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文化艺术:讲好景德镇故事之瓷业习俗

景德镇陶瓷习俗是在陶瓷创作、陶瓷生产、陶瓷与销售等过程中和在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与习惯,展现和反映了陶瓷人的生活、生产习俗和心理的、精神的面貌,也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人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特色,反映了陶瓷本身的发展过程的面貌。

陶瓷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生产,由人来销售,由人来品评,由人来消费,一句话,一切都与人有关。因此,陶瓷生产、创造与销售过程,是伴随着悲欢离合的过程。陶瓷制品是鲜活的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情趣的凝聚物。

在中华大地,名窑象璀璨的星星,分布在各地。各地名窑和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一样,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是中国陶瓷习俗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

景德镇瓷业习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行帮、行会、会馆。这属于管理方面的,是陶瓷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组织(行帮、行会)以及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会馆),行使着在本帮、本行范围内的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的职能。

与瓷业有关的行业莫不有行会和行帮,甚至连一些细微的事如挑瓷器、拣废瓷等都有行帮,都有行规来约定,组织非常严密、规范和细致。这些行帮,可以分成许多类别。

一般来说,可以从地域、从行业本身进行分类。从地域上分,有徽(州)帮、都(昌)帮和杂帮(除以上两帮外的其他区域的行帮)。

都帮人多势众,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大帮,清代郑廷桂在《陶阳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反映这种情况:“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在另一首诗里,更是这样来描述都帮:“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尽窑户,赢他随路呼都昌。”从行业上分,可以分为商帮、手工业行帮和工人行帮。行业行帮和地域行帮相应交织,如徽帮主要是商帮,都帮主要是工人行帮。这些行帮纷纷设立会馆,或者公所,或者书院,名称尽管不同,其职能都是一样的。如徽帮有徽州会馆福建有福建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

景德镇的会馆(公所或书院)众多,清嘉庆年间有七所,至建国前夕,计27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状况。

1.商人行帮。民国时有26个商帮。建国前发展为33帮。这些商帮,为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商帮众多的一个形象反映,“舟帆日日蔽江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陶舍重重倚岸开。”

2.手工业行帮。手工业行帮情况,景德镇瓷业,“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工艺程序繁多,导致了众多的行业,有“8业36行”之说。这8业36行大致是:(1)烧窑业,包括窑厂、满窑、砌窑(鸾窑与补窑)三行;(2)制瓷业,包括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小器、饭闭、饭闭灰渣器、古器、十五寸、满尺、描金等十一行。(3)彩瓷业,包括画大器、画脱胎、画灰器、画描饭闭等四行;(4)匣钵业,有硅山、大器匣、小器匣三行;(5)包装搬运业,包括菱草、番色、打络子、削杀利蔑、打货篮、挑瓷把庄、下驳、挑窑柴、搬运九行;(6)下脚修补业,包括彩红、洲店二行;(7)瓷业工具业,包括模型和坯刀二行;(8)为瓷业服务业,包括轿行与马行二业。

这8业36行,各有自已的行帮和行规,如窑帮,便有“陶成”、“陶庆”两帮之分。陶成是指柴窑帮,陶庆是指槎窑帮。在清代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中便有反映:“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

3.工人行帮。工人行帮基本上按照以上8业36行分类,有多少行,基本上分成多少行帮,如装小器的工人便有“五府十八帮”之说。五府指抚州府、南昌府、饶州府、九江府和南康府。十八帮是指这个行业划分的组,共18组,按初一至十八轮流依次排序,初一的为初一帮,初十的为初十帮。

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既有行会,行帮,就有行规。行规分三种,一是文字约定;二是口头约定;三是约定俗成。

(1)中秋节前,小孩开始组合上柴船讨柴,到河边拾渣饼叠成一座座渣饼窑,叫“太平窑”,中秋晚上升火并燃爆竹一片欢呼,达到高潮沿江河岸太平窑一座接一座人流不息,十分热闹。

(2)五月三十日据说是关羽的生日,供奉关帝的行帮这天集众做会,除焚香拜神外,主要是聚餐谈心,互通情况,联系感情,工人为了集结势力,组织兄弟会结义,每年轮流在各“兄弟”家做会。

(3)蒋知四是传说中清朝的坯房工人,率领工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打派头(罢工)而被杀害,以后每当工人吃肉时,先在晒架上点烛供肉以资纪念,故称之为“知四肉”。

(4)装小器的工人规定二十年一届开禁收徒,非五府所属各县的人不得参加,开禁时组织一支吹打乐队挑一组涂上红色的装坯竹篮叫“挑红篮子”,又称“开红禁”。

(5)许真君名许逊,家住南昌新建,做过旌阳县令后弃官学道,据说全家四十二拨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南昌新建一带地区的人每年七月三十日晚上开始迎神,八月做会。

(6)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由窑户请“摸利酒”,客人是摸利店,刀子店,坯房做头师傅,烧窑把桩师傅,装小器做头师傅各一人,窑户上手管事先生相陪,刀子店老板坐首席,这叫三十六行,铁匠坐上。

(7)瓷业工人违犯了帮规,街师傅通知有关工人在饭馆聚会,介绍该工人犯规情况,宣布“割草鞋”(意即驱逐,不许在景德镇做工)聚会上馆的费用由犯规工人付。

(8)窑户开业前要向制瓷工人的上街师傅登记,把做几乘辘轳车,利坯车写上账簿,以后雇用的装坯工人就永远是这个帮的工人。

(9)传说元代每十户派一头人统治,老百姓受尽欺压、侮辱,相约中秋这天起事,中秋晚上老百姓一齐行动,将头人拖下河边杀死,从此形成一种游戏叫“拖尸下河”,又叫“拖缸”。

(10)腊月歇工后工人没事做了,为了维持生活,挑担串街走巷叫卖蔬菜,土产雑品及泥鳝,小鱼,田螺,因为挑的担子前后各有四股索子。故称“八股索”。

(11)农历十月廿六日坯房工人和老板结算一年生产账,清点架上的坯(结架)称为“人工节”,十一、十二月以后生产的坯,年终歇手结账,叫“找账”。

(12)圆器业规定腊月初八工人不再做坯叫“歇手”,生意好或窑里有坯得工人同意,可延长几天,但最多不超过五天,叫“扯尾巴”,每天每个工人另补贴四两猪肉钱和“耳朵”(佐料)。

(13)七月变工节有各工种工人辞退,由做头师傅请工人上茶馆吃茶叫“定事茶”,六脚工人(六个工种)中有一脚工人被辞退另请别人叫“换板板”,由老板请各脚师傅吃“蒸肉饭”。

(14)坯房工人要罢工由街师傅派人分别手持头上涂有绿色或红色的竹牌送到各坯房,工人接到绿头牌子可做完当天定额停工,接到红头牌子可以做半天工。

(15)由街师傅派人将一白纸上插有三根鸡毛的信号送到坯房,该坯房工人又立即转送到另一坯房,这叫“鸡毛大书”,就是立即停工的信符。

(16)发生了火灾,该图保(地区)要请道士打太平火簾,据说是景德镇是火龙地,越烧越发,火灾后酬神的场面十分热闹,结束的一天由道士领队到各家“清宅”驱邪,费用由图保店铺分派负担。

部分图片选自挚友【雅医】个人朋友圈,特此感谢!

请点支持!

END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赞美☺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ash:e212141131753fe243c0debbb3df3b2dcc909be7

声明:此文由 国瓷文化艺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