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脚下的温情万安
又是一年清明时
春风落日寄哀思
每年三四月
“殡葬”二字
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殡葬服务单位如何做好祭扫服务保障?出台了哪些惠民利民政策?墓型设计师和墓碑刻字工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殡葬领域有哪些高科技运用?一起去香山南麓的万安公墓看看吧!这个清明节,在这座历史悠久的现代化公墓中,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温情故事……
“细节+”一间临时开设的办公室
3月27日,是2021年第一个清明祭扫高峰日。
今年85岁的庞大爷一大早就来到万安公墓门口。因疫情防控需要,公墓需要提前进行网络预约或电话预约,这下可让没有预约码的庞大爷心里打了鼓,“不会大老远白跑一趟吧?!”
发现庞大爷面露难色,工作人员一边上前安慰,一边耐心将他引导到一个帐篷内。原来,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络预约或遇到其他突发情况的群众,万安公墓特地设立了综合服务岗。查验信息、询问轨迹、出示绿码……一系列操作后,庞大爷顺利进入了万安公墓。
万安公墓综合服务岗为祭扫群众开展服务。
万安公墓副主任李海生介绍,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开始商讨制订各项应急预案和服务保障方案,细化服务环节、增强服务能力,确保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
例如,在业务工作岗位前移方面,除了开设综合服务岗外,还在公墓入口处建立了一间临时办公室。临时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刘学源正在为祭扫群众查找逝者的墓穴位置。将逝者的相关信息输入“陵园信息管理系统”后,不过几十秒的工夫就查到了墓穴的具体地点。刘学源在一张缩小版的墓穴分布图上圈出相应的位置,微笑着用双手递给了祭扫群众。
“岗位前置,体现的是主动服务意识的提升。”李海生说,为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万安公墓此前特地举办了一场“细节+”主题活动,引导大家就“如何将传统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如何将细节延伸到服务全过程”等话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温暖+” 一条55 米长的蜿蜒小路
“细节+”不仅体现在服务意识上,也体现在服务内容里。
在万安公墓的《惠民便民举措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公墓今年为祭扫群众制定的惠民、便民举措多达40余项。
入门时,有鲜花、口罩、地图、推车等;祭扫时,有水桶、刷子、毛巾、坐垫等;应急时,有雨伞、药品、千斤顶、针线包……小到提供一把螺丝刀,大到修建一条道路,细致入微的举措无不体现着万安公墓的态度、力度和温度。
骨灰堂工作人员为地面和台阶重新粉刷标识线,为室外栏杆重新缠绕黄丝带。
便民举措中提到的“修建道路”,是指公墓北门附近的一条蜿蜒小路。“这个区域属于公墓的北侧边界,以往到这里的祭扫群众较少。因疫情防控需要,我们的祭扫线路改成了单向循环,从大门进入、由北门离开。为此,公墓对原来45米长的小路进行拓宽,并延长了55米。”万安公墓党支部副书记石江海介绍。
在万安公墓骨灰堂大院内,花开正旺的玉兰树下,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接待前来祭扫的群众,为他们免费提供小花篮、黄丝带和骨灰盒收纳袋等。骨灰堂内,铺设了500余平方米的防滑地毯,追思区增添了爱心坐垫和桌垫。
骨灰堂班长刘继坤介绍,每年清明节前,工作人员会为骨灰堂的台阶和地面重新粉刷标识线,用以提醒祭扫群众注意脚下安全;还会认真对室外扶手进行清洁消毒,为它们包裹上崭新的黄丝带。“不仅是为了让祭扫群众看到焕然一新的设施,更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专业+” 一座写满故事的墓碑
墓区的小路上,一对老夫妻拿着一页写有5个逝者姓名的白纸,边看边寻找墓穴位置。正在墓区巡查的墓地业务组组长张璐看到这一幕,赶紧上前帮忙。根据页面记录的信息,她熟练地为夫妻俩指明了几位逝者安葬的不同方位。
每天上班后到墓园里转一圈,是张璐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尤其在恶劣天气过后,她总是第一时间带领班组职工对墓区进行仔细排查,看是否有墓碑倾斜、路面塌陷,看是否有掉落的树枝、树杈影响扫墓安全,并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张璐说,这个工作习惯是从业务组的老师傅那传承下来的。万安公墓一共有7个墓区,379个分组,每组又有几十个墓穴。熟悉墓区环境,是做好业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不大的墓园,师傅带着我们一转就是一两个小时,其间还会给我们讲讲每块墓碑背后的故事。久而久之,墓园的立体地图就好像刻在了脑子里一样。”张璐感慨万千。
近年来,随着逝者家属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张璐还开始自己尝试着在电脑上学习墓碑设计。她利用休息时间,一边研究软件操作,一边阅读设计书籍,一边学习优秀墓型案例,终于从一个绘画“小白”进阶为墓碑设计高手。
2018年,万安公墓成立了以张璐为带头人的北京市首个墓型设计工作室;2019年获评“北京市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如今,工作室成员5人,各个都成了墓型设计和墓区规划的能手。
北京市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
“创新+” 一把自制的影雕工具
“万安烟缕随云度,香山红叶伴君眠。我是万安公墓工作人员,受您家属委托,代表您的亲人为您扫墓、献花,祝一切安好……”
一处墓碑前,工作人员李东正在开展“代为祭扫”服务。只见他拿着扫帚、拖把将墓碑周边清扫了多次,用毛巾轻轻地擦拭了墓碑,并为逝者敬献了三朵鲜花。
“代为祭扫”是北京市殡葬系统自去年开始推广的一项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不能到现场祭扫的群众需求。李东介绍,万安公墓的“代为祭扫”小组共3名工作人员,3月中旬以来,每天都有家属预约这项服务。
今年49岁的李东,已在万安公墓工作了20多年,日常主要负责墓碑的刻字工作。因原来在雕刻厂做过几年学徒,其书法、绘画都有扎实的基础,做起墓碑的刻字工作自然也得心应手。但即便这样,刻一个墓碑的碑文也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是一份功夫活儿。
李东特别爱钻研技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公墓的业务量有所减少,李东便利用空闲自学墓碑的“影雕”技术。
李东手中的工具是他自制的。
所谓“影雕”,就是在石材上把要雕刻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通过腕力调节针点疏密、粗细和深浅变化而形成的图像。甚至连学习“影雕”的工具,都是李东自己制作的。这件工具重达三四斤,笔尖是合金材质、笔头是铜、笔身是铁,三部分焊接到一起后,俨然一个超大号的铅笔形状。
李东拿起工具在废弃石材上演示,没几下就看出了明暗效果。“相比于传统的墓碑陶瓷照片,用‘影雕’技术雕刻的图案保存的时间更久。但它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半个多月才能完成一幅图案,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李东说。
在万安公墓,“影雕”技术目前已实际运用到了墓型设计中。作为实用型技能人才,万安公墓今年计划破格将李东纳入“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
“安全+ ” 一只小鸟引发的“ 警报”
中午时分,一只小鸟在万安公墓的围墙附近徘徊。随着它逐渐降落的身影,安保中控室内响起了声声警报。
这是公墓的“围墙周界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在发挥作用。“每当有人翻越围墙、抛投物品时,中控室内的警报灯就会闪烁、警笛就会响起。在不超过4秒的时间内,信息平台会自动将现场图像切换到中央的大显示屏上,安保人员可以通过视频图像分析判断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安队长刘银苍说。
万安公墓内共设置170多个监控,安保人员在中控室随时观测园内情况。
石江海介绍,万安公墓最近几年不断加大安防设施投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时有效应对了各种突发情况,相继劝离不明人员十余人,切实保证了园区安全。此外,公墓还建立了“四异”观察工作法,即通过“异响、异味、异形、异态”来观察发现问题。
有人说,墓园里只有生命凋落的寂静。但万安文化的积淀,让静谧的园区释放出厚重的安详。
生命的故事,在这里低声诉说……
文字:《中国社会报》记者 安娜
编辑:边卫 吕鸢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清明祭扫迎首个高峰日,全市 223 处祭扫点共接待群众21.19万人
清明祭扫怎么预约?要注意哪些事项?看这里→
2017年以来 北京已取缔137家非法社会组织,内附全名单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学党史悟思想 办好40项民生实事为群众解难
专 业照护送到家,今年城六区将建设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Hash:c076e1330733f0ccfd605f6f7c0cf2323ec77766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