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茶话城隍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在中国,一般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有城隍庙,供奉着代表一级阴曹地府的地方官--城隍老爷。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城隍庙的设置因何而来?
容斋 发现美好 收藏精彩
容斋 发现美好 分享精彩
城隍的历史渊源
据记载,中国早在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礼记》:“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意思是说,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郑玄注:“水庸,沟也。”,《陔余丛考》卷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
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
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
《易经》 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
《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这里所记 城隍帮助慕容俨退梁军,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此时为民间信仰,尚未脱出保卫城池的职能。
城隍的观念源自道教,其后与儒教结合相互影响。最早祭城隍只筑土坛,无庙无像。如《凤山县志.祀典志》所载:“城隍庙无专祭,而水旱、疾疫必祷之,致敬、 宿斋必告之;故立之庙,使神有所凭依也。”
设置城隍庙祭祀,大抵从道教成为 民间信仰才出现。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亦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到了隋唐时期,城隍的职能便开始扩大,城隍的信仰已经有了止雨祈晴,助善除恶了的内容。
唐代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唐代祭祀城隍为求晴祈雨、招福避祸、禳灾诸事,已出现 祭城隍文。《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 每州县必有城隍神”
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干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五代时,各地的城隍爷开始有了封号。
宋代
宋代,城隍神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的范围之内,大小城池都有了城隍庙,城隍神成了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鬼神。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 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 赵与时 《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城隍庙此时已普及各府、州和县。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 神佑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互赖关系。
元朝
元朝继承宋的祀典。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至元四年,兴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庙,设象而祠之,封曰佑圣王。
元 虞集《大 都城隍庙碑》曰:“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城隍夫人之封赐始见于此。元余阙《安庆城隍显忠灵佑王碑》记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元朝,加封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加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明代
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于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明太祖大封城隍神,“府有府城隍,县有县城隍“,据统计,当时每座城市中至少有一座城隍庙。
明太祖曾亲诏刘三吾:“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福祸之,俾幽明举,不能幸免。”
明太祖更册封京都、府、州、县四级城隍,各级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佑侯,秩三品;县为显佑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
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载,太祖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洪武三年,又定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各地官署正衙高广相当《大明会典》卷九三载每岁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诣庙致祭,国有大事则告”明代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以与神誓;并称城隍神于冥中司民命,且有监视纠察官吏之任。
清代
清代,祭城隍同样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据《清史稿·礼志》载:清 都城隍庙有二,一在北京,一在沈阳。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
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城隍为群祀之一。 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厉坛,每岁仲秋祭都城隍。每月朔、望有司诣都城隍庙上香,二跪六拜,旸雨愆期则祷。意思是各级地方官吏于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
由此观之,城隍的职能随时代变迁,已由起初有求必应的神明转变为地位超然的国家和地方守护神。
什么人可以做城隍?
@容斋茶话
从隋唐开始,逐渐以“正人直臣”或被认为有功于民者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阳郡” 条引鲍至《南雍州记》云:“城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不同的城市城隍神不同,有时一个城隍神可能是多个城市的守护神。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多城一城隍:纪信
纪信是刘邦部下,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兵疲粮绝之时,纪信冒充刘邦,开城向项羽诈降,掩护刘邦趁乱逃走,而自己却被项羽下令烧死。后来纪信就被尊为城隍神,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在今天的西安、郑州、南充、天水、宁波等地仍然以纪信为城隍神。
一城多城隍:上海
自明代起,上海的城隍神就有两位: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
抗战爆发后,人们又将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将领陈化成塑像抬进城隍庙供奉,但一庙难容三主,陈化成后来就被抬进了纪念馆。
城隍与土地公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城隍爷的下属就是土地公,土地庙又分布在各个村庄角落,由不同的土地公看管。土地公把他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情况,善恶罪行都会用笔记下来,然后汇报给城隍庙。城隍庙再把这些信息报告给阎王。
各地的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城隍庙布局犹如衙门
城隍庙在选址布局方面也有别于佛庙和道观。首先,城隍庙一般建在城内,不会建在城外。由于城隍爷都是“高官”,所以城隍庙的布局犹如古代的衙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仪门、前殿、戏楼、大殿、寝殿等建筑,两侧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上海城隍庙
明永乐时,上海县知县张守约改金山神庙(“霍光行祠”)为上海城隍庙,前殿供奉西汉大将军霍光,后殿供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一庙二城隍”由此发端。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鸦片战争时期(1842年),英军进攻吴淞口,江南提督陈化成在两江总督牛鉴逃跑的情况下,毅然亲自登台发炮,最后中弹壮烈牺牲。上海人民为了纪念他,建“陈公祠”供奉他。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市被日军占领,逃难的百姓将陈化成塑像抬入上海城隍庙供奉。自此以后,上海城隍庙开始供奉陈化成塑像。从那时开始,上海城隍庙“前殿供霍,后殿供秦,同时供陈”的供奉格局形成,民间老百姓也将陈化成称为上海县的城隍神。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北京、南京都城隍庙并成为天下三大都城隍庙。由朱元璋亲自敕建,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为都城隍庙,统辖西北诸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明时城隍神的职司和级别,与人间的知府、知州、知县相对应。西安城隍是“府城隍”,他的庙叫作“都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宁波府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总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敕造宁波府城隍庙,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整个建筑由门前照壁拱墙、大门明堂、仪门戏台、前殿、后殿五部分组成,在风格上,集中国明、清古建筑艺术之精华。郡庙有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承德城隍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避暑山庄周围16座皇家寺庙之一,也是这16座皇家寺庙中为数较少的两座道教寺庙之一,是除北京以外,北方最大的城隍庙。庙内匾额、楹联、碑文均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兰州城隍庙
兰州城隍庙建于宋代,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大火,后重修。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建于宋绍兴十年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南通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曾名郡庙、邑庙。通州城隍一说自然神崇拜,亦有尊汉淮南王英布为城隍者。明代又传郡人顾养谦大司马之孙顾国宝御史为通州城隍神。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城隍庙历代留存下来的文物众多,被称为镇庙之宝的当属:明洪武二年的“制诰”,诰封通州城隍为侯爵,原为忠义伯,加封为灵应侯;清同治帝加封通州城隍的“上谕”及“宣威荡寇”的匾额(现仅存照片);四十多扇名人字画镌制的贴墨屏风;清道光帝颁发的“城隍印”,以及韩世忠将军行军打仗时所用的“韩瓶”等等,这些文物不仅承载了城隍庙的历史,也反映了历朝历代对城隍的崇拜和敬仰。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390平方米。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都江堰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都江堰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住持张来翕重建殿宇,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庙毁于火。次年,灌县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1940年前后对城隍庙又进行了维修。庙宇设计,风格独特,依山取势,依坡形地势建筑,结构极为谨严奇巧。都江堰城隍庙古建筑群被清华大学教材列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予以介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都江堰城隍庙被认为是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道教古建筑。自下仰望,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区,呈丁字形。登百余级石阶,进头道山门,两旁为“十殿”。在一条30余米长的上行梯道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每殿相邻,可见层层飞檐,如入云霄,有一种森严神奇之感。有蜀中“鬼城”之称。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城隍庙也是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因此又叫“张飞柏”。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庙内建筑现存木牌坊三间,东西厢房、钟、鼓楼、献亭、献殿和两侧配殿及正殿和寝殿等。 正殿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外檐斗拱饰彩绘,构架作法为檐柱和金柱上均施斗拱,内外柱同高,梁后尾交于金柱上,金柱与前檐柱间距为两步架。两步架不用双步梁,而由檐柱和金柱上的拱挑长交于垂莲柱,垂柱上承下金檩,成悬仿吊柱作法,因而在前槽形成由斗拱和垂莲柱组成的结构件,颇具装饰性。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庙,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为一组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古建筑庙宇。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
台中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台中城隍尊神是府城隍,前清時代台中地方並未設立知府官衙,何以台中城隍的地位如此崇高呢?據說:這是因為往昔清廷沒有巡撫鎮駐台灣,而當時台灣是一個很不平靜的島嶼,清廷為了加強鎮撫兵力,派遣五八台武官駐台,並在台灣中部的台中城,設衙治事,由於五八台武官與知府相等,因此台中城隍也比其縣城隍的地位高了一級而為府城隍了。
嘉义城隍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嘉义城隍庙于康熙54年(1715年)由诸罗知县周钟瑄发起捐俸创建,后来于风灾中毁损,雍正十年(1732年)年重修,乾隆29年(1764年)再由新任邑宰张所受号招地方士绅重建,并撰《重建城隍庙碑》,前后经历多次重建,直至昭和15年(1940年)完成重建,建庙距今已近300年。
各地的城隍老爷
北京居庸关:徐达
明朝开国武将第一人,北伐统帅。
榆次:寇准
“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的寇老西儿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城隍。
磁县宋为磁州,岳飞曾在此驻扎。
据袁枚《子不语》记载,清军都统在修筑城池、兴建城隍庙的时候,梦到一个叫纪永宁的人,说自己是天山神委任的城隍,都统醒来和大家一商量,就上报朝廷,奉纪永宁为城隍神了。
济南:铁铉
“割燕问甘,忠何惧烹。芳名千古,虽死亦生。”大名鼎鼎的铁公。
苏州:春申君黄歇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封地在今苏州一带,对当地开放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被信奉为神。
杭州:周新
周新是明初人,历任福建、北京、山西巡按御史,云南、浙江按察使,后因得罪锦衣卫被朱棣冤杀,至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成为杭州城隍神。
绍兴:庞玉
庞玉本是隋朝将领,后归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投唐,历任梁州总管、越州都督等职、越州即今绍兴,在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死后被信奉为神。
台州:屈坦
三国吴人,父亲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泉州:韩琦等
韩琦是宋代名相,虽然籍贯河北相州,但出生在泉州(其父时任泉州知州),后来韩琦就成为泉州晋江县城隍神。泉州有大城隍,各县还有小城隍。
福州:陈文龙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抗元英雄,不屈而死。明清封镇海王,在福建沿海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
广州:三人,南汉刘岩,明代杨继盛、海瑞。
王维生前并没有和平和县打过什么交道,但到了明朝却被树立为平和县城隍神(据传是王阳明所为,大概就是偶像崇拜吧)。
南宁:苏缄
宋神宗年间,越南人侵入广西,苏缄时任邕州(即今南宁)知州,寡不敌众,城破后全家殉国,被尊奉为当地城隍神。
桂林:张少仪
清代人,有“张三子”之称,即孝子、君子、才子,曾任职桂林。
---<End>---
本文由 容斋 编辑整理
图片收集自网络, 仅作传统文化分享,感谢原创!
如有侵权请提示,将及时删除,谢谢!
容斋 中国风 健康 生活
微博 @容斋茶话
Hash:08aee58822e135f3320ab90be9f1719cadb46b8e
声明:此文由 发现中国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