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陇原100年丨一座博物馆里的城市百年工业史——初探建设正酣的天水工业博物馆
引言
天水,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西部重要工业基地。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先后有37家三线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具有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表仪器、轴承锻压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
天水长控电器厂作为其中一家典型企业,因厂区内不同时期的建筑留存,为这段发展史留存了最有价值的“时代痕迹”。如今,在该厂的旧址上,即将建成一座工业博物馆,建设者们通过有机更新的利用方式,为天水这座工业城市,保留了一道浓墨重彩的记忆。近日,记者走进天水工业博物馆,追溯天水的百年工业历程。
一座博物馆里的城市百年工业史
——初探建设正酣的天水工业博物馆
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何慧娟
一种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
“从1966年开始建立第一座现代化工厂起,到现在仅仅8年,天水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如今的天水:白天,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晚上电灯照耀四处通明,待到夜静,机器的声音传来分外动听,就像听到天水前进的脚步声。”
这是1974年《人民日报》上刊载的一篇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题为《自力更生,飞速前进——介绍新兴工业城市天水》的通讯里,对建国后天水工业蓬勃发展盛况的一段描写。
据天水工业博物馆馆长冯振文介绍,天水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高潮,天水近代工业由此发端。民国初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地方实业家哈瑞,办工厂、兴实业,让天水成为甘肃第一个出现路灯的城市。天水最早的机械工业陇南机器局,天水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炳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创办,天水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初,天水雕漆、纺织、机制面粉、火柴、印刷、肥皂、发电、造币等工业萌芽,现代工业显现雏形。建国后,天水积极发展手工业合作组织,兴办造纸、电池、焦化、农机、水泥、制药等行业,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迫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安全,党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天水被列为三线建设基地之一。风动工具厂、星火机床厂、锻压机床厂、海林轴承厂等37户三线企业,从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洛阳等地陆续迁入或新建到天水,天水逐渐形成了一个有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锻压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天水在大办“五小工业”中,农业机械、化肥、水泥、五金、地毯、丝毯等新的企业初奠基础,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改制改革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市工业在园区建设、项目推进、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为主导的五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装配式建筑、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等新兴主导产业正在兴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穿过旧时的尘埃,塑造出天水这座城市的骄傲与辉煌。“无论是民国初年的实业救国思考,解放后的大办工业,还是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探索发展的改革开放,天水工业一直伴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前进。”冯振文说,“底蕴厚重的工业历史给天水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承载着天水人的记忆与情感,也成为天水一份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与此同时,工业发展带来的精密、严谨、质量、标准等,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永恒的烙印。”
抢救性保护天水工业遗产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变迁的节奏加快,老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工作的逐步落实,使得抢救保护天水工业文化遗存的任务迫在眉睫。
“天水是老工业基地,工业遗存较多,但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冯振文说,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企业发展存在冲突。企业要发展扩建,要更新技术,需要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势必会造成一些工业遗产的损失。
为了抢救保护即将消失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业企业文化,展示天水工业历史和建设成果,提升天水城市文化品质,促进天水文化繁荣,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天水长城控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出城入园”搬迁后原有老旧厂房及场地,由天水市工业国有资产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打造集工业历史展览展示、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天水工业博物馆。
据天水市工业国有资产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来虎介绍,天水工业博物馆项目总占地约98.98亩,建筑面积67612平方米。馆区由主馆区和附属配套区组成,主馆区包括序厅、全息互动馆、工业历史馆、工业成就馆、综合连廊、小剧场等,附属配套区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地下停车场、工业产品交易中心、展品修复中心、员工餐厅等。吴来虎说:”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厂区空间格局、线性序列、老厂房的布置以及部分工艺流程要素进行原真性地保留展示,根据博物馆的功能需求,穿插植入新的建筑体量,作为老厂房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延续和‘生长’。”项目于2017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目前序厅、全息互动馆、地下车库、游客接待中心均已完成竣工验收,历史馆、成就馆、小剧场、综合连廊工程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项目展陈现已完成序厅、历史馆、全息馆的布展,成就馆、综合连廊正在进行布展,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故事
天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工业历史属于天水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走进天水工业博物馆的展厅里,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从古代手工业时期,到民族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再到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三线建设时期的波澜壮阔,以及改革开放后天水工业的转型发展……
一路走来,不由得让人对天水厚重的工业文化产生敬佩。
在序厅陈列着一台500公斤机械式工业天平。“这台工业天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天水红山试验机厂为参与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研制,从沈阳引进的高精度计量称重设备,主要用于力标准机砝码的精确标定。该天平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台大型工业天平。”天水工业博物馆讲解员李方元说,除这台工业天平外,序厅中还陈列了星火厂自制牙条机、6M82卧式铣床、BY60100B液压牛头刨床等共5台工业机械设备。这些设备都是在特殊时期生产并留存下来的天水工业遗产,它们见证了天水工业的发展,也讲述着天水制造的荣光,代表着天水工业企业的历史价值。
跟着讲解员的步伐,漫步在各处展馆中的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年代。
工业历史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厂房空间,空间经过重新组织,增加了层次,丰富了体验。这里讲述着天水的岁月故事:世界上最早的彩陶;1919 年哈锐创办的天水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炳兴火柴厂;1922年天水的第一个机械工业——陇南机器局……
民国年间,天水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次“黄金年代”。“五城连珠”的天水老城里形成了全义堂、万春堂、复兴茂、全盛昌等一批百年老商号齐聚的西关商街,博物馆里设计了一条微缩的商街,再现了繁华的景象。
厂牌墙上,“国营永红器材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国营天光电工厂”“国营庆华仪器厂”“甘肃绒线厂”……一个个熟悉的工厂名称,默默地述说着天水火热的工业历史。
“时光走廊”则情景再现了昔日的厂房、日杂商店、职工宿舍、工人俱乐部、理发店、邮筒等,通过老工人亲身经历的三线建设故事,让人可以在这里更贴近地感受历史。局部保留的水磨石地面、混凝土预制板屋面和钢结构屋架,仿佛都在向参观者讲述那个火热年代的故事。
天水市工业国有资产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来虎说,截至2020年底,藏品馆共征集到设备工装190台(套),企业产品197种,计量检测设备42台(套),非生产类设备53件;收集企业厂志31本,纸质25件,电子版6件;影像资料105件,文献、图片资料1万余件,企业荣誉及各种获奖资料千余件。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业精神
天水近现代工业格局肇始于二十世纪初,发展于建国初期,布局于三线建设时期,形成了现在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良好发展的工业格局。天水工业发展史,是国家工业经济建设的战斗史、奋斗史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工业经济、地区经济发展的缩影。
“天水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也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天水工业现在的格局。”冯振文说,说起三线建设,不得不说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不仅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化与生成,精神内涵高度契合,都是党和国家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体现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是天水不断取得发展的源动力。
在天水工业博物馆的“追忆旧时光”版块,播放着一段采访天水二一三机床电器厂退休职工苏玉春老人的视频。苏玉春老人说:“1968年,我响应国家号召从沈阳来到天水市参加三线建设,当时的天水市区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我目睹了天水市随着工业发展而越变越好的整个过程,现在的天水到处高楼林立,变化太大了……”
从1964年5月开始,中央军委、国防工委、国防科委、总后勤部、二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化工部和省计委、省建工局等9个单位先后在天水踏勘选点。之后,包括风动工具厂、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织厂、星火机床厂、锻压机床厂、海林轴承厂等在内的37户三线企业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大批像苏玉春一样的建设者告别亲人,离乡背井,从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洛阳等地来到天水,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专业化协作,技术从精,生活从俭,立足少花钱,收效快的方针和原则展开建设。
建设初期,在荒无人烟的山沟深处,广大建设者们自己动手、开山放炮、就地取材,用石头、砖瓦以及牛毛毡等材料垒砌而成小平房,“干打垒”成为那个年代的专属记忆。他们以祖国利益为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长期扎根,顽强拼博,用热血和汗水使一个个企业拨地而起;自力更生、钻研创新,用勤奋和智慧创立了海林轴承、星火机床、天光集成电路、风动凿岩机等一个个品牌……填补了一项项国内技术空白。这种“三线精神”,镶嵌在得到极大改变的生产力布局上,渗透在日渐向好的经济面貌上,洋溢在普通的老百姓的脸庞上。
“三线建设奠定了天水的工业发展格局,‘三线精神’则是承载了天水追随工业化的脚步,以独特的方式集体记忆了这段光辉的岁月,并融入天水文化之中。可以这样说,‘三线精神’赋予了天水人民开拓进取的底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创新实践的锐气,为天水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天水工业博物馆名誉馆长李宁民说,工业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天水工业博物馆的建设,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业精神,重振天水工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天水日报
编辑:徐筱哲
责编:马丰友 闫婷婷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2ae6885c52ad30e7697145a77c55c5fcfbf23099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