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公里,从南到北,这是一条景色独特、绵延千里的风光带

晋陕大峡谷黄河把魂丢在了这里

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绥德,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黄河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次大洪峰,沿黄两岸山西、陕西各地均发出了洪峰过境应急响应,洪峰也安全通过了山陕境内。

洪水对于黄河来说并不稀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公元前206年至今的2200年间,黄河曾决口泛滥1500余次,平均3年一次,大改道26次,约100年一次。

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7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人;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总共只有37万人的开封城被淹死34万人;1933年,黄河决口62处;1938年,蒋介石河南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造成1250万人受灾。

2200年间,脾气暴躁的黄河,任性在华北平原上上下摇摆,最北曾夺海河入海,最南则曾夺淮河入海。

中国国家地理绘制的黄河历年河道变迁图

但如此多次的洪水泛滥,大都发生在平坦开阔的华北平原河南、山东等地,对于处于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两地,洪水造成的伤害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从地理方面来说,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在流至山西与内蒙交接处时,被吕梁山脉阻挡,于是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不断冲击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长年累月硬是深切出了一条河谷,这条河谷就是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地理位置示意图

晋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市禹门口。全长725公里,谷深皆在100米以上,峡谷两岸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黄河的侵蚀和雨水的冲刷,使得大量的黄土和泥沙倾泻至河道。

据统计,整个黄河有92%的泥沙都来源于这段河道,可以说真正的“黄”河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于是也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

地处晋陕大峡谷两岸山陕两地的人们,大都居住在峡谷两岸高高的黄土塬上,上下100多米的落差,再大的洪水也造不成多大的伤害;而华北平原则不同,携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冲出峡谷后,在平原上沉积了大量的泥沙,河床越来越高,以致成为悬河,水往低处流,具有洪荒之力的黄河一旦决口,自然泛滥成灾。

晋陕大峡谷两岸的黄土塬与黄河水面高差均在100以上

如今,因为各种水利设施的修建,黄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洪水已经不是黄河的主要话题,取而代之的则是她壮丽的风景。而能够入选中国最美十大峡谷的晋陕大峡谷,自然是黄河风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不仅如此,晋陕大峡谷还是一系列重量级文化遗迹串起来的千里文化走廊。我们不妨从峡谷最北入口处开始一路泛舟南下,将这千里峡谷的自然和历史人文风光统统神游一番。

上帝视角的晋陕大峡谷

我们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上船,经过有“君子津”之称的喇嘛湾,在偏关县的老牛湾村进入山西。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湾,也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万里长城大同天镇县进入山西,兼作山西与内蒙古的边界逶迤西行,到老牛湾与黄河握手,名冠全球的长城与举世闻名的黄河,把老牛湾托到了世界顶级的独特地理位置。

黄河入晋第一村-老牛湾村

老牛湾不光是地理位置独特,它的历史也很悠久。明代初期这里已成为军事要塞,崇祯九年建成戍边把关的老牛湾堡,直到清代仍派兵马驻扎。如今在老牛湾还能看到古老的营堡、残存的望河楼烽火台及散落其旁的断碑残柱。

日出老牛湾

老牛湾的自然风光包括三湾一谷,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杨家川小峡谷,其中最美的要数包子塔湾,黄河在此转了一个近乎360°的圆湾,围出了一个半岛,两岸断臂悬崖、鬼斧神工,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科罗拉多”,更有诗形容“断崖万仞如削猴,飞鸟不度山石裂”。

老牛湾风光

驶出老牛湾,前行至河曲县境内,河道中间的一个小岛呈现在眼前,就是这个小岛,曾经上演过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和悲壮的一幕。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后吕雉当权,汉文帝刘恒和其母亲薄姬遭吕后陷害。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广、李文、李功三兄弟帮助下,一路艰辛辗转来到了匈奴地界,却被横亘在眼前的黄河挡住去路。在惊慌与绝望中,他们意外的发现河中有一小岛,于是便在此藏匿起来。吕雉死后,刘恒被迎立继承帝位,史称汉文帝。他与其子汉景帝刘启一同开创了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刘恒感念此岛曾让他们母子度过难关,因此在岛上建了一座娘娘庙。于是此岛便得名娘娘滩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就在晋陕大峡谷的那一滩位于山西河曲城北的娘娘滩,面积仅有0.16平方公里,因为它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故享有“万里黄河第一滩”的美誉。因其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人在岛上可以同时听到三省的鸡鸣,故曰鸡鸣三省。

俯瞰娘娘滩

离开娘娘滩沿黄河继续前行,在今河曲县城的黄河边上,有一古渡——西口古渡,“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当年多少晋商留守妇女的心声,为了生计成百上千的山西人走西口闯荡俄罗斯。而走西口的起点,正是西口古渡。

古渡夕照

河曲县城往南的旧县乡黄河岸边,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村庄——火山村。据传这里是北宋抗金名门杨家将的故乡。河曲县宋朝时称火山县,最早的官衙就在火山村,杨家将的统领人物杨业,其父亲杨信据说最早镇守火山,人称“火山王”,杨信曾在此自发组织火山义军抵抗契丹

火山并非地质学上所说的火山,而是由于地下煤层燃烧而得名。火山面对黄河、背靠高山,与古长城石梯隘口相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至今火山还留存着当年杨家将活动的遗迹,如炼鞭炉、点将台烽火台、走马梁、杨家寨等。清版《河曲县志》有诗云:“几见将军胆气雄,骄胡百万敢当锋。至今虹映黄河水,犹似当年血战红。“

河曲县黄河岸边的烽火台,摄影晓峰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甚广,而杨业的夫人佘赛花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佘赛花故里也在大峡谷黄河岸边的府州古城,位于陕西府谷县城东北的府州古城始建于唐、宋之间。如今的古城是明朝初年兴建,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有着“控扼西北,中朝赖之”之称。

历史上镇守府州最著名的将领就是五代至北宋末令人闻风丧胆的折家军。在近三百年中,折家将镇守府州,抗契丹、平北汉、拒西夏、震金蛮,抵御外辱、收复失地、忠君爱国,与火山杨家将并雄于塞北。折家军最著名的将领就是家喻户晓的折赛花,她与杨家将杨业的故事在此地也是流传甚广,至于折太君为何成为“佘太君”,则是因为口音误导所致。

府州古城遗址

府谷隔河相望的山西保德县境内,有一个黄河岸边的村庄叫做林遮峪村。1971年,考古学家在这里的商墓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保德铜贝。它是中国青铜铸币之鼻祖,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当年共出土109枚,现全部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保德铜贝

离开保德,一路南行至陕西佳县,一座矗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的寺院出现在眼前,它坐落在高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佳县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名——香炉寺

始建于明万历42年的香炉寺,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辉将孤寺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香炉晚照"则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美誉,可谓晋陕大峡谷黄河上的一处奇景。

香炉晚照

佳县再往南则进入山西临县,古时交通以水运最为便利,作为中国第二大河的黄河,水运自然繁忙,水运的发达也造就了黄河岸边许多的渡口码头,而在晋陕大峡谷这一段,最有名的当属临县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

它在明清时期是晋商的聚集地,黄河航道在碛(音qi)口因大同碛水流湍急,船只不能继续往下游航行,因此只能在碛口将货物转为陆运,用骡马驮至太原北京天津等地,于是,碛口就渐渐成了货物周转、商人云集的水旱码头,鼎盛时期有“九曲黄河第一镇”和“小北京”之称。

隐藏在碛口古镇南边凤凰山上的李家山,这里曾经是碛口古镇上的商人们居住的地方,现在显得有些破旧。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三大发现之一,他形容这里是“活死人墓”。

碛口古镇往北十几公里的黄河岸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从此离开了陕北,最后辗转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并在那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石。

黄河岸边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船行至柳林县境内,第一个经过的便是孟门镇。关于大禹治水,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禹凿龙门”,其实大禹治水有四项重点工程——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省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镇。大禹治水之前,因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了一个大的“堰塞湖”,大禹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孟门是大禹治水的黄河河道上第一个大门。

孟门镇在战国时设“蔺”,为赵国大都市,是赵国名士蔺相如的祖籍所在地,彼时的孟门繁华鼎盛胜于碛口,只可惜清雍正元年(1723年),黄河突发大水,孟门被淹,从此繁华不在,如今孟门镇只保留下很少一部分清代民居。

现在黄河岸边的孟门早已失去了当初的繁华

柳林县的三交镇是柳林县和石楼县交界的地方,黄河对岸又是陕西省绥德县清涧县接壤的地方,所以自古就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

发源于山西石楼山的屈产河和流经陕西的龙泉水,在此处分别从东西两侧注入黄河。三河交汇,形成了世界地理中十分罕见的水面十字路口。而三条河流峡谷——黄河大峡、屈产峡、龙泉石峡同样相聚于此,形成了壮观的黄河三峡。黄河三峡的土金碛巨澜翻卷、浊浪滔天,千百年来黄河上过往船只无不闻之色变,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碛”。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处十分神奇的景观——黄河母亲峰。整座山峰如慈祥母亲半躺,眼鼻耳发均栩栩如生,母亲峰下有一段岩石,酷似女性外生殖器,当地人称祭母台,历代黄河上下游船工和老百姓,经过此地必先祭拜,被赞叹为“万里黄河第一人文奇观”。

神形兼备的黄河母亲峰

继续往南,大峡谷进入了一段大河湾众多的区域。首先是位于山西石楼县的石楼湾,它的弯曲度几乎呈“句号”,且可尽收眼底的大河湾。这个长达8公里的圆湾入湾与出湾的直线距离仅有700米,近乎首尾相连,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石楼湾无论从体量还是弯曲度上考量都堪称黄河之最,是名副其实的“天下黄河第一湾”。

“O”形石楼湾

进入永和县,黄河在这里形成了5个“S”级大湾,由北而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 、乾坤湾清水湾,其中最为精华的当属乾坤湾和伏寺湾。

湾湾相连

乾坤湾以325度的弯曲绘制出了一个乾坤之状,因此得名。跑男曾在这里录制节目,而且就在黄河边上,奉献了一场以黄河为背景的《保卫黄河》大合唱,场面想当震撼。

上帝视角的乾坤湾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黄河谁第一,延川黄河清水湾”,与乾坤湾相邻的清水湾同样具有奇特的神秘色彩。清水湾蛇曲呈305度弯曲,随意勾出了一个“C”形大弯儿,它像盖在黄河上的一顶硕大的草帽

“C”形大湾清水湾

清水湾岸边还有一处濒临黄河的古山寨——会峰寨,它东临黄河天堑,西濒寨河深谷,三侧绝崖,仅西北与山脉相连,山寨顶部若鼻峰突起,险要至极。

已经无人居住的会峰寨

伏寺湾,因伏羲而得名,又称苏娅湾、凤凰湾。它像画家的神来之笔勾勒出一个比较规则的半圆形几何图,好似凤凰开屏的漂亮尾巴,伏寺湾同乾坤湾一样为晋陕大峡谷增添了灵光秀气。

“Ω”形的伏寺湾

当黄河流入山西吉县境内时,我们才到了晋陕大峡谷的重头戏,因为黄河把它的魂丢在了这里,没错,它就是有着“世界最大黄瀑布”之称的壶口瀑布

路北来的黄河流到此处,原本400米宽的河道突然变为30~50米宽,水流像遇到水壶的壶口一样,每秒几千方的水倾泻而下,跌入30米深的槽底,发出雄浑的吼声。

冬天时的壶口冰瀑

据研究,壶口瀑布会剧烈搅动河道中的泥沙,每1吨河水便含有300-600公斤的泥沙,这已经不是水中有沙,而是沙中掺水。

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在建设时大约使用了50万吨钢筋混凝土,而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就达到了19亿吨,相当于每年为下游带来3800个迪拜塔。这样的洪荒之力,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可以与之匹敌。

冲天的怒吼,雷鸣般的咆哮,这正是具有洪荒之力的黄河其魂魄所在,难怪冼星海在此能写出雄壮的《保卫黄河》,这种感觉非身临其境不能感受。最近听说要在上游修水电站,不知道水电站对壶口瀑布有多大影响,所以还是趁早去看看吧。

黄涛翻滚的壶口瀑布

离开壶口,我们也来到了晋陕大峡谷的最后一段旅程,也是大禹治水的最后一项重点工程——龙门,因大禹在此治水,也称禹门口,人们常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

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

龙门峡谷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山西河津市东北的晋陕大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夹中间黄河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大诗人李白有诵颂黄河龙门的千古绝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黄河一出龙门,河床陡然变宽,河水在10公里宽的河面上缓缓流动,弥漫浩淼、开阔壮观,并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黄河景象。

位于河津市禹门口的龙门大桥,过了此桥,也就出了晋陕大峡谷了

725公里,从南到北

这是一条景色独特、绵延千里的风光带

上下5000年,从古到今

这是一条深邃厚重、纵横万年的超级文化走廊

作为“黄河魂”标志的“壶口瀑布”在这条峡谷内

作为“母亲河”标志的“母亲峰”也在这条峡谷内

这里就是

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晋陕大峡谷

来源丨山西自驾游

转载自:大山之西

Hash:780da458349c2a8c0d1434cbe413fb07b23d67f4

声明:此文由 爱塔传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