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访古运》连载(十六):苏禄王(下)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介绍苏禄王。
(《古运回望图》苏禄国东王墓)
未至苏禄王墓园,先了解了苏禄王的故事,脑海里便因了故事而靠想象为苏禄王建了一座富丽辉宏、游人如织的大陵园,很象北京明十三陵的那种。
真正到了位于德州市西郊的苏禄王墓园,看着那条空荡荡通向墓园的甬路,未进墓地而心先苍凉了……
苏禄王墓园占地上百亩,方圆几里。墓园入口处,有一牌坊,上书“聪慧流芳”四个字,其内立一块石碑,是永乐帝为苏禄王亲书的墓志铭。牌坊的右侧,据说历史上有一间小屋。我想,苦干年前,那座小屋前,应该置着石桌石凳。煦暖的阳光撒在沉静的墓园里,风清清地吹着,拂着守墓人宽大的衣袖。他们或坐在石凳上,或围在石桌前,有的在抽烟,有的在眯着眼晒太阳,有的在说笑,还有几个孩子追逐嘻戏,或蹲在大人怀里撒娇。两只狗站在人的旁边,相互嗅着鼻子,不知是在相互问候,还是欲剑拔弩张?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过牌坊往里走,甬路两侧立着许多石雕,有肃然静立的石马,有神态端庄的石人,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有灵气活现的石猴,有笔直耸立的石柱等,一如军纪严明的两列士兵,忠诚地守卫着一位异国王灵的圣地。可惜的是,现在这些古雕,不是掉块嘴巴就是瞎了一只眼,要么断了一条腿,要么残了一块肚皮,然后胡乱地用水泥修补了一下,贴了许多狗皮膏药似的,难看得扎人眼球!
甬路的西侧,是一座清真寺。苏禄王死后,明帝遣调济南历下城的夏、马、陈三姓回民约500人,来到德州为苏禄王守墓。温哈刺和安都鲁两位王子长大成人后,分别和回族姑娘通婚,繁衍生息,形成了温、安两姓血脉,其后裔们聚居在苏禄王墓园附近,称北营村。每至礼拜日,头戴白色伊斯兰帽的北营村村民,陆陆续续走出家门,神情端详地聚到清趄寺里,虔诚地拜谒他们的真主安拉。
沿着甬路直往前行,即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大殿——灵恩殿。殿里面供着一副苏禄王身着约色中国官服的画像。有关这张画像,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苏禄王到中国后,明帝永乐设宴席款待。苏禄王非常喜欢明朝的官服,席间,永乐帝命人拿来象征不同官品的各色官服,让苏禄王挑选。苏禄王既喜好中国的官服,自然对不同官服象征不同的官位级别,也相当了解。他明白永乐一语双关的话:如果他先象征职位高的官服,说明他有不臣之心:相反则——所以,苏禄王当时几乎没加思索,即选了一件红色官服——象征官品最小的官服,暗示自己来中国朝圣的臣服之意。永乐帝当时非常高兴,大加称赞苏禄王聪慧、谦逊,是难得的贤达之士,遂赐以丰厚的赏品。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灵恩殿的后面,即是苏禄王硕大的圆形、穹顶的坟墓。约80公分高的环形水泥墙内,是魏然凸起的坟土,上面长满蓊蓊葱葱的野草。坟前有一墓碑,上书“故苏禄国恭亲王墓”。
灵恩殿的东南方位,另有三座较小的坟墓:坐北朝南最大的一个,是王妃葛木宁的归宿。都是异国他乡的游魂,两口子咋还不能同穴呢?这要回溯到封建社会的制度:不管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外国的封建社会,王宫里最是级别森严!宫里的男人和女人,活着时被制度贴了身份标签,死后的魂也就套在活着时的标签里,依旧不能逾雷池半步。可怜的葛木宁虽然远离自己的国家,身边没有什么女人吃醋,但就因为他是偏妃,所以死后照旧不能与苏禄王合葬!好在葛王妃来中国时身边带了俩儿子,死后的她尚算不上特凄凉,左右膝下,各是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的两座坟茔。娘儿仨的“房子”就窝在墓园的东南角,相互串个门儿,倒是费不了几步路。相比之下,倒是那位苏禄东王,一个人在墓园的后院守着一座“大宅子”,倒显得蛮孤独的!
葛木宁和两个儿子的三座墓碑旁边,有一架小石屋,墙壁爬满了葫芦架和丝瓜秧。或大或小的果实沉甸甸地悬空垂着,惹得地上的猫咪和狗狗不时仰头看,后足着地,直起身子,欲跃跃抓扑。白色的葫芦花和黄色的丝瓜花,一只只小刺叭似的朝天吹着,逗得蜂蝶翩然绕着起舞。一个年老的守墓人,坐在一块方石上,拿着烟袋锅,笑眯眯地看着花与虫相嘻的天然之趣……当然,有关小屋及小屋前的情景,又是我用想象勾画的。历史上是不是一如我的想象不可知,现在的三座墓碑前一无所有。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整个墓园里,游人了若尘星。也的确没什么好看的,除了破败就是荒凉与空旷。
站在墓园里,感受着空旷、寂聊与破败,我突然明白现在的德州缺什么了——缺文化底蕴!应该说这是个发展得很快的城市,但也是断了历史文化根的城市。可事实上,京杭大运河曾一度给了德州尊贵与富有,可那些尊贵与富有的固体象征,如今已无处可寻,只能从一些非德州编的德州史料里,回味德州明清时期那段厚重的辉煌史了……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Hash:e5f88fd8c7b2eda55f55cea8c5b9d78145a461a0
声明:此文由 央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