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畔的“驼铃古道”原来在这儿
说到驼铃古道,您会想到什么?大漠孤烟,戈壁荒原,但今天提到的这条驼铃古道,不在西北,就在北京城里,即历史上较负盛名的京西首驿——模式口。
全文约2800字,读完约需4分钟。
老舍《骆驼祥子》中有一段就提到了这条古道。小说中,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不顾外面局势混乱,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去。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祥子在“模式口”趁着夜色逃离虎口,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于是便有了“骆驼祥子”这个外号。
民国时期驼铃古道上的景象
小说中的“模式口”就是拥有千百年历史的“驼铃古道”往京城的延伸,它不仅是商贾运输的要道,沿途更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瑰宝。
模式口?
磨石口?
《骆驼祥子》中“模式口“被称为“磨石口”,为啥还有这名儿?那是因为“模式口”盛产磨刀石而得名。老一辈人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模式口一片荒凉,村民生活艰难。有一天来了个卖墨的陌生人,吆喝着‘磨磨好使’,村里孩子没人读书,不需要墨,他却一直这样吆喝。村人听着听着受到启发,用刀在村里的石头上磨,发现居然是上好的磨刀石,果然是‘磨磨好使’。于是靠开采磨刀石进行交易买卖,由此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据说这里开采磨石的传统自宋已有之。人们先要刨去山皮,掀去风化石,始见磨石,这一刨一掀,就是十几尺深,数千吨重。这里盛产的磨刀石,一种黑色,一种黄色。黑色的为油母页岩,粒小浆细,宜磨小型刀刃;黄色的为黏土砂岩,粒大浆粗,宜磨大型刀刃。后来,这里的磨刀石就远近闻名。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以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石能换回一张好羊皮。正因为磨石是村里赖以生存的物资,所以得名“磨石口”也名至实归。民国初年,曾任河北省议员的李雅轩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完全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便写了呈子报请宛平县县长汤小秋,建议把村名改为“模式口”。1923年,磨石口村正式更名为模式口,意即“乡村建设之模式”。
车粼粼、马萧萧的
军事隘口
“模式口“的古名,之所以以“口”相称是因为其在古时是军事重地。此处隘口嵯峨,犹如虎口,十分险峻,又是通往宣化、张家口地区的一条要路,因此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正如清代人查慎行有“磨石口”诗云:“乱石山中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行过翠云尘乍少,马头麦浪绿初成。”这首诗就生动地描绘出古代行军路经这一险要隘口时,车粼粼、马萧萧的壮景。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磨石口镇,千总驻焉”。磨石口村曾筑有高大围墙,并设东、西、中三个门洞,每处有军士把守。虽随着岁月侵蚀围墙早已塌毁,但如果留意还是能找到残留的墙基。
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土木堡之变的场景
史书上虽未见模式口发生过战争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北方几次大的战役作战部队都取道模式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率兵攻打瓦剌,就是经过西黄村、模式口,出紫荆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部队撤离北京,看中模式口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就在这里设防。
驼铃声声中的
繁荣商道
在模式口有一条长约1500米的龙形古道穿村而过,这正是几百年来贯通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道。这条古道东接京城,西通塞外,因其发挥着运输商品货物的重要作用,所以成为了举重轻重的商道。因为那时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便是骆驼,所以“驼铃古道”之名由此而来。
模式口文化馆中的骆驼队雕像
为了便于驼队管理,当时骆驼行走时都要被相互串联起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就将6只骆驼合称为“一把”,一趟活儿根据所运货物多少灵活安排几把骆驼一起走。据模式口村里老人讲,骆驼队来回一趟少的话用时一个月,多则半年。据村里的老者讲,曾有村里人赶骆驼通过八达岭错综复杂的盘山道,奔波四天四夜穿过了人烟罕至的大草原,耗时半年之久,最终把货物从京城运到恰克图。
模式口保留的以前商铺的痕迹
古道上的驼队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明清时期,尤为繁盛,各路商贾以及运煤、运山货的骆驼队往来于此,直到解放初期,街上每晚驼铃声还不绝于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模式口村民吃的就是这条古道,这条道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也因此在京西一带享有盛名。
大饱眼福的
艺术瑰宝
模式口商业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京西模式口附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2002年模式口被北京市列为第二批历史文物保护区,其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2个。其中,法海寺的木工、承恩寺的地工、田义墓的石工,这三处反映明代三种不同艺术的形式都可以让游人在模式口大饱眼福。
法海寺殿内壁画
法海寺位于村北翠微山南半山腰,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由明英宗宠臣李童主持修建。它以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著称于世。其艺术水平,绘制技术及保存完整的程度均为我国明代笔画之最,根据史料所记,壁画为宫廷画师集体而作。殿内绘有“佛众赴会图”“帝释梵天护法礼佛图”和“三大士图”,共绘人物77位,采用叠晕煊染方法,线条流畅,色彩明艳,栩栩如生。有诗人就赞叹:似闻法音宣天乐,天上人间尽欢颜。
承恩寺俯瞰图
承恩寺位于模式口东街路口北的高台上,历史悠久, 相传唐武德年间(618—625),此地已有寺院,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太监温祥主持建造,明正德八年(1513年)在旧基上建成新刹。承恩寺占地30多亩,寺庙为四进院落,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及法堂。院内四角有四座石砌雕楼,并有地下室,碉楼与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这在北京众多寺庙中独一无二。此外,因为承恩寺有“三不”之说,即不开山门,不受香火,不作道场,这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田义墓墓门
田义墓位于模式口村大街西段,是明万历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的寿域。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分为神道,显德祠、寿域三部分及东侧附属慈祥庵,占地约6000平方米,墓周以虎皮墙围护。田义墓以石雕技艺精湛,内容丰富而著称,整个墓园的楼牌、享殿等多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工艺及其精湛,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好、规格最高的明代太监墓。
现今模式口大街样貌
今日的“驼铃古道”已然没有了昔日客商云集驼铃声声的繁华景象,静谧中也稍显些没落,但是留在模式口的历史遗迹和点滴故事会让人们一直铭记它重要的所在。即使历史的烟云远去,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替代肩挑牲驮,但有些跨越时光留下来的深深印记总会带着我们体会到先人的汗水和智慧,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永恒。
参考资料来源:
[1]《北京市石景山区志》
[2]《模式口原为磨石口》
[3]《永定河史话》
[4]《京西模式口明代三绝》
编审:杨亚楠
核审:王 璐 黄一曼 章亦民
Hash:de58ff0c196fd4700d7ba526c1ea9298ed053cff
声明:此文由 北京市方志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