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使馆群(区)之意大利使馆

意大利使馆的设立过程: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几年英法美俄德等国相继在北京东江米巷地区建立各国使馆。

1861年(咸丰十一年),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原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成为了意大利国王。

1866年(同治五年),不甘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占海外殖民地步伐的意大利为攫取海外利益,于派遣海军中校阿尔明雍为特使,率领军舰抵达中国,要求与清政府缔结通商条约,企图在远东这块肥沃之地分一杯羹。刚刚经受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条约的清政府,此时对西方列强仍心存余悸。因此,当意大利特使阿尔明雍率领其“马真塔”号(Magenta)战舰抵达中国提出通商要求时,清政府不但没敢表露出丝毫的拒绝之意,而且还认为“自英法各国换约后,布鲁斯、大西洋、丹、比等国均经陆续换约,兹义国自应一律核办”。清廷的妥协退让下,使得“中意通商条约”谈判进行得相当顺利。

1866年10月9日(同治五年),左侍郎谭廷襄作为清廷的全权大臣,“会同驻扎天津办理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办理义大利亚国通商条约事务”。

1866年10月26日(同治五年),“办理义大利亚国条约已竣”。并上奏清廷为中意通商条约画押盖章。整个谈判过程,仅仅用了18天!经过中、意两国特使磋商,最终议定中意通商条约共计为五十五款,中意通商章程暨海关税九款。

其中:第二款:“一、凡为大邦敦好睦邻,向有各遣钦差大臣通好之礼,今兹两国订约,亦可按照常倒,彼此交派代国行权大员,往来通好,以期永守守和谊。”

这个条约为意大利在北京“名正言顺”建立使馆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中意两国开始国家间的外交往来和通商事宜制定了所谓的“法律依据”。

意大利国使馆正式落成:

1869年(同治八年),根据与清廷的协议,意大利国不甘落后,比照列强在东江米巷与台基厂交叉口东北角的民宅里设立自己的公使馆(今东交民巷13号和甲13号圣·米厄尔教堂东侧附近),与其相隔对面东交米巷胡同路南正是清大学士徐桐的住宅。

首任意大利驻华公使馆公使为:费三多(CountFed’Ostiani)。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使馆时,意大利前使馆处于东江米巷地区各使馆“东部防线”之外,因此被战火损毁严重。

“庚子战乱”中意大利始终追随西方列强,成为八国联军队伍中的一份子。

1900年5月31日,一支由79名英国兵、79名俄国兵、75名法国兵、53名美国兵、39名意大利兵和24名日本兵等组成的“使馆卫队”开进了北京,其中英、美、意等国的部队各自随带一架机枪。这是第一批各国队伍组成不到四百人的“部队”,进京支援东江米巷使馆区。

1900年9月8日,总数约为2500人的意大利侵华军到达北直隶,后又陆续开赴北京,但是当其到达时,北京已经陷落,八国联军侵华行动已基本告一段落,所以意大利派遣的“大部队”在攻占北京时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意大利从始至终都是联军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坚定地侵华列强之一。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意大利趁机扩大用地另建使馆,占据东起台基厂北口西侧,西抵御河东岸,南至海关税务总司衙门、北临东长安街的大片地区。即堂子全部及总税务司以北、肃王府之一部份及其东部之民宅。

意大利新使馆建在占领地域东部,西部为兵营。根据《辛丑条约》各国按自己的需求划定了使馆和兵营占领区御。

意大利使馆及兵营示意图(1903年)

清皇室的堂子在意大利使馆隶属辖区,堂子是皇室祭天的私家场所,当时的地位不仅列在“六部”衙署之上,而且涉及清室皇家的尊严。因而奕劻和李鸿章专门请求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让出此地,并代表清廷提出愿意用比这块地大的海关总税务司衙署及廨舍其用地进行置换补偿,但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则坚持非拆除征地上的所有建筑!后清廷不得不在长安路北的南河沿南口的东侧(今欧美同学会对面)开辟一小块用地,仿照原堂子的结构缩小比例重新建造(注:按规矩由于堂子是皇室的私密祭天之所,其距离皇宫不能太远,且位置必须在皇宫的东南方向。)。即使这样,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也不让清廷将原堂子的木料拆迁,而是迫使清廷不得不耗费70万两白银买走拆下的木料。

意大利使馆建筑群落:

原意大利使馆大门及馆内教堂

使馆大门位于台基厂大街接近北口的西侧,南、北两座门房相距13米。红砖墙,四坡锥形屋顶挑出深远。檐下有精美的金属花式支撑。两门房间有造型优美的曲线形墙,墙高4米,红砖墙身上有石材镶边和大涡卷等曲线装饰;内侧有石柱墩,其上部有华丽的“盾徽形”装饰,石墩内侧为曲线矮墙,上有金属栅与宽3.7米的两扇大铁花门连为整体,其上高高挑起的铁花灯架,使大门更显得丰富、华丽。此门为典型的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被拆除,改建为现在的两个门柱及铁栅墙。)

原意大利使馆大门(明信片)

原意大利使馆大门(旧照片)

原意大利使馆主楼建筑(东华印象)

意大利使馆主楼及折耳狮子

使馆主楼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坐南朝北,东西长37米,南北宽27米。由于进深较大,在中央纵向承重墙处以南的体量比北部体量略向内缩进。东西侧面被划分为各三开间的两部分。东、西面及北部有门通往室外。外墙红砖砌筑,水平腰线,窗套墙转角檐部及基座处皆为石材。地下室在基座处有弧形窗,并饰以精美的铁花。

主楼建筑北部主立面被划分为三部分,中央三开间微向前凸出,大门之外,罩以石材大门廊,正面与侧面券洞上部有金属花饰及吊灯。二层中央三开间与大门廊作整体处理,墙面饰以科林斯式壁柱,三个窗套上部为弧形山花。屋顶女儿墙处做成漏空栏杆。

南立面的中部六开间为敞廊,柱子为方形塔司干柱式,柱身有水平凹槽划分,中间两开间为大门,前有四开间长的水平大台阶通往花园(现南面这两层的外廊已被封装窗户)。室内层高五米,格局基本保持原貌。由北部大门进入门厅,其左右各有前室进入东西房间。穿过门厅是大楼梯厅,并可继续进入南部房间。三跑式大楼梯位于大厅东侧,大楼梯厅体西侧设有封闭式服务性楼梯间。

二楼大厅为跑马廊式,顶部为玻璃顶棚,可直接采光。所有栏杆铁花具有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门厅及楼梯厅内地面及墙裙为大理石。粉色墙面用镏金线框划分,门为精致的意大利式门套装饰。厅内立柱为罗马爱奥尼柱式。

全部房间为连列厅式,各房间可全部贯通。各厅室有装修精美的壁炉。原敞廊的地面为彩色马赛克铺砌。(该建筑于1999年室内外进行了装修和维护。)

原意大利使馆建筑群(区)测绘图

原意大利使馆官邸(东北楼)

据记载:大门内北侧为两幢二层官邸建筑。

位于使馆院内东北部的官邸,平面“U”字形,地上二层砖木结构,长31米,宽17.1米,坐北朝南,前有敞廊。建筑外形简洁,灰砖清水墙面,一、二层间以腰线划分,腰线饰以卷草纹样。墙装饰扁方壁柱,窗外饰以窗套。坡顶檐下有卷草装饰带。(这座官邸在1949年以后成为著名国际主义人士路易·艾黎的住所,艾黎逝世后辟为纪念馆。)

原意大利使馆官邸(路易•艾黎故居)

原意大利使馆建筑群(西北楼)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及教堂钟楼

使馆院内西侧为教堂,坐西朝东,单层,砖木结构,主要供使馆人员与兵营的士兵使用,故体量不大。平面为26长、宽14米的长方形,正门入口面东,半圆弧形祭坛在西端。墙面为红色清水砖砌筑,檐部和门窗套用灰白石材。四根简化的科林斯式壁柱将立面分为三部分,宽大的中央部分有三个大门,门过梁之上又做三个半圆形联拱窗。两侧开间墙面上设狭长小窗。侧墙开长方形窗。壁柱上的简洁檐壁环绕整个建筑。屋顶为四坡瓦顶(现已改建,室内现已装修改造为礼堂,祭坛部分改为舞台,门窗更换,已无原貌)。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改造后的建筑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内景(改建后)

原位于意大利使馆内教堂,建于1907年,属意大利援助传教会,该会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1902年来京传教并建立办事处。该会自从墨索里尼执政后一直受意大利政府控制,北京和天津的一切活动直接受意大利使馆指导,自1910年至1951年,先后有过意籍神父雷乃第、马希、彭迪、雷永明、戴茂德、步法礼等人。

1951年至1954年为意籍神父马绍良,1954年马绍良离境回国。教堂从此停止活动。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后带连廊建筑(东华印象)

(神职人员等居住)

原意大利使馆教堂后带连廊建筑(东华印象)

教堂北侧有一幢二层西式小楼,有连廊与教堂建筑部份相连,应是神父的住所。

原意大利使馆内建筑(东华印象)

原意大利使馆内建筑(岗楼)

原意大利使馆内建筑(东华印象)

据记载:使馆院内主楼前还有圆明园“搬来”的一些石雕构件,有人考证铜狮原所在位置为北海阐福寺,与意大利公使馆内的铜狮为同一对折耳铜狮。(也有记载:根据圆明园管理处的遗失物品清单,这对铜狮来自圆明园的绮春园。)这些需要后人更加精确的历史考证和证据证明。

南侧为一层接待用房,其中一间中有一樘南欧伊斯兰风格的室内装修,雕刻精致,彩绘细腻,并刻有大量阿拉伯祈祷经文,保存十分完整。

有学者考证,这樘装修原在圆明园西洋楼的“方外观”。“方外观”建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是专为当年入宫的维吾尔和卓氏“和贵人”(即传说中“香妃”)而建,其形式仿自西班牙著名的伊斯兰阿尔罕伯拉王宫中的“狮子院”。

1901年后,意大利在清代堂子范围内兴建使馆,可能在那时由圆明园拆来。

原使馆建筑精美内饰(东华印象)

原意大利使馆内石狮子的搬运场景(老照片)

原意大利使馆和兵营北大门

原意大利使馆内建筑雕件

原意大利使馆西墙

原意大利使馆西墙部分墙砖

印文:崇祯元年窑户朱文作頭刘虎造

意大利使馆历任驻华大使(1869—1911):

摘自:《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之《清朝驻意大利使臣年表》

原意大利使馆内的铜折耳狮子

原意大利使馆主楼及门前狮子(对)

(现代照片)

原意大利使馆建筑群(区)现地址为:台基厂大街1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的总部。

曾有路易·艾黎、美国作家Anna Louise Strong、纽西兰社会运动者Rewi Alley曾居住于对外友好协会院内。

原意大利使馆外观全景图

摄影:约翰 詹布鲁恩(美)

原意大利使馆及北门外观全景图

原意大利使馆群(区),现存有原使馆主楼、教堂、官邸等几处建筑。

2001年被国家级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意大利使馆旧址。

(全文完)

Hash:5bf44a41de3ce2a552d26ff25e60916017e6dd4b

声明:此文由 东交民巷(DONGJMX)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