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故事19:抗战时全州此地有一所全国知名学校,谁还记得盛况?
在广西全州县安和镇青龙山村,听当地老人讲,解放前这里曾经有一所大学,而且还有外国籍的老师和学生,但这所大学的名称还多次变更过,有人说最初叫湖北大学,后改为青龙山大学,再后来称龙山大学,还说看到过写有龙山大学的牌子,也有人说后来这里还有过龙山女子中学。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真相究竟如何?这所藏在深山的大学究竟是所什么学校呢?
说起这事,其实是与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关,更是与青龙山的名人蒋伯文(继伊)直接有关。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原,蹂躏华夏,为了躲避战火,中原一带的学者、专家与逃难的人们和一些重要机构不断南迁。在这支南迁的大军当中,有一个由老师与学生组成的联合学校,曾经来到青龙山村里办学。
今日全州县安和镇青龙山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小桥流水人家(干砌石古江堤)
在当地村民的记忆里,当年的这个从湖北迁来青龙山避难的学校在这里分为三个区域,一是教室,学生上课的教室是利用兼善公祠堂(蒋荣达,号兼善,是伯文的曾祖父),当时是前后两座,后座已于1944年11月被日军烧毁;二是男生宿舍,男生的住宿是利用紧邻兼善公祠堂的伯文家的偏房谷仓,主要住在二楼的木楼板上开通铺;三是女生宿舍及厨房饭堂,则是利用蒋朝汉(伯文的二弟叔仁之第三子)的大房子,朝汉大房子在小江的北岸,所以村人在兼善公祠堂边上专门架设一座临时木桥供师生通行。学生都在朝汉大房子客厅里面吃饭,女生宿舍也安排在朝汉家,老师们则分散居住在学校周边村民家中。
可惜当年湖北学校在青龙山办学的三处大房子仅有教室尚存前座了,兼善公祠堂的后座和朝汉大房子(详见《青龙山故事2:蒋朝清自卫队打死日军大佐,青龙山遭到疯狂报复!》)都同时被日军烧毁了(朝汉房子所在地后一直被叫做火烧坪),如今只有兼善公祠堂前座尚存,但也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男生宿舍伯文家的谷仓房则因年久失修,于2019年4月份拆除了,如今只剩一地瓦砾,令人扼腕叹息。
当年青龙山本地人则在内建乡公所头所村南1公里的观音堂建有冠英堂小学校(今为安和镇冠英初中),当时在全州县就挺有名气了,是以伯文和他的父亲蒋任衡(字春甫)出资为主,建乡百姓共同捐资修建的,连蕉江大源的瑶民都捐献了很多杉木料。
青龙山村兼善公祠堂,抗战时期的鄂湘联中教室旧址。(抗日遗迹,曾为红军长征宿营地)
这个学校为什么1939年会迁到青龙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办学呢?
据2019年4月12日《团结报》登载的刘明钢的文章《抗战烽火中的鄂湘联中》)所述,这个学校的名称应该是鄂湘联中。
武昌文华中学
2011年武昌文华中学140周年(1871~2011)校庆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7月26日,九江失陷,武汉及周边地区的学校早已停课,战火逼近武汉,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决定将武昌文华中学、汉口圣保罗中学和希理达女子中学以及另外两所湖南省的中学组成“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简称鄂湘联中。
1938年9月7日,鄂湘联中教职员连同家属约300人,由武昌徐家棚登上火车。9月9日下午,师生又乘火车沿刚刚建成(蒋伯文主持修建)的湘桂铁路奔赴广西全州,第四天上午(即9月13日)安全到达,步行八里到了首魁街新校舍。9月27日,第二批师生60余人前来汇合。10月3日,开始上课,全校有男女学生360名。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年纪小的只有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还有一些教师子女。南下迁移费为4000美元,由美国教会捐助。
当时这个学校应该先是在全州县城首魁街(有人说是今日的全州县城关完小附近,具体位置有待考证)办学的,但全州战事日益趋紧,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经常飞来轰炸,学生经常跑到树林中躲避,有时被迫在山林中上课,午后回校,如此往返奔波。时任全县(今全州县)县长唐文佐(兴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全州籍的知名人士蒋伯文(蒋继伊,曾任两广财政厅长、1946年任广西省参议长)诉说学校师生上课的艰难。
蒋伯文说,既然县城日机轰炸不安全,那就搬到我的家乡青龙山去吧,那里隐蔽安全些,能适合学校办学。于是学校就迁至距县城35公里的内建乡(今安和镇)青龙山村。蒋伯文乐于做这种公益事,他的儿子们、侄子们也挺支持。学校迁到青龙山后,蒋伯文父子大力赞助,为学校排忧解难,借给一间祠堂(即兼善公祠堂)当作教室,一间谷仓(即伯文故居的偏房)楼上作男生宿舍,另外一座宅子(即朝汉大房子)作女生宿舍和食堂。老师们则散住在农家。1939年1月12日,在青龙山正式开课。
抗战胜利后文华中学迁回武汉,这是1946年的学生成绩单。
抗日时期用作鄂湘联中教室的兼善公祠堂前座的外墙尚存(烂木棚边上为当年架木桥的位置)
兼善公祠堂被日军烧毁的后座倒塌后的外墙断口
兼善公祠堂被日军烧毁的后半座的宅基地仍在
兼善公祠堂前半座内景,已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倒塌,急需维修保护。这里是抗战中的鄂湘联中教室旧址 (抗战遗迹,还曾是红军长征宿营地)。
据村民蒋廷璜老人(1930年生)回忆说,当时30多位老师分散安排借住在学校周边住房条件较宽松的村民家里。在这些老师中,让他记忆深刻的有一个姓孟的老师,带有两女一儿,她的女儿穿着漂亮的裙子,由于当时穿裙子是非常稀罕,所以大家对此记得很清楚。另外,有一位外籍老师也让村里的老人记忆犹新。这位外籍老师,是红头发,长着一对猫崽眼睛,非常喜欢村里的小孩,会逗小孩玩,给小孩吃糖果。
蒋伯文故居前门(两道青石大拱门尚存西侧一道,与之对称的东侧另一道于1985年11月拆毁)
兼善公祠堂西侧,蒋伯文故居东北角现为两座两层小楼(两座小楼之间为1985年11月拆除的青石大拱门所在位置)
蒋伯文家谷仓(当年的鄂湘联中男生宿舍)已成一地瓦砾、荡然无存,与之相邻的东侧这座木壁房子则是孟老师一家借住过的地方。
据刘明钢的文章《抗战烽火中的鄂湘联中》记载,鄂湘联中在流亡中坚持办学遇到很多困难,条件异常艰苦。
学生绝大多是孩子,流亡大多要靠步行,所到之处没有现成的校舍,也没有条件新盖校舍,所以师生们只能住在庙宇、祠堂,或借住较大民房,开大通铺挤在一起。
上课没有黑板和课桌,只能找旧门板当黑板,用土坯垒成高低不同的小土垛,上面放块木板,就是课桌和凳子。晚上也只能在黑暗中、月光下互相切磋,复习功课、背诵诗文和英语,甚至写英语作文。
据彭人丰在《流亡回忆》中记载,初到广西全州,条件十分恶劣,“食则八人一处,蹲地而食。卧则连衾接裯,席地而卧,有时鼠嗅得学生口角糖果饵者,频频舐食,学生梦中惊醒,大声叫呼,一室鼎沸,有时发现毒虫,则风声鹤唳,一夜不能安枕。”到镇南之后,“苍蝇跳蚤臭虫特多,防不胜防,捉不胜捉”,“晚间在被中跳来跳去,令人睡卧不宁,白日藏在衣内遍身游击,使人行坐难安。”到了清镇之后,“条件越发恶劣,学校寄居在山中的寺庙之中。贵州多雨,山路崎岖,师生经常摔跤,山上取水困难,经常出现师生从山顶到山脚,排成一字长蛇阵,用面盆盛水,互相传递的盛况。 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蒋伯文家的谷仓房(卯兴明摄于2014年7月19日),二楼是当年的男生宿舍。
青龙山村民蒋新艳(1954年生)听父亲蒋朝品(1924年生)说起过,兼善公祠堂里曾经挂有一块木牌子,上面写有龙山大学,有苏联人到龙山大学读书(此说应不太准确)。当时来的师生多,村里有条商业街(就是在朝汉大房子的门前两侧),还有米粉铺,村民砍了5棵杉树为学生们架桥。
当年专为学生们架的杉木桥与此很相似。
蒋伯文家族故居主体建筑(左)尚在,只是谷仓偏房(右)抗战中的鄂湘联中男生宿舍旧址已成一地瓦砾。
青龙山村虽然比全州县城稍好,但由于广西离前线太近。1939年夏天,鄂湘联中校委会决定迁往云南的镇南县。学校在全州购买的教学设备,由于不易搬迁,全数赠给了当地的小学。从而结束了鄂湘联中这段在青龙山村的办学历史。
今日青龙山小学
流亡中的鄂湘联中在国内颇有名气,由于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还多次在统一高考中升学率名列前茅, 1939年获全国第3名,1940年获全国第1名。每一届高中毕业生都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且60%以上考入西南联大、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受到湖北省教育厅的嘉奖。在流亡过程中,鄂湘联中不断接收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逃难回国华侨的子女。国民党将领程潜之女、科学家竺可桢之女、贵阳县长何辑伍之女,纷纷到联中就读。
在当地村民的讲述中,当年迁来有多所学校,也有相传后来还来过一所大学,但我们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也许是一种误传,也许是我们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全面所致。 历史虽然才过去几十年,百年都不到,但有许多史实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希望当年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们能把这段历史说出来。
前面提到的冠英初中,是蒋伯文和他的父亲蒋任衡(字春甫)于民国19~20年(1930~1931)所修建。1931~1932年春甫公自任第一任校长。伯文父子热心办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一方,时人称春甫公为老夫子,称伯文为小夫子。
今日冠英初中的前身就是冠英小学校,这冠英小学校的前身就是春甫公于1909年创办的青龙山高等小学堂。
据全州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英国基督教徒裴乐义在州城秀海园办毓英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州人赵炳麟、唐鹤与蒋任衡以全州宾兴局(旧址在今政府大院)为校址,拨宾兴公款(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的经费)为经费,创立全州州立第一所两等小学堂。以朱德垣为校长,招收学生48人。同年,万乡龙水村创办龙溪两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蒋任衡在内建乡创办青龙山高等小学堂。是为全州新学之始。当年共有学堂3所,学生202人。以后,等觉、永岁、五福、多宝等小学堂次第建立。”
由于春甫公开办新学有功,国民政府为其颁发教育部特授一等金色嘉祥章一枚。
这是蒋任衡(春甫公)当年所立夹石,即将修复后重新树立
这是蒋伯文与父亲蒋任衡主持捐建的全县内建乡冠英小学校,民国时期学生毕业试卷
全县内建乡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四年度上学期成绩报告表(学生李合健,家长李秀清)
宣统元年(1909)蒋任衡在内建乡创办青龙山高等小学堂,1918年春甫公携家搬迁至鳌鱼洲(今安和镇政府所在地)后,青龙山高等小学堂随迁至鳌鱼洲,改名鳌鱼洲小学校。后迁头所村(内建乡公所所在地),改名永安高等小学堂。因乡公所驻在学校的前面,街边相对混乱嘈杂,对教学和学习不利。所以1930年春甫公又另择新址新建了冠英小学校。
2005年3月23日的冠英初中大门(两个四合院已于2007年全部被拆毁)
今日冠英初中,拆除后的四合院大门前只剩廊柱基石和五级青石台阶(摄于2017年10月4日)
2005年3月23日的冠英初中西侧,一楼为教室、二楼为宿舍(据说是2007年全被拆毁)
今日冠英初中,古樟一棵、古松数棵仍存
今日冠英初中操场,枝繁叶茂的古樟仍在
今日全州县安和镇冠英初中,蒋伯文塑像前,当年观音堂古庙前的两颗300多年古柏树尚存。
冠英初中新校舍(前排为拆除旧四合院所建)
青龙山人,广西民国参议长蒋继伊(伯文)像
蒋廷松 蒋士基
Hash:67fcc3b2fece37d5d93d7da1cfa50e67c81d3199
声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