县这个地方!

管前村位于沙县青州镇西南部,景致宜人,是沙县革命老区村。

1933年至1934年间,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东方军两度进击沙县,途经管前并暂驻,在此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书写了军民鱼水情。

红三军团司令部遗址、土碉堡、红军墓……走进管前,这些踪迹可寻的“红色遗珠”,就是当年峥嵘岁月的有力见证。

这里曾建立乡苏维埃革委会

管前,古称管前铺,明朝在此建有“湖山公馆”,古时设有驿站,并有渡口,解放前有100多名村民从事摆渡工作。民国时期,管前百姓受到了卢兴邦等土匪和军阀的压迫,生活艰难困苦。

98岁村民乐家焱回忆,20世纪30年代,管前山林多被大族、地主占据,不少村民以船运为生,还时常逃壮丁,生活不能安定。由于管前地处交通要道,当地百姓常见到有部队举着旗、扛着小炮经过。

1933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军东方军首次进入沙县作战。8月底,东方军一部从顺昌洋口经延平的峡阳、王台南下,解放了沙县的涌溪、洽湖、青州、管前、高砂等乡镇。

同年9月,管前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建立,并设立农会、赤卫队等组织,组建了地方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相关资料记载:管前乡革委会主席是陈朝茂,委员分别是张德卒、张德魁、张德榛、张德华,农会主席乐声寿,赤卫队长吴嗣焯。

村民张隆润今年66岁,在他八九岁时,常听奶奶说起红军在管前一带活动的往事。他说,管前境内有个地方叫火界寮,那里山路蜿蜒,有处大弯近乎直角,当地苏维埃革委会成员曾多次在此接应红军,掩护他们前往后山战壕。“奶奶还说,红军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分给穷苦百姓猪肉、谷子,还给衣着褴褛的村民分了衣裳。”张隆润说。

老人张隆润在战壕遗址讲诉红色往事

1933年9月期间,彭德怀司令员对沙县区域作战进行多次部署,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红十三师、红十五师、红十九师,在青州、涌溪、澄江楼、坂山、高砂、夏茂、高桥等地开展作战与布防,打击进入夏茂、高桥、青州一线的国民党部队,以钳制沙县之敌。

当时,包括管前在内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乡村,都纷纷组织群众支援红军围攻沙县城,为红军送粮送草,护送伤员,运送战利品,一度成为中央主力红军巩固后方的基地。

红三军团司令部旧事

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军东方军第二次进入沙县。14日,红三军团获悉延平敌约一个师增援沙县,决定围城打援,以一部兵力围困县城之敌,继续坑道作业,主力于15日置于青州、芹山地域。敌援军第四师已先期占领青州有利地形,红四师迂回敌侧背实施攻击,经激烈战斗,击溃敌200多人。

1月16日,为临近战场指挥侧击支援沙县之敌,红三军团司令部移至青州管前乐氏祖厝,彭德怀、杨尚昆于管前司令部签发了《三军团关于先期攻取沙县同时准备侧击援敌的命令》,将红四、红五、红六师的主要兵力集结到青州、管前一线。

红三军团司令部遗址

据当地老人们讲诉,红军在村里住了个把月,有的住在将军庙附近的茶行里,有的住在司令部。红军还在村里埋锅造饭,柴火则从村民家取。每天傍晚,红军在司令部大坪列队训练或打枪,偶有两三个穿着便装的红军外出独立行动。曾有村民注意到,司令部里有有线电话,插着大刀、矛等武器,红军还在后山建了4个土墙碉堡。

“有次司令部分猪肉,许多村民害怕不敢去,我年纪小却胆子大,到那里分到了差不多两斤肉。”乐家焱说,红军在村里这段时间,不仅给村民分了土地、房屋、山林等,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谷子等物分给贫苦村民和红军家属,并向地主要绷带等材料做草鞋。

当时,管前10多个村民组成碾米队为红军加工大米,由村民组成的赤卫队帮助红军收集情报、侦察敌情,指认土豪。儿童团白天协助赤卫队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农会成员则帮忙红军搬运物资,筹备军粮,为保卫和巩固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挖掘当地红色资源

1986年,管前村因沙溪口水电站建设整体搬迁,现址山清水秀,2014年被列为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和2016年先后被列入市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省级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整体搬迁后管前村环境整洁

红色资源如何撬动乡村振兴“杠杆”?这几年,管前村深入挖掘和宣传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赤卫队等本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红三军团司令部、土碉堡、红军墓等遗址遗迹,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循着绿草丛生的羊肠小道深入管前后山,可见多个残缺不全的土碉堡,还有几处被荒草覆盖的战壕。战壕居高临下,当年红军可清楚地看见管前村全貌。“小时候在后山玩耍,看到土碉堡差不多有一米多高,是圆形的。”村民张隆润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红三军团司令部遗址,目之所及,仅有满地碎瓦和4个石墩子。“以前庙里挂着彭德怀的照片,还有一些红军标语,有人曾在这里捡到过子弹头。”管前村主任乐积坚说,司令部旧址于1977年坍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修复,很是遗憾。

望着满地碎瓦,今年68岁的村民张兴盛说,1934 年,他的爷爷张家筹参加了红军。“后来奶奶听说,爷爷参军后不久就病死了。”张兴盛的奶奶还说,张家筹家有5兄弟,他排行第五,是一名摆渡人,生活穷苦。有一回,张家筹跟着自家哥哥在路边卖饭,正巧红军经过,不知和他说了些什么,他便毅然决然跟着红军走了,从此杳无音讯。

三座红军墓,藏着一段动人的往事

村民张世银今年65岁,年幼时,他每年都跟着父亲张农灯到管前后山一处墓地扫墓。让他心生好奇的是,父亲每回扫墓都表情肃穆庄重,也从不告诉他这是谁的墓。张农灯逝世前,撑着最后一口气嘱咐张世银:“这是三座红军墓,你要交代子子孙孙每年扫墓。”原来,当年红军途经管前时,曾托付张世银的爷爷张其宽,为埋葬此地的三位红军代为扫墓。如今80 余年光阴过去了,张家始终坚守诺言,并代代相传。

来源: 记者:卢素平、沙县记者站:许琰 文/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

Hash:465cbefefe3c6f8e6b14fd1e3f2c36bdfc6c0fe0

声明:此文由 沙县虾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