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倾尽家产只为给这项神秘的古老文化建一座博物馆
戴上面具,
我就是神!
傩(nuó) 雕
八零九零后,
应该都忘不了火爆宇宙的
暑期必备琼遥神剧——
《还珠格格》。
除了紫禁城三美,
最令人难忘的,
还是那个变成蝴蝶飞走的
香妃娘娘。
你是风儿,
我是沙。
情郎蒙丹为了追回美人,
假扮成萨满法师,
混进戒备森严的皇宫。
明里驱鬼祭神,
暗里偷偷相会。
而在这场“神助攻”里,
奇特的装扮,
就是致胜的重要武器!
这虽是电视剧中的道具,
但有一个剧种,
就将这种奇特的装扮,
真实地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傩戏,
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剧种。
戴起傩雕面具、
着起长衫戏服,
驱鬼怪、祭神灵,
扮鬼神歌舞,与天地对话!
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形成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傩舞。傩戏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形成。
原始造就了它的生命,
古朴演化为它的风格,
粗犷沉淀成它的特征,
狞厉演绎了它的特色。
在这一场场的傩戏表演中,
面具展现了角色的所有神态,
夸张而不失灵动。
“脸子”,
就是傩戏的灵魂!
以木为纸,以凿为笔;
刻面具,琢神灵。
对秦发忠而言,
傩雕面具就是他半生的心血、
一世的追逐与信仰。
“刻神,刻神,
刻的是英雄的神灵。”
一入傩雕深似海,
30年来,
秦发忠的热情却分毫未减。
上个世纪70年代,
秦发忠出生在“中国傩雕之乡”
在这里,
屯堡地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地戏面具中的英雄是屯堡人心中的神祇,
跳演的目的就是祈求英烈们的保佑,
祈求村落风调雨顺
在家乡地戏文化的熏陶下,秦发忠很小就对傩雕面具萌生出了喜爱之情。
但单纯的喜爱,并不能激发起秦发忠学习傩雕的兴趣。相反,生活的艰难,最终使他下定决心走上傩雕之路。
但学艺生涯,
并不是一帆风顺。
学习伊始,
秦发忠就遇到了挫折——
没钱买工具。
他就跑去抓黄鳝、采菌菇,
“攒了80多块钱,
才去买了斧子和凿子。”
正因为得来不易,
秦发忠越发刻苦地学习,
虚心向傩雕师傅请教,
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假期中除去吃饭/睡觉,
其他时候,
他就在马凳上抱着木头练习雕刻,
至于凿伤手,
对他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傩雕不同于其他雕刻,
不需要打稿。
这就考验傩雕师的技术,
仅凭手中的一把刻刀,
就要刻画出一张张神灵的面孔。
通常选用贵州白杨、桦木,
材质质地坚硬,
且不易生虫,
还便于佩戴。
人物神态的刻画并不容易。
为了能够展现出英雄人物的灵魂,
秦发忠一遍又一遍地
翻看古老的手抄本。
历史剧本历历在目、
人物个性了然于胸,
面具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将精髓总结在大脑里面,
才能在刻画人物时提取出来。”
这本就是一件极其考验耐心的事,
但秦发忠却乐在其中。
“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步骤、每一刀,
都是在刻一个神灵,
对神灵的尊敬是贯穿雕刻始终的。”
在面具的雕刻过程中,
眼睛的刻画是面具的核心。
眼睛,最能反映出人物的神韵,
秦发忠往往花去太多的时间,
只为刻出一双神眼来。
雕刻之后的上色,
沿用着传统的五大颜色,
青、黄、蓝、白、赤。
秦发忠用这简单的五色,
却调配出了各种不同的色彩,
展现出表情不同、
神态各异的历史英雄人物。
这种传统的用色,
既是对古老的傩文化的致敬,
也是对傩雕刻这门手艺的尊重。
闲暇之余,
秦发忠还会参与地戏的排练和表演中,
他认为,
更多的亲身体验,
才能带来更加完美的傩雕艺术。
一直以来,
秦发忠都有一个心愿:
将傩雕刻传承下去。
但传承,
一定要有创新的勇气,
“颠覆”在所难免。
于是,
秦发忠琢磨着,
要把雕刻艺术和文化结合起来。
他大胆地将傩雕与笔筒相融合,
将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
使傩雕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
与大众见面。
秦发忠希望这种形式,
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古老艺术。
我们时常称赞匠人:
能够静下心来,
执着于所执着之事。
秦发忠就是这样,
在所执之事上倾心尽力。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应该被更多人了解、熟知。”
经过秦发忠的多处寻访和不懈努力,终于在2016年,安顺市首座屯堡傩雕艺术博物馆建成。
博物馆藏有2700余件藏品,
不仅包括安顺地戏面具、
还藏有仡佬族、
彝族等多个民族的傩戏面具;
更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民间手抄本、
戏服、坛石等物件。
为了建造这个博物馆,
秦发忠倾其所有家产,
甚至负债累累。
人们笑他是“傩痴”,
但在他看来,
这亦是一种褒奖吧!
为了傩雕艺术,
既能“沉”下去,
亦能“浮”起来。
傩雕碰到这样的匠人,
是何其幸运!
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背后,
都有一个偏执狂。
- END -
(图片由秦发忠提供)
Hash:64c1dd2a1e58c908bbca7dd8c6e54b04db7eba06
声明:此文由 匠心之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