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硝烟——钓鱼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一
1259年,当蒙哥亲征入蜀,带大军陈于钓鱼城外时。此时的钓鱼城,几乎陷入了《孙子兵法》中所谓“死地”境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于是,我常想象,当时的守将王坚,如何一次次小心巡视城内外布防,如何一次次激励全城军民上下一心。因为那时的王坚明确地知道:在蒙古大军灭大理、入蜀,从而直入大宋腹地的“斡腹”之计中,钓鱼城是这整个灭宋计划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只有让这块绊脚石变成蒙军啃不动的硬石头,才能粉碎蒙军的计划,保住大宋江山。
然而,以区区2.5平方公里土地的山城,拦住来势汹汹,势如破竹的蒙古大军谈何容易?何况自王坚杀了蒙军的劝降使者后,蒙古大汗更是誓要一举拿下钓鱼城,清扫入宋的障碍。而此时的蜀地,已经有数十座山城失陷,成都也已纳入了蒙古的版图之中,由此,蒙哥汗更将钓鱼城视作囊中之物,亲自出征。当此之时,守住钓鱼城,几乎没有可能。
1259年二月二日,蒙军渡过渠江,驻守石子山,与钓鱼城隔江相望,正式对钓鱼城展开攻势,随后,奇迹发生了:
二月,蒙军猛攻钓鱼城不克,接连受挫;
三月,蒙哥重新部署攻城战略,但城中南宋军民在王坚的带领下,浴血奋战,再次抗住蒙军的轮番进攻;
四月至五月,蒙军攻城未果;
六月,蒙军大将汪德臣负伤逝世;
七月,蒙哥汗死于钓鱼城外。
蒙哥汗之死的讯息传开,正在西征的旭烈兀马上拔军东还,对西方国家和非洲来说,这个“上帝折鞭处”驱散了蒙古第三次西征的噩梦。而对大宋朝廷来说,蒙哥汗逝世,蒙军攻宋的攻势缓解,而接下来蒙哥汗弟弟们再次争夺汗位的契机,更为大宋带来了暂时的和平和难得的安宁,一时间,大宋朝廷内外,自是欢呼雀跃。
钓鱼城之战的胜利,不仅给驰骋欧亚大陆、所向无敌的蒙古大军以一当头棒喝,带来惨重的损失,还一举瓦解了蒙军自嘉陵江南下,乘势以定江南的作战计划,为南宋延续了二十年的国祚。明人邹智因以如此评价:“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然而,于笔者来说,钓鱼城之战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所谓“上帝折鞭”,而是自1243年修筑钓鱼城始,至1279年南宋灭亡,钓鱼城以一己之力,伫立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间,哪怕蒙军所向披靡,却始终无法入城一步,这块硬石头就这样成为了蒙古三十六年内如鲠在喉的“心病”。
二
攻城难,守城易,尤其在易守难攻的蜀地,守一座山城更易。然而,守城一时易,守城一世难。如钓鱼城这般,历经36年,大大小小200余次战斗却屹立不倒,不使敌军一刻染指,更是难上加难。
这才是钓鱼城真正伟大之处。没有名扬天下的将军统帅,没有精妙绝伦的战术谋略,没有领先前延的军械设备,只有军民同心,几十年建设基础之上的固若金汤,而成敌军拔除不去的眼中之刺。于是,我们将视角挪回到钓鱼城前后——
当南宋朝廷醉里流连,灯红酒绿之时,余玠采纳了冉琎与冉璞两兄弟的建议,修筑钓鱼城,以为重庆府的屏障;
当南宋朝廷奸佞当道,陷害忠良之时,钓鱼城正加强布防,于城内建水池,于山上建良田,以备持久之战;
当南宋朝廷苟安于斯,醉生梦死之时,钓鱼城正“保民练武”,建设成为了一座“人物愈繁,兵精粮足,兼获池地之利”的军事重镇。
这样的远见,这样的同心同德,这样的代代相传,才是钓鱼城坚持抗战的基础所在。抵挡住200多次战斗的,是钓鱼城军民士气和血性:城内无水,军民一起凿井打水;城内无粮,居民一起躬耕畎亩。众志成城,坚守在这小小的山城之中,一拖就是三十六年,也为大宋争取了二十年。
一城同心,能抗战36年,若是一国同心,便是百年千年,也无人可再染指。然而,这不过是设想。中华历史上,分而和,和而分,如此周而循环,岂是少数?相比之下,人们记得崖山之战的壮烈,记得长平之战的惨烈,却少人知这场延续大宋国祚,拯救东西方战局的钓鱼城之战。
喜剧与悲剧中,人们总是记得悲剧的。
三
1259年,死于钓鱼城外的蒙哥临死前发下遗命:蒙古大军誓要踏破此城,城破之日,即刻屠城,一个不留。
1279年,大宋灭亡,钓鱼城守将王立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开城投降,钓鱼城终未遭屠。
钓鱼城始于战争的需要,止于战争的终止。正如古罗马的雅努斯神庙,两扇大门的开启与关闭取决于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然而,雅努斯神庙的大门在七百多年间仅关闭过两次,钓鱼城却在三十六年后永久地归于历史。其间,若说最壮烈的,便是城破之时,守城的三十多名将军以田横和五百壮士的烈性,全部自刎殉国。然而,在这场三十六年的对峙中,我始终相信,钓鱼城之战中,蒙军从未获胜。哪怕是弃城投降,钓鱼城也是以骄傲的姿态,甩给大元一个高大伟岸的背影,融入历史长河。
因为对于钓鱼城,这支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永远是妥协的。
如今的钓鱼城已经成为了国家的4A级景区,因战而起,因战而亡,钓鱼城既是一座丰碑,又是一段记忆。走在景区里,纵不能置身于曾经硝烟的战场,也能通过斑驳的城墙来读懂历史的厚重与沉淀。
硝烟可尽,烽火可熄,鸣镝可无声,但历史的痕迹不可湮;
金戈可断,兵甲可卸,战马可无踪,但历史的回声不可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IxODc1NA==∣=2247484033&idx=1&sn=37744b094bb1e1bf3cf3341df9e3dc46⪰ne=0#wechat_redirect
Hash:9ad5f6b38f119d632dab425c5a2a9fbab7701d0c
声明:此文由 MortenMorte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