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历史的痕迹

镌刻历史的痕迹

原创:李兴濂

面对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顶铁刹山峰峦叠嶂的山势、气势雄伟的风光,面对一处处笔力刚劲,叹为观止的摩崖石刻,我仿佛聆听到历史久远的回声……

那是1994年中秋节刚过,为进一步挖掘铁刹山文化遗产,我与朋友一行驱车采访铁刹山文化的开拓者——86岁高龄的石工姚希德老人。

姚希德(1912——1999)本溪县南甸镇滴塔村大阳人,祖籍山东省黄县。1938年与其兄姚希圣承担铁剎山、云台卷舒山石刻工程主刻。

姚希德老人当时住南甸镇,虽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 ,身体硬朗。问起铁刹山轶闻趣事,老人侃侃而谈。

老人说:我原籍山东黄县,从小就学一身石刻手艺,我18岁那年,父亲领我们闯关东,在辽宁凤城县落户,以刻石碑为生。1902年春,铁刹山三清观监院炉至顺重修铁刹山,到凤城找石工看到我兄弟二人手艺高强,便欣然请我兄弟二人到铁刹山刻字。我哥哥叫姚希圣,1899年生,现在活着已100岁了,当时,我兄弟二人便打好行装来到铁刹山。

提起铁刹山,老人滔滔不绝向我们介绍。老人说:铁刹山是东北名山之一,是东北道教发祥地,辽宁的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都是它的下院。铁刹山号称三千年,有五个峰,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看能见三个峰,形如铁叉,取其天作之合,三三为九,故称九顶铁刹山。铁刹山有东西狮子峰、升天岭、天桥洞、风月洞。日光洞、乾坤洞、八宝云光洞等,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一处都有传说。开山鼻祖长眉李天仙即李辉李长庚,商朝太乙年间,25岁从河南偃师县骑着火眼金精兽云游铁刹山,修仙得道。后成为28星宿之一太白长庚星。1630年,龙门派第八代始祖郭守真在此出家,收度弟子14人,并在千山、医巫闾山、吉林黑龙江各地布道,开创了东北道教龙门派。铁刹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八宝云光洞”中的石床,相传是长眉李大仙收养弟子杨金豹的地方;悬于洞中的定风珠,传周武王讨伐纣时晁田、散宜生到铁刹山向长眉李大仙借得此宝,破了十绝风吼阵,定风珠在云光洞里,坐洞口内,外边有风,也不能侵人洞内;原始顶上有一无风顶,即使有八缀大风,此顶也没有一丝微风,这就是定风珠的神力;而悬崖上的天桥洞,则是长眉李大仙升仙的地方。

道教龙门派21代道士炉至顺,字向阳,山东登州府栖霞县爱山乡卢家沟人,1876年2月25日生,后世迁居关东凤凰城通远堡,12岁患吐血,18岁病发,其母许愿出家,以后病愈。母病逝后,23岁在铁刹山出家,以炉冶炼,炉火纯青,故易卢姓为炉,以表千锤百炼之志。出家后,炉道士芒鞋破钵,疏食短褐,耕耘种植,不惮艰辛,重修铁刹山,功不可没。后任铁刹山监院。

老人越说兴致越浓,真是一个历史老人。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老人当年石刻的故事。姚老说,铁剎山监院炉至顺请他们兄弟二人到铁刹山,主要是刻铁刹山的摩崖石刻、碑文,那时,他19岁,他哥哥姚希圣33岁,正当年富力强。刻的第一个便是摩崖巨刻《重刊长眉李大仙碑文》,旁边有“别有天地非人间”七个大字,碑文上有“日月同光” 四字,碑文929字,每字6寸见方。原先是怪石陡壁斜坡,硬是一凿子一凿子刻成石级、直面、磨光。当时炉监院选址,高3.5丈,辽阳文人白永贞题撰碑文,先打上格,贴上书写纸,再刻。刻完后再将字迹上光,我兄弟二人刻了2个月零9天才刻完。说到这,姚老讲了一个轶闻,正当刻上边字时,突然跳板断了,姚老一下子从3.5丈高的悬崖上掉了下来,可是到地面,安全无恙,没伤着没疼着。我们问何故?姚老笑了,说:“可能是我们是做善事积德,神仙保佑吧!”

铁刹山的石刻、碑文总共有20几处,最大的是“仙桥洞”每个字八尺见方,其次是“乾坤正气”四个大字,“坤”字的一竖,足能躺下一个人。当然,还有直隶部督升任浙江巡抚写的“铁刹三千年”。除白水贞书写的外,还有“龙头”“凤尾山”“八宝云光洞”“ 鳌山”“直上青天”升天岭”、“太极石”、“狮子岭”及诗文碑刻等等,大都出自炉监院弟子房理家之手。总共刻了十一年才完工。

姚老还向我们介绍八宝云光里有一碑刻,年代久远,像大篆还像商文是出自长眉李大仙之手,现在还完好地保留在洞里。

姚氏兄弟二人,刻完铁刹山石刻后,又刻云台卷舒山的石刻。姚老说,云台卷舒山有十多处石刻,其中有:“天台”、“一笑成仙”、“洞天福地”诗碑,最大的是《云台卷舒山碑记》,最大字的一尺见方,有150字。用了2年时间完工。

九顶铁刹山,云台卷舒山,两山有石刻、碑刻总共30多处,姚氏兄弟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口山野果,夜间蚊虫叮咬,不时听到野狼的嗥叫……他们含辛茹苦,用了13年的时间刻完,可以想象,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付出多大的艰辛,握着他那曾经流着鲜血、磨起老茧的大手,怎么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九顶铁刹山,一部古老的大史册,充满着神奇与辉煌,永远铭记历史老人的功绩!

图为1994年秋,笔者(左)与友人王铁(右)在南甸镇釆访姚希德(中)所摄。

作者李兴濂,笔名廉水、木仔、黎河等

本溪县人,退休干部

部分图片来自郭义鑫及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Hash:7d6f19372e655c69486c60916c3d5d5541b30120

声明:此文由 印象本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