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这个村厉害了,竹编产品远销海内外!

你是否还记得

那纹刻在岁月交织错杂的痕迹

是祖辈们温厚的手

编织出来的乡土情怀;

那些竹编不长不短

条条根根相互盘结

恰好编进我们这一段

逐渐褪色的乡土往事;

《记忆南冬》

寻找老手艺之南埔竹编

走遍南安正在播出。

主持人李建明、林楠:

码头镇南冬村有一句俗语,这个俗语是因为南冬村是由东磜、南埔、军村三个自然村组成而引申来的,三个自然村都有各自的一种绝活,东磜磨豆干、南埔劈竹篾,军村撑船只。

随着历史的迁移和变化,撑船只这项手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剩下东磜豆干和编竹篾的手艺。

俗语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诸如圆圆的筛子、小巧的竹篮、结实的箩筐……

传统竹编工艺在南冬村南埔自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埔村有一条溪,溪两岸种满了竹子,南埔人就地取材,这些竹子刚好成为南埔竹制品的原材料,做出来的竹编制品饱含着南埔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

南冬村组委 黄志坚:

我们这个自然村的竹制品大概有两百多年了,我们祖师爷那一代就有了,最初是销往本地的,70-90年代厦门外贸过来收购,销往美国和东南亚,那个是比较精细的竹制品,那30年算是一个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做。

暖暖的日头下面,黄龙枝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忙活。68岁的他,已经跟竹篾谈了半个世纪的恋爱

在南埔村,只要提起“鸡笼”两个字,村民都会带你到黄龙枝家。

别看黄龙枝已是满头银丝,但他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在他家中,摆放着十几个已经做好的竹编鸡笼,这些鸡笼上窄下宽,鸡笼底做得异常扎实。

做鸡笼最复杂、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就是劈竹篾了。

黄龙枝一手拿刀,一手扶竹,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劈出不同的篾片,再根据编织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条或者篾丝。黄龙枝水平相当高。劈篾后,要开始刮篾,就是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有的篾条和篾丝上下宽度不一,要进行削刮,以达到所需要的标准。

一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多年的篾匠生涯,黄龙枝的手指对篾条感悟灵敏,经过他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竹编手艺人 黄龙枝:

这就是半成品了,把这个边用细条捆起来,再弄个底就可以了。

在劈竹子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小木屑,手指伤太多了,戴手套不好做,好多细条会黏在手套上,不好操作,还有就是厚度要均匀,戴手套感觉不到。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制作日渐式微。虽说,在南埔村,如今已看不到昔日“家家户户搞竹编”的热闹景象,但是至今还有20多位老人在坚持竹编手艺。

今年63岁的黄文竹13岁时就已经跟着大人学做竹编了,眼下已有50年的历史。他编竹篮的手艺特别好,非常的细致精巧。

一条条篾丝在黄文竹手中上下翻飞,村里人都说黄文竹手艺好,主要是他编织的竹篮子精致紧密,轻巧耐用。

跟竹鸡笼不同,一担竹篮子要花费黄文竹半个月的时间,而一个竹鸡笼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

编制竹篮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篮子的造型、大小,全凭手艺人拿捏。要保证篮子的形状,篾的松紧流畅很关键。和线不同,竹子坚硬,易划伤人。编制的过程中,黄文竹并没有手套来防护,要让篮子更紧致,时不时还要拉下竹篾。

竹编手艺人 黄文竹:

我们这个镇的华侨特别多,很多人都喜欢这个篮子,也有很多人来订做,最远就是马来西亚也有人来订,像这样大的竹篮子可能一个月只能做出两个。

篾匠的苦

或许只有竹编艺人自己才能体会

他们能坦然面对艰苦的岁月

却也为看不见的未来担忧。

南埔村竹编工艺如今后继乏人

主要靠60岁以上的一批痴情老艺人支撑着

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

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竹编走入历史,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它从一个侧面

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竹编制品市场在缩小

而年轻一辈

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

把它再捡起来

而村里未来

会把传统竹编技艺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旅游经济结合起来。

【记者:王冬梅、侯伟平、洪铭伟、林楠】

Hash:801aa499165bea2d5ca8725fecf50354f4d019e8

声明:此文由 南安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