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代军事城堡,窥榆林繁华过往!

陕西旅游资讯

公众号ID:sx710075

关注

榆林地处陕西之北,陕甘宁蒙晋接壤之地,是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也是大漠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之一,素有“九边锁阴”“雄镇三秦”之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防御外敌入侵,当时的统治者修建城池,攻守阵地,现如今,榆林境内还保留着以统万城镇北台榆林卫城等为代表的古代军事城堡,雄浑、壮观的气势犹存。

大夏统万城

防御北魏争夺河西

在榆林靖边县漫天辽阔的毛乌素沙漠南部,有一处被当地居民称为“白城子”的遗址,它的城墙为白色,有东城西城、外廓城三个部分,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总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这便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 又称为赫连城,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的赫连勃勃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夏国。建立初期,赫连勃勃四处作战,开疆拓土,鼎盛时期,疆域包括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甘肃东南部,成为北方的一大强国。

随着疆域的扩大,赫连勃勃不再满足于先前单纯的游牧生活和游击作战方式,开始策划修筑一座坚固的都城。公元413年,赫连勃勃正式下令在今陕北靖边县红柳河之北,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以南建造都城,取名“统万城”,自称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他认为建都在黑水之南的陕北,可以有效地防御北魏争夺河西之地。

筑城时,赫连勃勃命生性残暴的叱干阿利统领修筑工程,《晋书》记载:“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叱干阿利设计的统万城,城墙极为高大坚固,其城基厚达25米,墙体亦高达20多米。历经6年之久,统万城于公元418年竣工。据《统万城铭》记载,当时除皇宫正殿永安殿以外,南北均有离宫别馆,有过冬的温室、避暑的凉殿,还有名堂、社稷祭祀设施等。

从城墙构筑的坚实程度和防御设施看,统万城绝非一般城池。现在探寻这座千余年前的城池,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层距均匀的夯土层。每个夯土层中间有间距均匀的小圆洞,有的小圆洞中间还插有木屑,是当年修建统万城时将木头平铺于三合土层中夯实坚固用的,类似于现在的钢筋。

可惜,随着大夏国的灭亡,坚固的统万城也遗留在历史长河里,顽强地站在毛乌素沙漠边,成为那段短暂历史岁月的唯一见证者。

榆林卫城

明朝九大军事重镇之一

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不仅重修长城,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大大小小的城寨,榆林城就是在这个时候初具雏形的。史籍记载榆林城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十四年建成榆林城堡,1471年设置榆林卫,改“堡”为“卫城”。1473年将延绥镇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榆林从此成为明代长城线上九大军事重镇之一。

明代历史上,榆林城先后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了北、中、南三个区域,历史上称其为“三拓榆阳”。此后榆林城在原有基础之上,又相继完成城墙的砖包砌,城墙的加高加厚修筑。到万历三十年,城区建成镇北楼、角楼、讯敌楼、观远楼等14座楼,腰铺47座,城门7座。城墙上建有堞(或敌)楼,东门和南门各建有瓮城,各城门均设千斤闸,至此榆林城成为一座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城堡,为士兵作战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等主要功能。然而,如此精密的防御系统在漫长的拓展过程中,并没有设置北门,着实令人疑惑,实际上,在整个明朝,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榆林城池一直不设北门,只在北城墙上建了一座高大的用于眺望的镇北楼。

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战火硝烟之余,边贸也随之兴起,榆林逐渐繁华一时,城中遍布四合院和商埠,因此,榆林也被誉为“小北京”,其整体建筑以大街为轴线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六座楼阁皆跨街而筑,与城南凌霄塔、城北镇北台遥相辉映,素有“南塔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称。

如今,透过历史看榆林这座古城,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雄伟气势和古色古香的街市风貌,真切地体悟“老榆林,小北京”的古风遗韵。

镇北台

万里长城第一台

中国长城有三大奇观,即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其中的“中有镇北台”说的就是位于榆林的明长城防御体系观察所之一的镇北台。

镇北台距榆林古城城北4公里,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威震九边,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也是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誉,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镇北台记”石碑书:因险扼要而危戍守焉,张弩乘城,神器卒发,庶几其有备而无患乎。可见,镇北台在当时历史上所具备的强大的军事防御性质。

镇北台共有四层,台平面呈正方形,侧面呈梯形,总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整个镇北台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每层有石台阶可登,依山据险,巍峨挺拔。此外,镇北台各层台均上设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东墙南侧设置城门,内侧设置砖石马道。同时修筑易马城和款贡城,其中,易马城用于蒙汉两族人民自由贸易,款贡城则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镇北台、易马城、款贡城,一台两城,证明了榆林在历史上是蒙汉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交流的重要载体。

登上镇北台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近可俯瞰款贡城、易马城,仿佛可以领略到当年烽火报警、战马嘶鸣、刀剑相拼的历史画面,壮怀激烈,悲壮慷慨之气顿时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

注:本文刊登于2019《陕西旅游》杂志6月刊

制作:湘湘 / 审核:泽川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Hash:55167d66b73383cd0695d5afc58041a163f5ca06

声明:此文由 陕西旅游咨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