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马石山,浓浓乳娘情,红色记忆沉淀革命精神!

70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正是胶东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为了民族大义,有人不得不抛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为了让我军官兵能够安心作战,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10年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有的为了保护革命后代,生死关头甚至舍弃亲生骨肉。在残酷的“扫荡”和多次迁徙中,胶东育儿所的乳儿无一伤亡······

这是一份超越本能的母爱,是一份超越血脉的亲情,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一段人间奇迹。

如果说浓浓乳娘情,是群众与党和人民军队生死相依、以命相助的写照;那么巍巍马石山,就是人民军队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见证。

乳山是我国著名的马石山十勇士战斗地。1942年11月初,日军纠集两万人合围以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为了掩护群众突围,马石山十勇士四进日寇包围圈,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最终长眠于马石山上。乳山党史办负责人介绍,马石山突围战中,我军共牺牲400多名指战员,被救群众超过6000人,在我军战争史上,这是罕见的拥政爱民光辉战例。

革命战争年代,乳山共有4200多名优秀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万名热血男儿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踊跃参军,两万多名群众倾力支前随解放大军南征北战,谱写了军民融合发展光辉篇章。

乳山悠久的革命历史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故乡就在乳山,他创作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描写了胶东人民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的革命历史。著名作家峻青,是马石山突围战的亲历者、马石山惨案的见证人,他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乳山,其创作的小说《马石山上》影响海内外······

没有保护就没有传承。在留存“红色记忆”上,乳山先后投资5000万元对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主题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改陈,设置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乳山革命史馆等,使其与胶东育儿所共同成为承载胶东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乳山还建设了冯德英文学馆,馆内陈列和收藏冯德英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图片、作品及胶东抗战史料、文物2600多件。

在此基础上,乳山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创作与传播。如《马石山十勇士》被八一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根据乳娘事迹拍摄的《红色的爱之革命摇篮》获中组部纪实片一等奖;红色现代吕剧《乳娘》在央视播出······

为挖掘、阐释好红色文化历史,乳山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举办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红色文化宣传座谈会。同时,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红色文化保护工程,对重点村的红色历史、民俗遗址等进行全面普查、整理,从而讲好乡村红色故事。

红色是乳山旅游的“主色调”,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红色文化的内涵发掘与旅游产业培植并举,一直以来都是乳山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乳山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从过去的主打“观光休闲游”过渡到“红色文化精品游”,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集红色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

依托马石山、胶东育儿所,乳山连片整治沿线46个村,重点对下石硼、东尚山、井乔家、青山等4个村进行“红色改造”,聘请专家对连片村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将红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青山绿水,打造一批饱含红色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路线

当前,马石山、冯德英文学馆、胶东育儿所、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来乳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乳山已连续7年荣膺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乳山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弘扬”的原则,顺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势,开动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按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快捷键,全力打造“红色乳山”文旅品牌,提速乡村振兴步伐,让“红色+”溢出更多的“附加值”。

Hash:286c019c34270e77eb99d570729615b72e9582a9

声明:此文由 洪都烟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