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帝丘:一座神秘的城池

濮阳帝丘:一座神秘的地下城

刘平/文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肥沃平坦的黄土层下,历史一次次在这里驻足: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此建都,后又相继成为夏朝后相的都城、夏朝的昆吾国都、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战国濮阳城等。虞舜、吴起、子贡、子路、柳下惠、柳下跖、商鞅、吕不韦、张仪、荆珂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或出生于此,或长期生活在这里。

这是一方浪漫的家园,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之新声”曾一度风靡整个华夏。先进的卫文化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它就是位于濮阳市东南15公里濮阳县高城村的“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帝丘城”。

然而,所有美丽和让人无限遐想的历史,都已成为过去。往事如烟,千年化尘埃,所有的一切,无论多么顽强,多么美丽,终久难勉雨打风吹去。

寂寞帝丘

前不久,与好友相约,骑着单车再次走近帝丘城。

高城村村子不大,即不是城,也不是镇,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正是乡下吃早饭的时间,几位村民蹲在村口“卫国都城遗址碑”旁吃饭。见有人来旅游,主动过来搭讪:“好几年了,公家(指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村东北角挖了一年多,也没挖出啥值钱的东西,光是城墙,又填住啦”。村民还介绍说:“村前还有一块古碑,经常有公家人来看”。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笔者在村前的麦田里找到了那块古碑,原来是清代高姓祖先的石碑。石碑不大,建有碑楼。在石碑的右下角清晰地刻有“颛顼城”几个小字。据说这是“帝丘城”地面上唯一的一处古迹。当年何其热闹的一座城,而今只能深埋于地下,地面上仅有一座碑。历史的沧桑变幻,让人嘘唏。

“颛顼城”即“帝丘城”。帝丘之名,始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原文为“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亦明载“东郡濮阳故帝丘”。濮阳一名,始于战国。广义上的濮阳,实即古之帝丘。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颛顼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华夏集团的杰出代表,三皇五帝之一,曾为华夏与东夷文化大融合作出过巨大贡献。《大戴礼记·五帝德》说他 “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浩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袛励”。

颛顼,姚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空桑( 传说中的地名,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 )。 性格深沉而有谋略,15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被封于高阳(一说今河北高阳县,一说河南杞县高阳镇)。黄帝死后,20岁的颛顼立为帝。因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颛顼在位78年,活了98岁,死后安葬在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内黄县三杨庄)。

至夏代,帝丘又成了昆吾国的国都。《路史·国名记》云: “昆吾,颛顼后裔,陆终之子,己姓,名樊,封于昆吾,即古颛顼之虚。”《竹书纪年》曰:“夏仲康六年,锡仲康命作伯。帝廑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国语》云:“昆吾为夏伯。”《寰宇记》云:“古昆吾旧壤颛顼遗虚,故曰帝丘”。

卫国故城

春秋时期,帝丘成为卫国第三次迁徙的国都和统治的中心区域。《汉书·地理志》载:“东郡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墟。”

卫国是西周初年的一个诸侯大国,始祖叫康叔,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的胞弟。康叔所建的康国,都城最初在今河南禹州康城村一带,以邑为姓,约在公元前1042年,康叔封卫,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为卫国的第一座都城。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失国,卫戴公迁至今河南滑县白马墙村建造第二座都城,史称曹丘。后又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八里营卫王殿村),楚丘为卫国第三处都城。

公元前629年,“狄人围”,卫成公迁帝丘,濮阳成为卫国第四座都城,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记.卫康叔世家》及《年表》载:卫迁帝丘后历23君,共420年,卫居帝丘后结束了屡受狄人侵扰,不断迁徙的历史,进入卫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至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更徙野王邑(今河南沁阳县)后,故地并入东郡。由于在秦国执政的濮阳人吕不韦的关照下,卫国没有被立即灭国,而是作为秦国的附庸国,又生存了数十年,野王,成为卫国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最后一座都城。卫国,自康叔封卫,迁都帝丘功莫大焉。

卫成公迁都帝丘后,经过几代国君的共同努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得到了发展。戚城(今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是黄河东岸卫国的一个小城邑,面积仅14.4万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竟然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百年内,诸侯在卫国会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7次,被誉为古代的“联合国”。

卫国是春秋战国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据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时间长达389年之久。随后,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县),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之久,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情投意合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帝丘考古

颛顼都帝丘78年,夏后相17年,第四代卫国都420年,帝丘都城史长达500多年,何其壮哉!帝丘城经历五帝、夏、商、周,究竟多大规模呢?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就十分关注卫都帝丘遗址,并组织人力到此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了四面城墙等遗址。如今帝丘城遗址上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等。

2002年,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发现了遗址北部土城墙及东北、西北拐角。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决定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共开挖探沟4条,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每一条探沟都没有发掘到底,最深的探沟是夯土发掘两米。目前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

2006年5月27一28日,河南省文物局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河南省的考古专家成立专家组,对该城址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卫国都城,被誉为“东方庞贝城”。

阳高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就像当年发现“中华第一龙”一样,再一次震惊了世界。高城遗址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发现了颛顼帝丘城、春秋卫国都城。因居濮水之阳,古帝丘城在战国时期为濮阳城。因此,也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

从濮阳市到帝丘城(高城遗址)不过15公里;从帝丘到现在的濮阳市,当然也是15公里。但是从濮阳市到帝丘故城,你就走到了4000多年前的过往。15公里,不太长的距离,却是4000多年时空的瞩望,这是一段闪回得让你发晕的历史跨度。

15公里,牵着两个终端的盛世繁华。4000多年前,帝丘是华夏的“首都”。4000年后,依托着民族的复兴,濮阳这座“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变得更加令人神往。

Hash:6754be85b73faac8784a9f69b7119b30ee85b2f1

声明:此文由 濮阳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