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这个村,村前有头“大象”,还出过一门双烈士,迷题今天终于揭开…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新合乡

引坑村

引坑村全景

引坑村位于新合乡东南部,东、南、西三面与浦江交界,北面与新民村相连,距乡政府2千米。1949年,为新合第一行政村;1956年,为新合第一农业社;1958年,为新合公社引坑大队;1984年,为新合乡引坑村委会。村行政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4.33公顷,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水果农副产品。全村297户农户,790人,为省级卫生村,市级科普示范村、市级文化示范村,县最清洁村。

引坑村村庄位置开阔,适合宜居。村前石柱屏像大象,大塔山像一头雄狮。狮象隔西溪相望,风水学称之为“狮象守水口”,利于村庄发展。站在石柱屏上看村庄,村庄犹如一只喜鹊。村中三星堂为肚子,新屋下与前店是翅膀,观音庙是头,小山脚、陈家是尾。喜鹊意寓村子兴旺发达,喜事连连。

“三星堂”为引坑村地标,承载着引坑钟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义门钟氏宗谱》的修纂,是钟氏族人对本族文化建设的推重。而盘山栈道的开凿,荡江义渡的设立,独石亭、高峰亭、乌鸦岭建设,则更是村民们对道德行为的取向。如今的引坑村,早已成为桐庐最大的钟姓族人居住地。

【引坑由来】

新合乡

引坑村

杏溪

引坑村旧称杏坑村,也叫杏溪村。据说最早来此居住的陈、潘、朱姓村民,因喜爱杏树,便在村口溪水的两边种满了杏树。每当新春来临,溪水开涨,两岸杏花怒放,整个山村便融入一片乳白色花海里,浓郁的花香弥漫了每家每户。想当年,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所描写的美景,应该就是这种风景了。据当地老人回忆,杏溪村前原本还有个前店村,因为杏溪村不断扩展,也将其融入了进来。

明万历年间,钟可谅从旧庄迁居杏溪村。从此,杏溪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钟氏族人迅速繁衍,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姓。为解决生计,村民不断向周边开垦耕地,耕地扩展了,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为此,引坑人在引坑源筑起十多条堰坝,提高水位,将溪水引进水源不足的田里。后门堰、清水堰,还直接将水引进了村里,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同时,还在壶源溪里筑起矴步堰,开凿了直达乌鸦岭脚畈的水渠。又在葭渤花潭筑起了高峰堰,解决了独石畈、后畈、乌鸦岭脚畈、高丰畈的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杏溪村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引水经历,他们就有意地将村名“杏溪”改成了“引坑”。他们认为,“杏”与“引”同音;“溪”与“坑”同义。于是杏溪村就变成了引坑村。

有诗云:“杏溪”花开有诗意,“引坑”引水有豪情。不管这名与那名,“引坑”还是“杏溪”村。

【钟氏大屋】

新合乡

引坑村

钟氏大屋内景

引坑村最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就是钟氏大屋了。钟氏大屋坐西北朝东南,由三星堂、承德堂、承启堂三个大堂合成,现保存较好的建筑面积有8500平方米。最早建造的是西头的一厅两厢一院的承启堂,为大屋第五进。后来在承启堂的大门外,建造了一厅两厢一院的承德堂,为大屋的第四进。清道光已丑年(1829),钟氏鸿章公一门考出了两文一武3名贡生。钟姓族人又在承德堂大门前建造了三间两厢两廊的三星堂、一厅两厢的花厅和门厅,为大屋的三进、二进与一进。三星堂与花厅、门厅合为一体,为钟氏大屋建筑最为弘宏的部分。

门厅大门全为石框构筑,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门蹬比较高,钟姓人不把它叫门蹬,而是称它为“上马石”与“下马石”,意思是从这大门里进出的,都将是骑马的官员,他们来这里,可以踩着这门蹬上下马。因为门蹬事关门面,出面的一面,雕刻着瑞兽图案,不仅为了好看,还有寓有看门镇门的意思在。大门上方,镶嵌着一块“鸿飞鹤舞”的门额。门厅三开间,单坡硬山顶,进深三檩3.7米,天井低于四周0.33米,卵石铺就。天井靠东面,左右立有两根旗杆。如今旗杆虽然没有,但置放旗杆的石础与石洞依在。天井两边为厢楼。

二进为花厅,单坡硬山顶,马头墙。 花厅,特指居室入户玄关之所在。花厅高出门厅17厘米。三开间,面宽11.7米。两边用墙、长廊,隔开了两边钟氏住户。一迈上花厅,前面即是进深3檩3.1米的券棚顶檐廊(龙骨顶)。这儿,无论月牙梁、檩条,还是牛腿、斗拱、扁作梁,全部都雕上了不同的花纹图案。行走期间,给人以视觉上的空旷与精神的愉悦。檐廊屋面为单坡硬山顶。

檐廊里边为花厅堂屋,进深7檩8.1米。这儿柱子粗直,大梁扁方。屋顶为两坡硬山顶,马头墙。花厅堂屋,显然是为文人墨客喝茶聊天,切磋文艺而特意准备的。雕梁画栋,好不雅致。来客时,展几折屏风,摆些许桌椅,即可琴棋书画、品茶论道。

三星堂为“钟氏大屋”的第三进,它与二进花厅地面齐平。三星堂是钟氏老屋浓墨重彩之所在。三星堂三开间,面阔11.7米,进深九檩9.4米。两坡硬山顶,马头墙。明堂悬挂“三星堂”匾额,为当时正在浦江当县令的桐庐人胡传泰先生题写。三星堂天井低于周边0.45米,石板铺就。天井右侧,掘有一井,泉水充盈。天井两侧为厢楼。

三星堂建筑用料讲究, 雕刻、装饰花哨而精美。牛腿、桁檩、拱托等处,无不精雕细刻。内容有花卉鸟兽、亭台楼阁、舟马器皿、城廓宫阙、男女人物。全立体的缕空雕,可谓是玲珑剔透、活灵活现。

1949年3月14日,金萧支队直属大队、路西、江东等县的干部战士和当地人民群众共千余人,在钟氏大屋召开“千人大会”,公审叛徒郭如权。

三星堂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险些罹难。在族人钟小波、钟宜武等人的保护下,才保全了三星堂今日模样。如今,三星堂连同整座钟氏大屋都已经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葭渤花潭】

新合乡

引坑村

葭渤花潭

葭渤花潭是引坑村口壶源溪里的一个天然水潭。潭长约500米,宽约100米,水深浅不一,深的地方达20多米,绿中透着深蓝,晾衣杆都插不到底。潭水清冽,水中鱼石一视无余。葭渤花潭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属于引坑的那一方蓝天白云青山村舍。鸿雁飞过,潭能留影;鹅鸭捕鱼,潭能留声。特别是到了夏日,花潭淹没在孩子、大人们洗浴耍水的快乐声中。

葭渤花潭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石顶滩。这里原来有两支天然的顶天石柱,横空出世,兀自独立。石柱无疑是千百年溪水冲刷留下的奇迹,它是“中流砥柱”最形象的注释。当地人从外形看,觉得它有点像印章的抓手,以为村里会出掌权镇江山的人物。可惜如此自然奇观,竟毁于文革械斗。

葭渤花潭左面,有直通峭壁的小径,峭壁顶端,有石椅子与石屏风自然奇观。相传引坑第一代传人的公子暨,就是坐在这把石椅子上驾虎乘风西去。村人为纪念公子,特把这椅子叫作“太公椅”。从太公椅往左走200米左右,是石柱坪。那儿有石龙石马,又是一处美妙风景。

杜鹃花在本地称之“葭渤花”,那么引坑老祖宗怎么会给这水潭取出这么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呢?

据说,从浦江崇山峻岭中一路走来的壶源溪,春天时候,两岸山上,开满火红的葭渤花。葭渤花花开花落,落英缤纷,花瓣随溪漂流。到这儿便成了一条花溪。葭渤花瓣流到这水潭里打起了圈圈,与水潭边石崖上的葭渤花水下的倒影,上呼下应,把个水潭搅成一片粉红。村人惊诧于眼前的美丽,就将眼前的水潭唤作了葭渤花潭。正所谓:葭渤潭面平似镜,满山红花入画景。石斑鳜鱼嬉潜底,田间蛙声竟相鸣。

【引坑石柱屏】

新合乡

引坑村

远眺石柱屏

引坑北边村口,有两座把门的山,西北面的那座叫大塔山,又称“狮山”;东北面的那座叫石柱山,也称“象山”。 石柱山似大象屹立,长长的象鼻缓缓勾卷,成为村子的一道天然屏障,引坑人习惯把石柱山叫作石柱屏。

石柱山距引坑村1440米,海拔531米。因为山上长有五六支直径1米左右的天然巨大石笋,石笋高高挺立在那儿活像一根根柱子,村民就把它叫作石柱山。

石柱位于山上的西南坡,海拔375米。那地除了长石笋,石岩也长得千姿百态,奇离古怪,似由鬼斧神工琢成。其间有一处龙门水瀑,水泄不绝。瀑布下面有一个冬暖夏凉的石头洞;还有一个水质清冽、久旱不涸的水潭。潭边有一个天然生就的石窟,形状如庙。当地人遂称之龙王庙,潭水亦称之“龙潭”。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水潭边还立有石龙、石马,好像是天上的神物,因为贪婪这里的风景,耽误了回天的时辰,而被天神惩罚,永远点化在这儿的一般。这真是:天孙削去秀芙蓉,幻作石柱插天空。风人巅头吹玉笋,云迷岭顶罩银龙。春晴花气来探山,夜静猿声落笔锋。四面兽形皆拱状,恍疑玉帝坐其中。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靠天吃饭的年代,引坑人一遇到干旱,就会来这里祈求老天下雨。据说这龙潭里的龙还是蛮灵验的。

如今石柱屏正在开发中,相信不久那儿将成为一处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上高峰村消失之谜】

新合乡

引坑村

上高峰村遗址

引坑村的东边,石柱山的垄脚跟,原本有个叫上高峰的村子。这村子的开基人是引坑始祖可谅公的三弟可信公。

上高峰,地方虽然不大,但风水很好。它背靠石柱山,三面邻水,《风水学》把这种地形,称之为“旋网形”。康熙初年,俊四十公钟铭瑞也迁居到此。不到七世,村里就发展到几十户、上百口人。

上高峰地虽好,但地盘太小,没有发展空间。茂七十二公钟鸿图于康熙五十年,迁居到湖田。此后,上高峰就开始遭遇了一系列厄运。先是村人在石柱山的垄脚跟挖一只水塘,谓“太平堂”。一为方便洗漱,二为方便救火。没想到,水塘挖好了,村里却不太平了。先是村子里有人莫名地得病,后来无头山强盗来到村里抢劫,撤走的时,一把火把整个村子烧个精光。风水先生说,上高峰之所以遭遇厄运,是因为挖水塘,破坏了“旋网形”的风水。

由于整个村子的房子都被烧了,村民们只得投亲靠友。粹二百九公钟士元,裕九十六公钟景桃,迁居到了引坑。因为引坑与上高峰很近,上高峰的土地便也并入了引坑。由此,上高峰这个村子,便永远地从人们的视觉中消失了。

【陈氏贞节牌坊】

新合乡

引坑村

石狮

但凡去过新合引坑村的人,见了他们村大礼堂门口那两只古色古香的石狮子,驻足观看,你会发现,这是一对“夫妻”狮子,左边的,用前肢搂着一个秀球的,是公狮子;右边的,两只前肢搂着一只小狮子的,是母狮子。据村中的老人介绍,这便是陈氏贞节牌坊的遗留之物。

清康熙年间,钟氏茂公次子纯,字载阳,号东严。娶独石陈凤林公之幼女为妻,婚后生下一女。不久,钟纯便英年早逝。其妻为赡养公婆,延续钟纯一脉,便把钟茂公三弟的第二个儿子钟士权过继抚养,并将他培养成附贡生,光耀祖宗。

后钟士权在县衙谋事期间,多次在县令面前提出要褒奖他的养母陈氏。乾隆葵丑年(1793),县令把陈氏的事迹上报朝廷,要求颁发褒奖陈氏德行的节孝匾,并准许其在家乡建造节孝牌坊

第二年(1794),朝廷批复到达,结果出乎预料,褒奖陈氏德行的匾额竟然有两块。一块是“钦褒节孝”,另一块是“钦旌节孝”,两块匾的意思差不多,之所以发两块下来,意思是,两块里面,如遇到周边有一样的匾,就选另一块。引坑人知道皇上钦赐的匾很名贵,他们就将这两块匾都悬挂在钟氏祠堂里,用以教育后人。钟士权因得到了建造牌坊的恩准,就在现今大礼堂后面,给他的养母建造了“贞节牌坊”。

当年钟士权建造牌楼的时候,进出引坑村的道路就在现在观音殿的西边,那个牌楼的中间。多少年了,引坑村的子民都是从这牌楼的下面进出村子的。每每看到它,你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做女人要讲贞节,讲孝道!只可惜,这座气势宏伟的牌楼,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硬是给拆除了。四只石狮子,两只移到了大礼堂前。一只碎掉了,还有一只因为基座断了,至今还被遗弃在村中的一个角落里。

【引坑腾龙】

新合乡

引坑村

引坑腾龙

引坑腾龙在桐庐小有名气,每年闹元宵,必有新合引坑腾龙助兴扬威。

引坑人自古以来热衷于舞腾龙,这与当地的山川地形有关。引坑村四面环山,缺水,田地灌溉困难。幸好村子东、西、南、北方向,各有着一个深水潭。传说四个潭中,藏着四条龙,因而村旁的溪流才能终年不断。若遇到久晴不雨,深潭里的龙就会腾空上天,展姿起舞。只见天空阴云汇聚,大雨飞泄。腾龙飞舞,能给百姓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为感恩,遂将那四个水潭,称之龙潭。并制作四条彩龙,在每年的春节举行舞龙迎新活动。

引坑腾龙表演时,队伍庞大,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制作上,须准备6米高的长旗5面,3米长的彩色棋牌30面。余外是四条腾龙,这四条龙颜色不一,分别为大红、金黄、紫红、瓦蓝。舞龙时先由2人肩扛开锣开道;5个高举大彩旗的紧随其后;30面棋牌10人一排,排成3列跟随行在彩旗后。压轴的便是舞动的四条彩龙。为助声势,一边15人组成的锣鼓队一齐敲响,声音响彻云天。表演时要求舞龙队员齐心合力、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整支队伍在表演时灵活多变。舞龙的阵式众多,有盘龙陈,有双龙抢珠,有游龙陈,有跳龙珠等。

2003年桐庐县城闹元宵,全县多龙齐聚县城比舞技,引坑腾龙扛回“优秀创意奖”“优秀表演奖”。同年9月,引坑腾龙参加杭州市庆祝建国54周年暨第三届广场民间艺术展,捧回“组委会大奖”和“表演金奖”。同年10月25日,引坑腾龙参加“中国杭州市2003年娃哈哈西湖狂欢节”,荣膺“最佳表演奖”。

【古老的新合索面

合村乡

引坑村

农家女制作索面

清晨,新合乡引坑村农家小院里,村妇有节奏地拉着面架上的索面。古老的面架被拉得嘎嘎作响,拉成细丝的面条如层层白纱,在暖风中轻轻摆动,整个农家小院到处弥漫着淡淡的面粉香。

新合引坑手工素面,历史悠久,它是一种千年祖传食品。据记载,公元1043年,北宋皇帝派宰相吕夷简来新合册封钟厚为忠救王时,族人即以素面招待朝廷大臣,离开时也以素面作为礼物相赠,新合素面也由此名扬京城。

新合素面长而韧性好,不易折断,因而有“长寿面”之称。亲朋好友中每遇寿辰,村民们即以素面作为祝寿礼物赠送,寓意健康长寿。每到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不论男女老少,早餐必吃长寿面,祈祷新年里健康平安。

新合手工索面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和面时间规定放在晚上。面能不能拉好,绝招在盐与水的配比上。晚上和面,是因为和好的面粉需要一个醒面的过程。一晚上过去,面醒好了,做面的人也休息好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拉面拉面,靠得是手上功夫,手巧的妇女,能将那面团玩得如同变戏法,揉呀搓的,就那么上下几回拉扯,这长长细细的面丝就挂在架子上了。晒面也大有讲究,“日上三竿出晒,日差三竿收面。”

引坑手工索面,有“色白如雪,细长如丝,口感绵软而劲道”的特点。过去,村民在余暇之日自己做自己吃,或当作礼物送给客人。如今,索面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村民们农闲时致富的第二产业。

【老子英雄儿好汉】

新合乡

引坑村

钟柏友故居

引坑钟柏友家,是革命的红色家庭。1930年,钟柏友即投身革命,在金萧支队担任联络员。

1948年6月,国民党浙江保安三团突然流窜四管乡,因叛徒指认被捕。敌人用“老虎凳”“老鹰扑天飞”等各种酷刑,逼迫钟柏友吐露金萧支队的秘密。但他坚贞不屈,誓死保护党的机密。敌人不死心,又将他押送到浦江县城。

为了逼钟柏友交代机密,敌人又想出毒招:当时正逢酷暑,溪滩石子窠里温度高达60℃。敌人让他穿上棉袄,站在溪滩离爆晒,钟柏友几度昏死过去,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终将钟柏友杀害于浦江县城。

钟柏友的儿子钟本金,受父亲影响,也早早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6月,18岁的钟本金参加了金萧支队路西县平湖区中队,担任警卫员工作。同年9月,金萧支队主力北撤,钟本金与平湖区区长毛冰山、区中队长潘芝山及部分武工队的同志留守,坚持革命斗争。

1945年10月初,武工队与前来清乡围剿的诸暨县国民党自卫队许长水一部在山河岭遭遇。一阵激战后,钟本金因腿部受伤,无法及时撤离,遭到敌人抓捕。敌人对其多次审讯,见其宁死不屈,就将他捆在一根树上,丢入雅坊的大角潭,试图将其淹死。后来钟本金虽然被村人救起,却因枪伤溃烂,没能及时给予医治,于当年12月光荣牺牲。

这正是:一门双烈士,户开英雄花。不愧钟厚后,引坑有来人。

【义门茶人】

新合乡

引坑村

水云绿黄金芽茶基地

桐庐茶叶中有一张金名片,叫雪水云绿。而创制这张名片的人叫钟为淦。钟为淦是新合引坑人,他被族人称为“义门茶人”。

钟为淦生于1960年。19岁高中毕业,22岁成为乡林技员,27岁任新合乡副乡长。1987年起,他全力参与雪水云绿名茶研制,1992年创建杭州桐庐雪水云绿茶叶公司,任总经理。1996年,弃政从商,以茶叶为业,终成义门茶人。

钟为淦之所以能成为茶人,那是有其独特的原因。钟为淦生活在新合,生活在茶叶的故乡。新合雪水有一座天堂山,那儿山高岭峻,流泉飞瀑、云雾氤氲。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孕育出来的雪水谷芽茶,本来就很有名气。引坑源源深十里,山上到处都是茶叶。喝高山家乡茶长大的他,对家乡茶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领悟。钟氏族人重视教化,奖励耕读。育人的氛围,激发后人,志存高远,奋发向上,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钟为淦敢于弃政从商,做他心仪的茶叶事业,应该与这种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钟为淦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研制雪水云绿,这与钟为淦的家风,家族的遗传基因有关系。钟为淦的高祖是位远近闻名的好木匠,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他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岁月荏苒,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形成他这颗特有的精工匠心。雪水云绿名茶,应该就是这种匠心探索的产物。从1991年,雪水云绿名茶获浙江省名牌证书后,曾两度蝉联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产品畅销全国,还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欧洲,为国内外茶客所青睐。

钟为淦经营茶叶,既富了自己,也富了一方茶农。公司拥有茶业基地千亩,厂房面积千余平方米,成为桐庐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茶农4000余户,基地20000余亩,总产值2亿余元。

钟为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可他义门茶人的本色没有变。生活上依然朴素、节俭;工作上依然勤奋、上进,热心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助学济困、修攒家谱等等慷慨捐助,受到家乡百姓的赞扬。

【文艺评论家钟本康】

新合乡

引坑村

钟本康,新合引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艺名金水、王央。钟本康出生于1929年,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走出校门后,他一直在余杭当教师。后来,他被调到余杭市教委,任教研室副主任。

钟本康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因爱好文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1962年,《文艺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评孙犁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1979年,钟本康参加北京《文艺报》主办的全国长篇小说读书班。20世纪80年代起,他着重追踪当代文艺思潮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写出了130余万字的文学评论文章,发表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文学刊物上。

随着对外知名度的提升,他先后担任杭州市文联创研室负责人,浙江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评论创委会副主任。1992年,钟本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奖的评委,并多次参加浙江省、杭州市主办的文学作品评奖。

钟本康出版的著作有《新时期小说流派一瞥》《小说的艺术综合》《文学的入俗与脱俗》《新笔记小说选》《当代小说的艺术创新》,参与组织编撰的有《小说语言研究论集》《杭州文学40年》《杭州当代作家论》等。钟本康的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新时期小说流派一瞥》《小说的艺术综合》获中国当代研究会、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表彰奖。《文学的入俗与脱俗》获浙江省作协颁发的优秀评论奖。《新笔记小说选》获浙江省作协颁发的文学奖。

引坑村人杰地灵,一个大山里的小村,能出个中国文学界的评论家,这不能不说是引坑人的骄傲!

【独石亭】

新合乡

引坑村

建于2017年的独石亭

独石亭位于荡江岭西头临近山脚的瓦窑檐崖石上。这里有一条盘山小道,荒芜不堪,崎岖难行。独石堰建造之前,这是行人通向浦江杨家畈的必经之路。这亭是专门为过往行人歇息而建造的。

独石亭是靠着瓦窑檐崖山建造的。那山很陡,要造亭子很是不易。凉亭墙壁是白色的,用石灰粉刷。东边部分已倒塌,只剩下西边的一堵门洞墙尚在。拱门的上方,能清楚地看到“独石亭”三字的门额。而放在引坑村委里那块“独石亭”残碑,应该是亭子东边大门上头,东西两边的字一模一样。东边的那块门额的右边刻有“民国乙丑年八月”的字样,亭子建造于1925年,距今已有92年。

原来的独石亭

亭子内用的是圆的石柱子,东边两根柱子已经不在了,剩下的西边的两根柱子,依然直直站立着。抬头看柱子的上方,见上面留有穿横梁的洞空。柱子上面没有题刻楹联字对。亭子的门,底下两边是两块石条,上面是用两块弧形石条合起来的拱门。这造型,给人的感觉是简洁而美观。亭子里本来有一块介绍当年亭子建造的石碑,镶嵌在朝南边的拱门上边,据说被浦江人挖走了。所以,关于亭子的来历,也就无从考证了。唯有钟氏家谱记载:瓦窑檐崖独石亭,石柱粉墙傍山倚。行人临窗暂歇脚,急来缓去别心急。

【荡江义渡】

新合乡

引坑村

独石堰遗址

独石堰位于引坑村东边,荡江岭山脚,它是一条长140余米,高约3米,宽约15米的堰坝。因为这堰坝的基础是溪中的一块独石,建成堰坝后,挡住水流,抬高了水位,从而使得附近170亩水田得以灌溉。村人便把这条堰坝称作“独石堰”。独石堰本是桐庐通往浦江的通道。为方便行走,这堰上原本还筑有矴步。堰的东边,原本还住有人家,村名就叫独石村。

因为有独石堰,堰坝上游便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天然水塘,终年不干,为鱼虾的繁衍生存提供了条件。每年汛期,山间常发大水,淹没堰坝上的矴步,给行人带来了极大不便。为解决过溪的问题,经引坑钟辛堂公等倡议,由引坑与浦江杨家畈双方,置公产,置木船,雇渡户撑船,免费载人过往。这事在引坑钟氏家谱里记载为“荡江义渡”。曾有人题诗曰:壶源发水漫矴步,独石受阻溪难过。幸亏辛堂提倡议,此处方得有义渡。

【田青舍水库】

新合乡

引坑村

田青舍水库

田青舍水库位于引坑源田青蓬,始建于1964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小(2)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为3.06平方千米。总库容量为12.3万立方米。工程等级为V等。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防水设施等组成。大坝为黏土心墙坝,坝顶长78.36米,宽5米,高13.25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属于开放式溢洪道。放水隧道位于左岸山体中。

1972年,初具规模的水库,因引坑源爆发特大山洪,水库大坝,连带着下游好多农田一起被冲毁。经过全体村民两年多的努力拼搏,不仅重新造好了水库,还将下游冲坏的农田也进行复垦。

为确保田青舍水库大坝的绝对安全,2011年5月,乡政府投资183.81万元,对田青舍水库坝面进行加固整修与防渗漏处理及上坝道路的维修与硬化。

以前,引坑人靠筑堰坝、筑引水渠解决水田的灌溉问题。可溪里的水受季节影响,汛期发大水,枯水期断水,纵有堰坝在,也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田青舍水库可确保引坑源100多亩农田旱涝保收,引坑人可算是真正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好日子。

作者:黄水晶

微村志内容:由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创办的一种史志编修新模式。其编纂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办史的模式,来展现桐庐各个“美丽乡村”的特色亮点。

欢迎各位朋友扫描下方的官方微信,加入“桐庐微村志”,让我们一起来记录我们村的“微村志”吧!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187229246@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

0571-64219201

编辑:郎欣玮

Hash:c26e4fcb88ef834ee033f3604c12b0409a966d8d

声明:此文由 同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