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背后的家国情怀——走访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新华社上海7月7日电(记者翟翔 杨臻)“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走进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样一封家信映入眼帘。这是一封家信,亦是一封遗书,它是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某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在80年前进入淞沪抗战战场之前,给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写下的。
文字无声,誓言永存。
80年前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序幕。中国以逾3500万军民死伤的惨重代价,赢得了这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争的胜利。
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段。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谢晋元率部在四行仓库奋勇与日军激战4个昼夜,掩护大部队撤退,打退10多次疯狂进攻,毙敌200多人、伤无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勇气。“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八十个春秋过去,苏州河畔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唯独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墙上,当年战火留下的密布弹孔仍无声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四行仓库纪念馆一开馆即迎来如织的游客。
“对于很多老上海人而言,这里是不能磨灭的抗战记忆。”年逾古稀的陈先生对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传奇故事是通过父亲得知的,“这个展览是在提醒着现在的人们,中国人民抗战极为艰苦,胜利太不容易了。”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其实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为迷惑敌人,谢晋元佯称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尽管只有400多人,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毫无惧色,谢晋元要求全体官兵,抱着必死的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纪念馆的一堵英名墙上,镌刻了323名壮士的姓名、军衔以及他们的职务。这是馆内的“镇馆之宝”。长期以来,除了像谢晋元、杨瑞符这样的将领名称,大部分人并不为人们所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努力,整理出这份名录。
英名墙前,特意请假带女儿前来参观纪念馆的陈女士沉思了许久。“让女儿在"七七"事变纪念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
四行仓库于1933年开业,因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间总部在北方的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1984年9月3日,上海正式将其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馆,是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翟翔 杨臻
Hash:01e8a5aef58da7ef3da2b05e05c481a254ae551a
声明:此文由 新华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