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 仙人洞是“辽宁样本”
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成立六十周年、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5周年之际,作为辽宁乃至东北的“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仙人洞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仙人洞启动实施了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并率先在我省开展小种群物种保护、生态公益林动态管护制和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等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资源保护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国龙说,多年来,按照国家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作为管理主体,不断创新理念,坚持依法管理、依法治区,通过采取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社区联防、宣传教育、引入科技手段等具体措施,使资源安全得到了保证。
回归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种群恢复及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仙人洞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多措并举,使区内的国有林与集体林、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与野生植物分布地完全纳入保护管理之列,实现了由单纯护林防火向全方位保护管理的跨越,由局部管理向全区域管理的迈进,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护工作目标。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由建区前的196种增加到现在的375种,野生植物由建区前810种增加到现在的831种。
在仙人洞保护区,记者看到一些珍稀植物树干上都有挂牌,注明名称、保护等级,既提醒市民加强保护,又起到了科普的作用。
创新举措提高能力 取得丰硕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创新是仙人洞保护区不断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成果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此,仙人洞保护区将通过监控、对讲、实景三维地理信息三个系统建设,使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与当今社会接轨,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目前,仙人洞保护区内的监控、对讲系统、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已建成,实现了全区域覆盖。
2011年8月,大连市林业系统首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因为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等原因,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威胁。 ”隋国龙说,出于保护的角度考虑,将圈养种群通过科学研究,加大人工繁殖的力度,当达到一定的种群数量后,最终向原有分布区“再引入”,恢复野生种群的目的——这正是仙人洞首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功能的精髓所在。截至目前,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先后救治了近百只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鴞、红隼、大天鹅、雀鹰、苍鹰、梅花鹿、普通鵟、猕猴等,同时还救治了大量省重点保护动物野猪、狍子、苍鹭、白鹭等。随着仙人洞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救护中心的救护对象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救护中心多次尝试将受伤痊愈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放归大自然。而作为保护区重要功能之一,所取得的成绩也让业内专家这样评价:“在异地保护和繁育野生动物方面,仙人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
如何做到保护与旅游监管的共赢是保护区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对此,仙人洞强化对区内旅游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对旅游经营单位用电、用火、用气等不定期进行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索道、游船、观光车等服务设施不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对区内旅游经营单位排放的污水、污物等环境污染物的监督检查,消除污染隐患;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实行点线旅游,严禁游客进入核心区;严禁野外吸烟和野外用火行为;严防取土、折枝、采花、摘果等破坏资源行为发生。
近年来,在大连市林业局的指导监督下,在庄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资源保护这一中心工作,仙人洞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出发,不断创新管护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巡护和资源调查、监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去年9月22日召开的全省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现场会上,省林业厅领导高度评价仙人洞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省内领先,国内前列。 2015年12月,保护区管理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
结语
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辽宁样本”,仙人洞为建设美丽大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张璐璐 记者刘坤
Hash:24a0ed2202e7c758b767b821fc49290baa7c09cd
声明:此文由 海力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