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庆80年 重返新闻现场丨道德的力量 筑大爱之城
见证传承
1995年10月,本报记者和通讯员捕捉到一件凡人善举:化名为“莫文隋”的好心人多次悄然资助贫困生却不肯露面。从此,《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展开了长达26年弘扬莫文隋精神的持续报道,引发全国媒体关注,“莫文隋”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支撑。
尽管“莫文隋”的原型汤淳渊已离开我们两年,但“莫文隋精神”历久弥新,并以不同的形式,时刻温暖着我们这座城市。在纪念南通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这个温暖的名字。
南通日报三代报人和小记者走进原南通工学院旧址探访,听老报人施亚、通讯员沙银芬讲述当年采访报道莫文隋的往事。
寻找“莫文隋”轰动全城
冬日的午后,业已退休的原南通工学院院报编辑部主任沙银芬再次回到位于青年东路的原南通工学院校址时,不禁感慨万千:“26年前那场轰动全城的寻找莫文隋新闻行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幕幕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这则轰动全国并被央视焦点访谈聚焦的重大新闻事件,还得从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收到的一封特殊来信说起,那一天是1995年9月12日。“我清楚地记得,那份来信内容很短,正文是‘寄上人民币壹仟元,请在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94级在校特困生中选一学生,每月发给100元,作为生活补贴,谢谢协助。’落款是莫文隋。”沙银芬回忆,当时学生处在比较各系推荐的特困生情况后,决定把这1000元资助给纺织系服装专业94级学生鹿梅。10月中旬,时任南通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长的张廷栖拿来这封信,布置她进行采访报道。
“我决定从采访鹿梅入手。我是在操场上找到她的,当时已经夕阳西下,面对这位父亲残疾、母亲半瘫痪的自费特困生,我心生怜爱之情,更着实被莫文隋的义举所感动。”然而,寻找莫文隋,沙银芬并非一帆风顺。
莫文隋是谁?沙银芬拿着信去学生处打听,得知莫文隋此前还资助过另外一名特困生:染整专科93级石洪英。
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任南通工学院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的周甜同样心潮澎湃。“石洪英是个孤儿,听闻她母亲去世后,我便在系里发动了捐款,并为她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周甜告诉记者,当年,学校抱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想法,在经济上、心理上对困难学生特别关注,也正是在与其推心置腹的交流中,石洪英告诉她:“老师,有一个人在悄悄地资助我。”这令周甜对莫文隋肃然起敬。
“校园里,随着我的采访,全校师生也都在打听,究竟谁是莫文隋。有人猜测是社会上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人猜测是学校的一位老师,大家都被这位神秘的莫文隋感动着。”沙银芬急切地提笔,但却被“时效性”难住了。直到第二天凌晨,灵感突然来了,她立即起床写了一篇新闻稿。晚报编辑精心做了一个标题:《莫文隋,您究竟是谁?》。
1995年10月20日,江海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则重磅通讯,很快引发了市民的关注。
效仿“莫文隋”成为热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的南通工学院已在2004年合并组建为南通大学。而原南通工学院旧址也成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部分。
此次和沙银芬一同前往原南通工学院旧址探访的,还有66岁的南通日报社高级编辑、江海晚报原副总编辑施亚。“我和沙老师是老同事,也曾在原南通工学院院报工作过多年。当年,沙老师率先向新闻媒体报料莫文隋事迹。”
“在我们的报道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莫文隋本人意愿,即使不久后就得知他是时任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也没有在报纸上公开他的身份。”令施亚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专程到汤淳渊家中采访,看到院门口汤淳渊手植的玉兰树盛开着洁白的花朵,他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莫文隋高洁品格的象征吗?“那天,我是带着摄影记者一起去的,最后报纸选用了汤院长接受采访的一张背影照。”
身为汤淳渊的学生,周甜在后来得知莫文隋就是自己恩师时,一点不惊讶,“他看起来很严肃,但内心一直很温暖”。她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年石洪英为了给亡母奔丧提出请假一周,她当即帮石洪英写了一份请假及委培费减免申请上报汤淳渊。“就是这份申请,让他了解了特困生的实际情况,也促成了他后来匿名资助学生的义举。”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寻找莫文隋的新闻行动持续数年,“《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先后报道了多次捐助他人不留名的吴明(无名)、悄然在社会福利院放下数千元的魏群(为群)、多次资助贫困家庭的任友琴(人有情)等一大批莫文隋式的人物。隐名助困,全城效仿莫文隋,引发了全国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纷至沓来。”
▲1995年12月13日《南通日报》的报道
▲1996年10月15日《江海晚报》的报道
从1997年3月5日起,我市确定每年的3月5日为“学‘莫文隋’行动日”。“可以说,在媒体的推动下,莫文隋真正从个体走向群体、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南通辐射全国。作为能够参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我深感自豪!”施亚说。
“莫文隋精神”历久弥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南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1998年3月,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3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以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家电维修、医疗咨询、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南通江海志愿者人数已达248万人,在全市形成“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此后,“无红包医院”“爱心邮路”等相继被中宣部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广。
2002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2004年,南通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多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自1986年开展文明新风典型评选以来,南通共有9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2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6名“中国好人”,900多名市级文明新风典型。
道德的力量,永不过时。如今,以“凡人善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形成了以崇尚道德实践、追求核心价值、引领创业奋斗的“时代好人”群体现象: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教育二李”引领的江海名师队伍、坚守实业的“张謇杯”杰出企业家群体、抗疫一线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共同铸就着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标注着城市的精神高度。
今年11月,作为全市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我市首届江海志愿服务“莫文隋奖”开始推选。一批活跃在不同行业、以不同形式当好人、做好事的“当代莫文隋”,让通城始终温暖如春。
采访札记
暖城南通 大爱无疆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南通的慈善基因,由来已久。
在兴办实业和教育的同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大力规划建设了从幼及老、覆盖全面的慈善体系。改革育婴堂、养老院、栖流所等传统慈善机构;自费创办盲哑学校、残废院、贫民工场等新型慈善机构,这些都是当时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莫文隋在南通这座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诞生,并非偶然。
回顾“莫文隋”报道过程,不同于同一时期的香港回归、大江截流这类举世瞩目的大事件。“莫文隋”事迹属于动态性的凡人善举,但其报道时间之长、涉及人物之多、收到的社会效果之好均出乎意料。可以说,“莫文隋”报道是从个体到群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交叉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新闻宣传宗旨。
“发现一个亮点,就树立一个典型。”2007年,中宣部曾专门组团驻点调研“南通现象”,给出评价:南通注重通过社会主流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见贤思齐”的浓烈氛围,形成“一个人带动一批人、一支队伍带出一支大军”的滚雪球效应。
一粒种子,催生百万志愿服务大军。从“莫文隋”起,江海志愿者典型辈出。如今,在南通,全市平均4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江海大地,凡人善举,数不胜数。不久前,拍过《辛亥革命》等大片的电影导演谢升皓深入南通,深深被莫文隋等凡人善举的故事打动,表示想拍一部电影《暖城》,致敬南通这座大爱之城。
当乐善好施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念,当凡人善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真善美便在一个城市遍地开花。多年来,在南通评选出来的900多个文明新风典型中,90%以上是人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不经意间传递出的那一丝一缕的道德情怀,温暖人心。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莫文隋”典型是江海儿女奋斗的前行者、是社会精神的引领者,26年来,“莫文隋”始终与我们同在,相信在南通“建设北大门,同奔共富路”的征程上,“莫文隋”等道德领域的典型将发挥出巨大榜样威力,激励全市上下团结奋进,为实现南通经济社会腾飞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记者 冯启榕
童心寻访
写给汤淳渊老师 的一封信
敬爱的汤老师:
您好!
这封信带着我对您的思念,莫文隋爷爷,我终于知道了您的真名——汤淳渊。去年冬天我给您写过一封信,向您汇报了我参加留坝助学的经历。时光如梭,秋去冬来。《南通日报》报庆八十周年前夕,我作为一名江海小记者,非常荣幸参加了四代报人的系列采访活动,聆听施亚爷爷和沙银芬奶奶讲述当年如何找寻您的过程。
11月21日,我们来到了您曾经工作的地方,南通工院的校园,走进染化楼,漫步广玉兰大道,来到操场上。我仿佛看到您不苟言笑,却饱含真诚的目光;看到您放下捐款,默默离去时伟岸的背影。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首歌感动了一座城,甚至名扬海内外,它是您的写照。而您却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莫文隋。”是的,只要真心实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如今,“莫文隋”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群体,变成一种平凡的精神——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做好事不留名。这已经成为南通精神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汤老师,您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一名老党员。您将自己博大的爱意撒播在我们的心田,这颗善良的种子会生根发芽。请您放心,新时代“莫文隋”精神由我们继续书写,让“莫文隋”精神指引我们奋勇前进!
此致
敬礼!
城中小学江海小记者 宣逸谦
2021年12月10日
文|记者 冯启榕 龚秋瑾 江姝颖
图|记者李凡 视频|记者李凡 陈曦
END
来源:央视网 南通发布 编辑:王婷
投稿邮箱:503489152@QQ.COM
欢迎广大网友积极供稿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Hash:9f0810e62697a7158f8ac4152d2b712de3905128
声明:此文由 超实用生活记录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