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寺村丨诗一样的名字有诗一样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让学习点亮生活,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让我们在文明的星空下,诗意地栖居。今天的“品•读”专栏,让我们继续携手,品读经典,点亮人生。

乡村振兴

朗读作品来源:节选自十九大报告

朗读者:桃花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曹德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曹德胜的故事

作者、朗读者:北仓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兰健(原创)

向上滑动阅览

2018年12月上旬,区委、区政府决定再次启动桃花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两个月内解决长达8年之久的74个滞留户问题。决定之初,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滞留户数量多、情况复杂,且跨度时间长,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当镇党委向桃花寺村两委传达上级决策部署时,德胜书记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当即代表村两委班子表示:坚决服从上级指示,攻坚克难,不折不扣完成任务!

行动是无声的表达。在拆迁工作中,有3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凸显了德胜书记的赤子情怀。一是宅心仁厚。高家是村里的困难户,老爷子常年瘫痪在床,老太太半身不遂,两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中只有离异还带着孩子的女儿照顾他们,生活窘迫不堪。德胜书记一方面动员尽快签字搬迁,一方面争取临时安置房,并协调救护车、搬家公司转移病人、帮其搬运家具。用德胜书记的一句话说就是:拆迁,不能让一户过不去。后来,高家给村两委送来锦旗:尽心尽职为民解忧,雪中送炭冬里暖阳。二是一视同仁。村里有个“著名”的外来户,是当年天津市闻名一时的“火轮赵”的后人,偏激固执、常年上访、诉求较高。德胜书记亲自带队,多次深入住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安抚拆迁户的情绪,最后劝其搬离了拆迁区,并妥善安全的转移了“火轮赵”留下的历史珍品。德胜书记说:住在我们村里,就是我们的百姓,我们不能弃之不管,置之不理啊!三是用心良苦。贾家老宅,兄弟姐妹众多,既有遗嘱又有判决,矛盾重重、析产复杂。德胜书记逐个对接,把其脉门,苦口婆心劝他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和气平,并召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见面,协调律师宣讲政策法律,草拟调解文书,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促其尽快达成协议签约。经过几轮的耐心工作,最终兄弟姐妹得以握手言欢。

就这样,在德胜书记的感召下,区镇村联合工作组合力攻坚,仅仅用了54天就打赢了拆迁改造的攻坚战,实现了拆迁片区场清地平,结束了“清零战役”圆满收官!

这就是我们德胜书记的故事。朴实无华却闪亮光芒,默默无闻却感人心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干得更加出色,无愧于历史和人民,将带领全村百姓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让桃花寺村以更加蓬勃的生机开拓创新地发展。

这正是:

一心向党践初心,

牢记宗旨孺子牛。

敢于担当善作为,

维护核心铸忠诚。

史迹遗踪丨桃花古寺的历史与传说

在今北辰区北仓镇的北运河右岸,曾经有一座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寺庙,名为桃花寺。这座寺庙依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因桃花而名,在长达600年之久的时间里书写了不少的传奇,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津门保甲图说》中所绘桃花寺

桃花寺的前身,是建于元代的一座观音古寺,由桃口及附近村民所建。寺庙香火兴盛,引来不少村民到周围落户,租种寺庙土地为生,逐渐形成村落。由于从观音寺到桃口一带的北运河岸及寺庙内外都种满了桃树,因此村落得名“桃花村”,寺庙得名“桃花寺”。后来寺庙被毁,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重建。重建后的寺庙规模更大,有前、后两大殿,东西有配殿,前殿四梁八柱,后殿为8层正殿,台阶高耸,飞檐斗拱,十分壮观。

明清两代,桃花寺一直是北运河畔一座有名的寺庙。但桃花寺的真正扬名,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直接推动的。康熙二十八年(一说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康熙帝由江浙巡幸回銮。时值草长莺飞,报春的桃花正在盛开。康熙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北上,行至天津以北,即将进入北京界的时候,想到这次巡幸即将结束,康熙帝不由得出舱观望,却一下被吸引住了:只见岸上一座红墙碧瓦的古寺,寺中桃花盛开,红灿灿犹如升起一片云霞。康熙帝心有所感,提笔填写了一首《点绛唇》:

不是垂阳老。

艳阳时袅,

星夜眄辰晓。情飘渺。

锦缆仙舟,

疑似两春报。

回銮才到,

津门红映依然好。

再见桃花,

清·康熙

点绛唇

浙江的桃花让康熙帝在春的生机中欣然登舟,而旅途即将结束时又一次见到盛开的桃花,大自然仿佛在用这种两次报春的方式表达对康熙帝的拥戴。这就难怪康熙帝在桃花寺“再见桃花”的时候,便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了。康熙帝的这首词一出,游人士子争相传阅,桃花寺于是名声大振。

在历史上,桃花寺还有一个名字:回龙寺。据传说,康熙帝填完《点绛唇》词,龙舟行至桃口。康熙回望桃花寺古庙,问随驾大臣,那是什么寺庙,大臣为讨好皇帝,揣摩着真龙天子回头望寺的意思,信口回答道“回龙寺”。故此,寺庙定名为“回龙寺”。多年以后,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南巡回銮,经临北运河,见回龙寺内外遍是桃花,周围居民也都仍习惯称“桃花寺”,便将回龙寺重新赐名为桃花寺。

乾隆帝与桃花寺的缘分不止于此。传说有一次乾隆南巡回銮,天色已晚,便住在桃花寺,不想突然生病。御医多次诊断用药均不见效,急坏了随驾的王公大臣。寺庙住持“六和尚”询问之后,从大殿的横梁上掐下一块干草加入药内,乾隆服后龙大安,传旨问六和尚用的什么药。六和尚向乾隆讲述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寺里养了几只生蛋的母鸡,每次生完蛋,母鸡都会咯咯啼叫,六和尚便可从鸡笼里捡回热乎乎的鲜鸡蛋。然而有几次听见鸡叫,却没有捡到鸡蛋。细心观察发现,原来鸡蛋是被一条大蛇偷吞了。这条大蛇吞掉鸡蛋之后,每次都会爬到寺庙后门坎上将鸡蛋蹭破,将皮吐出。六和尚想出了一个治蛇的办法,他用汉白玉石头磨出了一个石蛋,泡在热水里,等到母鸡下蛋刚叫第一声时,马上用石蛋换出鸡蛋。大蛇吞了石蛋后,在门坎上左蹭右蹭也蹭不破,只好鼓着肚皮爬走了。六和尚想看看这条蛇怎么吐出石蛋,便跟在蛇后面。只见大蛇爬到北运河边的草丛里,围着一棵高草蹭后走开。转天大蛇又出现了,肚子里的石蛋没有了。六和尚觉得高草一定是灵丹妙药,于是拔下来,悬挂在大殿的横梁上。没想到正好在乾隆帝这里派上了用场。

北运河右岸桃花寺遗址

乾隆听后非常高兴,钦定六和尚救驾有功,问他要官还是要钱。六和尚说:出家人,一不为官,二不为利,三不为钱,只为做善事。乾隆回到北京下旨,从国库拨出银两给六和尚做善事用。六和尚接到御赐银两,在寺庙旁盖了一个大茶棚,为施主和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乾隆知道后,又赐给茶棚一个白铜锅炉,并下旨各大茶庄无偿提供上等好茶,大茶棚的一切开销,均由国库开支。因而,大茶棚就成了“皇帝棚”。

从清道光年间开始,桃花寺连遭破坏,到了清朝末年,寺庙建筑已破败不堪。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寺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房屋数间。民国初年,桃花寺村村民有意重修桃花寺,却苦于没有资金。事有凑巧,本村人氏赵士元在北京万庆成杂货店任执事,老板杜学布在南苑有一座庄园,想出手卖掉。经过赵士元操持,卖给了湖南督军张敬尧。老板为了答谢赵士元,给了他一笔钱,赵士元就把这笔钱捐给了村里盖寺庙用。

不久以后,桃花寺重修完毕。村民们请来了赵福元和张士卿前来住持。赵福元人称赵四爷,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他的针灸医术高明,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重修后的桃花寺不再是单纯的佛教寺庙,而是来了个大融合,将儒、释、道三教教主的画像放在一起供奉。大殿中居中的是释迦牟尼,慈和安详;左边是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天上老君,清高豁达。佛、道、儒平和相处,三教主共居一堂,把“普度众生”、“和为贵”、“仁者爱人”、“智者见智”等思想融洽升华。寺庙内还供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泰山娘娘的画像;还有财神赵公元帅、武神关公等画像。充分满足了周围村民的信仰需要。

1952 年实行“废庙兴学”,该庙改为村级小学校,“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在的桃花寺早已殿宇荡然无存,但寺中遗留的石碑和四棵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槐,仍在向我们昭示着桃花古寺当年的风采。

文字、图片:桃花寺村、《天津运河故事》

音频:兰健、曹德胜

值班编辑:臧芮萱

Hash:e2527e54d5a99823dd45d58835d52d2c9a2062c4

声明:此文由 微北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