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登鱼山拜谒曹植墓 || 刘平

作者简介:刘平,祖籍河南商丘,现供职于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会员,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鱼山拜谒曹植

文 / 刘平

人们蜂拥山东,趋之若鹜的是登泰山、拜孔孟、吃海鲜……很少有人知道在鲁西北寂寞的一隅,还长眠着一位旷世奇才。他生前命运多舛,死后依然孤独寂寞。他虽出身帝王世家,才高八斗、风流倜傥,最后却屈辱飘零,颠沛流离。那些扬扬洒洒的文字,便是他孤高、纯情、失意、飘零的真实写照。他就是曹植。他长眠的地方就在东阿县境内的鱼山。

东阿,这个鲁西小县城,热情而又低调。前不久,笔者骑着单车从河南濮阳出发,沿黄河大堤一路来到鱼山,寻访一代诗魂的踪迹。

鱼山,坐落于东阿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属泰山余脉,海拔不足百米,因其形似甲鱼故名鱼山。因汉武帝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钜野溢”之句,又名吾山。也是中国佛乐一一梵呗的发源地。

鱼山景区大门朝西,为仿汉魏建筑,古朴典雅。大门内是一所小院,即“子建祠”,座北面南,幽静而肃穆。祠内塑有曹植雕像,神态安祥而威严,周围陈列着其生平简介和典籍。据1951年曹植墓发掘资料记载:曹植墓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及陶制的小动物、几块玉器和一把宝剑外,还有28块骨骼。遗憾的是,在动乱年代这些珍贵文物已经散失了。笔者不禁感叹,曹植贵为王侯,死后的随葬品竟是如此的简朴和寒酸,无论如何,这些东西和曹植当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曹植(192一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曹植虽然在与曹丕争夺权力的道路上失败了,但却没有淹没他的斐然文采。其一生文学成就巨大,可谓一时之文坛泰斗。其中救了他性命的“煮豆燃豆萁”和浪漫的《洛神赋》只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篇,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著述颇多:散文、书信、杂论、表疏俱为大成。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才高八斗的典故即源于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然而,曹植又是一个悲剧人物,终其一生,为才所困,为情所累。才学和爱情,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安慰,同时也给他招来了无尽的灾难。为此,人们敬重他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

出子建祠,沿小路登山,不远处就是曹植墓。曹植墓位于鱼山西麓,坐东朝西,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墓室前,几通碑碣肃立,斑驳的碑面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墓穴南侧有一通沈雁冰所题的碑,字体在行草之间,洒脱俊逸,似乎也象征了王侯的性格和特点。“魏陈思王曹子建墓”几个字简洁明练,勾画之间自显非凡气度。墓室顶上奇石悬崖,峻峭陡壁,草木葱茏,几株盆景似的古柏从绝壁罅缝中钻出,显得苍翠劲拔。在墓门北侧上方石壁上,书有“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说,此处便是曹植当年闻听梵天之乐的地方。据《法苑珠林》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于是“乃葷其音”,制作了梵呗,后世称之为“鱼山呗”,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开始了他颠沛一生的一次重要迁徙,由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徙东阿(受封东阿王)。由于与曹丕之间的“萁豆相煎”,曹植的权力和人身自由受到了很大限制,他非常苦闷,经常登临鱼山,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根据史料记载,曹植在东阿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太和六年(232年)2月,他又被迁徙陈地(今河南淮阳)为王,在东阿的时间实际只有两年零两个月。同年11月,他病逝于陈地,时年41岁。因生前常“登鱼山,临东阿,谓然有终焉之心”(《三国志.曹植传》)。曹植死后第二年,即公元233年3月,其子曹志尊嘱将其遗骸迁葬于鱼山,依山营穴,封土为冢,于是便有了鱼山曹植墓。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凭吊这位风流才子。

曹植墓葬处,山体裸露,岩石经过千万年风化已开始剥蚀。覆盖着土层之处长满了荒蒿榛莽和一些开着小白花的荠菜。几株古柏孤独地守在那里。石阶迤逦而上,亭台兀自孑立,形影相吊,整个陵地空旷、寂寥。

曹植墓通往山顶的小路旁,排列着数十通石碑。每块石碑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这位“才高八斗”的才子英年早逝的叹息之情。其中一通当代诗人臧克家的题诗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生平未展志凌云,诗园陈思王位尊。墓道幽明通今古,斯人已去故物存。”

鱼山之有名,皆因了曹植。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因了曹植,才使“汉魏风骨”、“建安气象”的条陈更加赫然,更加熠熠生辉。而其诗文“骨句奇高”更成为一种至高境界,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推崇。

曹植聪明伶俐,10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才思敏捷、狂放豪饮、出口成章,无人不为他的独步千古的才气所倾倒。也曾深得老爸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走在“七步路”上,默默吟诵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再次为他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而倾倒,为他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扼腕叹息。

沿七步路拾级而上,有一块形状好似静卧的山羊的大石头,憩息在茂密的树林中,这就是著名的羊茂台了。相传这里是曹植读书处。“羊茂台,羊茂台,羊茂台上笔砚摆,翰墨淋漓挥洒处,倾尽腹中八斗才。”这是在当地流传很广的一首诗,据说还被选入乡土教材。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碧野万里,黄河奔流。舒展双臂,或许还能感受到故乡飘来的云,黄河带来的故乡之风。这样一处小小的羊茂台,能否承载得起诗人那冠绝万代的风华?能否承载得起历代来鱼山拜谒者的千古幽思?这样一处小小的石台,能否向我们重述那梵呗的妙音?能否告诉我这位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建功立业志未果”的迷茫?

山顶平旷,视野开阔。相相,这里原有一座鱼姑庙,不知何时坍塌了,现在是一座仿汉魏的亭子。坐在亭子里举目远望,黄河在山下打了一个湾折向东北。不远处,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清河东平湖北来,在黄河南岸与浑厚浓重的黄河水连为一体。与此同时,鱼山东南方向起伏连绵的泰山余脉,与西北方向千里沃野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万顷,一马平川。近看山下鱼山村民居鳞次栉比,犹如一幅水墨丹青。黄河之水天上来,犹如一曲振聋发聩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倘若把酒临风,更有一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难怪曹植会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在鱼山南麓,笔者游览了梵呗寺。曹植在鱼山创作“鱼山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颇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十一年中三徒都”,是何等的失望和无奈啊!只有这里听到清雅哀婉的梵天之响,与曹植当时的感想发生了共鸣,触动了他那漂泊天依的心灵。对于一个濒于绝望的心灵来说,有经声、梵唱的灵魂该是多么恬静和幸福啊!他把鱼山作为最后的立足点,不愿意再如浮萍一样四处漂泊的心愿,在梵天佛国和经声佛号中,把躯体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离开鱼山,已是傍晚。斜阳下,黄河泛着金光,奔流东去。回首鱼山,树色岚光,流霞顾盼,宛若仙境

第二届作家世界杯原创散文大赛进入决赛作品

虚位以待……

Hash:12a1d41279c8752e73983a3d4dda425ee255e692

声明:此文由 作家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