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历史古迹更是网红打卡地,来长沙最值得去的地方都集中了在这里

长沙作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成为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红城市”,“五一”小长假接待了355.76万游客,而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长假,长沙更是迎来了955.59万人次的“打卡”,坐实了“新晋网红城市”的名头,事实上长沙的名声早已在很久之前便已经响彻全国。

长沙有3000年之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因屈原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

而长沙的天心区是楚汉文化名城长沙的主要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天心古阁、白沙古井、火宫殿、湖南第一师范、走马楼三国吴简、贾谊故居和宋福王墓等著名历史景观都坐落于此,这里聚集了长沙60%的历史文化景点,真可谓“处处是文化,满眼皆历史”。

天心区之所以得名“天心”,皆因一座“天心阁”。临阁而下,坡子街、太平街、大古道巷......一条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延伸出长沙古城的千年文脉。

位于天心区的天心公园,南端有一段长达220米的明代城墙,高13米宽6米,看上去高大而坚固,建筑材料底部是长条麻石,上部是大青砖,而此段城墙之最高、最阔处,便是矗立的天心阁。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位于长沙市的天心公园内,是一座古香古色立于古城墙上的楼阁,天心阁原名“天星阁”,是古城长沙的著名地标。天心阁始建于明末,于1983年重建,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

天心阁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其中主阁高17.5米,居中,基台由花岗石长成,其上楼阁有三层,三重檐歇山顶,檐角翘起,琉璃瓦覆顶。天心阁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三字匾,北悬“楚天一览”四字匾。此阁始建的时间今已无法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明末,有明代城墙已作了它的“基座”。

天心阁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滕,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

出了天心阁向北,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古亭,名曰“崇烈亭”,崇烈亭又名入胜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得名“崇烈亭”。

与崇烈亭相呼应的,还有“崇烈塔”和“崇烈门”,都是为纪念“长沙会战”中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

天心阁古城墙下的西边,还有一处“文夕大火”警世钟雕塑。雕塑由两个巨大的断壁残垣造型和一个巨大的钟组成,断壁残垣造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壳为不平整的铸铜,其中一个悬挂警世钟,另一个断开在警世钟旁。雕塑所在的位置,正是当年大火首先骤起的城区。如今警世钟己成为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念场地,告诫广大人民牢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天心区历史文化资源实在是丰富,在天心阁的西北方向,就有一条千年老街——太平街。如果说最能代表老长沙的古街,非太平街莫属,它是"古老长沙"的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这条太平老街就是古城的中心,历经了两千年多年的悠久历史。

如果你想领略湖湘文化的魅力,想体味一下湖湘民俗风情和湖湘传统商业文化。这条老街,就有必要去一去,在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即可感受有千年的历史沧桑,同时还不失现代青春的活力。

这条街,宽仅仅不过七米,全长不过三百七十五米。太平街的房子和地板别具一格,风火墙、青砖青瓦,房屋门窗几乎全是由木头构成的。九曲同廊,雕龙丽风。贾谊故居、四正社旧址、湖南共进会总部日址、美孚洋行、乾益升粮栈、农民银行、利生盐号、杨隆豪钉子铺等晚清民国建筑,还有荣宝斋中国银都、三源堂、太平里这些现代文化机构。

主街两侧的金线街、太傅里、孚嘉巷、西牌楼、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等小巷,和老街上青一色的麻石路,共同见证了古城长沙的历史与沧桑。

在太平街的南端,有一处隐匿在闹市中的江南庭院,这就是著名的“贾谊故居”,也就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长沙王太傅贾谊于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居住的地方。

“贾谊故居”即贾太傅宅的建筑是汉代风格,复建后不仅复制《贾谊纪功碑》及反映贾谊生活、工作的塑像。这是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也是长沙最古的地上古迹。

进入故居,迎面是一面影壁。影壁的正面是贾谊故居的介绍。绕过影壁,是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的北侧靠墙处,翠竹簇拥着一座飞檐四角亭。亭内是一口黑漆栏杆围着的双眼井,井水离地面约一米左右。这就是贾谊井,据说是由贾谊亲手开凿的。推算起来,它应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且连续使用至今的古井。亭两侧石柱上的对联曰:“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是出自杜甫的手笔。因此,贾谊井又被称作“长怀井”。

故居的第一进是贾太傅祠,典型的湘楚古祠风韵。祠正中是盘膝坐着的贾谊铜像,手中执着一管毛笔,眼正望着远方。身后的木屏上,镌刻着贾谊《过秦论》中的名句。

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是铜刻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全文。依墙脚布置着一排玻璃展柜,陈列着重修贾谊故居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建筑残件。转到木屏的背面,则是一副铜质的浮雕,上面刻着贾谊《大政上》的格言:“故自古及今,凡与民为仇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

最里面是太傅殿,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厢房,陈列着贾谊的生平事迹、思想体系,还有杜甫、韩愈等文人骚客们缅怀贾谊留下来的诗词。无不为这位“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的“少年倜傥廊庙才”英年早逝的大才子贾谊扼腕叹息,更让今人景仰凭吊。

了解了湖湘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太平街还有一处场所不去看看的话一定会留有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坐落于太平街老戏台对面的“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

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是由原长沙美孚洋行故址修缮而成的,在这里,你可以寻找记忆中的“色彩”“味道”和“欢愉”,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会令你觉得这趟旅行瞬间高了一个档次。

展示中心基本陈列以“湖湘记忆,璀璨天心”为主题,以“记忆”为主线,分为序厅民族记忆、记忆中的色彩、记忆中的味道、记忆中的欢愉和尾厅守望记忆五个段落,共展出了17个非遗项目。

进得展厅后,沿着“色彩”“味道”“欢愉”缓缓而行,湘绣、长沙棕叶编、火宫殿八大小吃、玉和醋、湘剧、望城皮影一一映入眼帘,被这里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的精美呈现所深深折服。

在一楼展出的是“民族记忆”和“记忆中的色彩”,汉墓马王堆出土服饰上的刺绣图案放大而成的楚地古刺绣,诉说着湘绣的悠久历史;一尊100多年前年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的扁豆双禽瓶,让人叹服于醴陵釉下五彩瓷惊艳时光的美;用小泥人布置的铜官窑陶器生产场景,将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的繁华盛景带到了游客眼前。

转而到了二楼展出的是“记忆中的味道”和“记忆中的欢愉”,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丰富的食材孕育出精美的潇湘风味。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老字号众多,它们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玉楼东六大经典湘菜制作技艺、徐长兴烤鸭制作技艺、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都是其中的精品。

“记忆中的欢愉”则展示了望城影戏,长沙地区的皮影表演艺术旧称“灯戏”或“影戏”,大多用湘剧和花鼓戏说唱,主要流行于望城、浏阳宁乡等地。还有长沙弹词和花鼓戏,在文化多元的当代,虽然这些古代的表演艺术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但艺人们维系至今的艰苦传承,仍是我们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财富。

离太平街不远,即是历经1200年风雨的坡子街,自长沙建城以来,这条老街便成为城市的商贸中心,如今更是长沙著名的美食小吃一条街。

坡子街中最负盛名的一定是火宫殿,火宫殿是湖南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享誉三湘。也四面八方游客来长沙必打卡的美食景点。

火宫殿以“八大小吃十二名肴”最为出名,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姐妹团子、周福生的荷兰粉、胡桂英的猪血、邓春秀的红烧蹄子、罗三的米粉、陈益祥的卤味、胡建岳的牛角饺子都是小吃的代表,其中又以臭豆腐声誉最高。

如今,火宫殿是著名景点,经扩建修缮后,有一宫(即火宫殿)、二庙(即火神庙和财神庙),还有二阁(即普慈阁、弥陀阁)。平时也是游人如织,来这里的“小吃王国”要排很长的队,需要早早抢位子。

与坡子街纵横相连的,便是著名的“黄兴路商业步行街”了。黄兴路商业步行街是长沙市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是一条于2002年修缮竣工的步行商业街,也是长沙唯一的最为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一面,每一座城市也都有商业街,商业街无形中已成了城市的中心和这个城市的灵魂。长沙最著名的步行街可能就是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了。黄兴南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

黄兴路步行街北起芙蓉区司门口,南到南门口,全长838米,街面宽23-26米,分为内街和外街,内街又有三层,中间还有个万平方米的黄兴广场。商铺众多,品牌齐全。除各种常规服装店、饰品店以外,这里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小吃美食。

位于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端街口的黄兴铜像是长沙的地标之一,是为纪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黄兴诞辰130周年而修建的。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称“孙黄”的杰出领袖。铜像表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黄兴穿着西装,右手挽着外套,风尘仆仆回到故乡长沙的场景。

从司门口到南门口的街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老长沙”主题铜像。《炸臭豆腐》、《吃臭豆腐》、《打酱油》、《修鞋》、《磨刀戗剪》、《补锅》、《剃头挖耳》、《看西洋景》,每一座雕塑都是老长沙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仿佛在向来来往往的现代都市人生动地诉说着当年的老长沙故事。

黄兴南路原名南正街,本就是一条百年老街,如今却是最能代表老长沙生活气息的商业街,也是长沙草根之魂。这里是长沙人、外地人眼中的必拼之地,街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味,是喜欢逛街购物和吃货们的好去处。

在天心阁的东南边不远,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被誉为“长沙第一泉”,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解放后,为保护古井,对古井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建有石栏,铺砌地面,也让白沙古井成为长沙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永不溢出,也永不枯竭,水位用不变。至今许多长沙本地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

湖南是伟人故里,而坐落在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则是青年毛泽东学习、工作的地方,因此留下诸多与毛泽东有关的文物史迹。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校园时光,在这里寒窗苦读五年。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前身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创办于公元1161年的城南书院,曾与岳麓书院同为湖南两所通省书院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渊源。1903年,城南书院更名改制开始师范教育,迄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了。

1912年和1914年,先后改为湖南省公立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名气就更大。因此,第一师范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大学(就是现在的第一师范学校里),毛泽东原来学习时的校舍区改装成了有关青年毛泽东的展览,来了长沙应该看看。有学校礼堂、八本科生教室、八班宿舍、毛泽东洗冷水井、自学室、报纸阅览室、君子堂、职工夜校、22层小演播室等10多个纪念馆。

这里人才辈出,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灿烂。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湘军之父罗泽南,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郭嵩焘,湘中大儒何绍基、王闿运、王先谦,与孙中山并称的中华民国元勋黄兴,辛亥革命启蒙先驱陈天华,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党和国家领导人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谢觉哉、程潜、陶峙岳、周谷城,名师大家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杨树达、萧三、田汉,等等,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走进学校大门,你立即感到校舍建筑之独特,庄重、典雅,集东方文化内涵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庭院式布局,以长廊迂行绕室,并以青灰色墙面配以白色的门窗檐框与柱饰,宁静别致,庄重典雅,这种风格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现在的教学楼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另一个区域仍是有学生上课的教室。楼道里、展室里有不少游客,还有很多游学的学生也前来参观。不过,人群中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管是楼道还是展室都是静静的。

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设有反映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执教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史实的六个陈列展厅,陈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美观生动,使每个参观者都获益匪浅。游客可参观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品有《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手抄本和书法等,史料丰富,文化内涵深刻。

当你沿着迂回的走廊,走过相连而又相隔的一个个幽静的庭院,听着讲解员向你叙述她的往夕和今天,看着各种文物资料,你会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艺术熏陶。第八教室、当年上课的座位、寝室的床位,以及演讲的大礼堂。一师,她和中国近现代革命许多名人、志士连在一起,特别是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一起。

青年毛泽东在这里,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和从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两大转变。

解放后,毛泽东曾深情地回忆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一师原建筑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到解放后按原貌重建,1950年12月29日,毛泽东亲笔为母校题写了校名“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以作校训。同一天,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先生为第一师范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正校风。

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长沙市十大地标名片。2004年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一师原址拍摄,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师友当年的精神风貌,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来一师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立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的妙高峰上,滔滔北流的湘江近在咫尺,江波浩淼烟波云雾临湘江的湘江风光带的西湖桥处,一座唐风古阁耸立在江边,这就是杜甫江阁。诗圣杜甫,晚年驻足长沙,曾寄于江阁,在长沙留下诗作50余首。为了纪念这位历代被人民爱戴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长沙在湘江风光带兴建了杜甫江阁。

杜甫江阁伫立在湘江之边,北向规划布置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江阁共分四层建筑。建筑二层是为诗圣杜甫纪念馆,馆内设立杜甫塑像,主要介绍杜甫生平事迹与遗留下的名诗名作,以及一些古典文物、饰品,整个大厅显得文艺而富有文化气息。

游走在杜甫江阁四周,感慨良多,望着长沙城一栋栋高楼大厦,想起了诗圣的一首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今他这千年夙愿终于实现,也足以告慰诗圣了。

长沙,是座迷人的山水洲城。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历史底蕴深邃,现代气息浓厚;这里经典与时尚齐美,历史与现代交汇;这里华丽与朴实融合,传统与浪漫共生。这里就是长沙,这里更是长沙的天心。(图/文 老茂)

Hash:1c8187821fd0e0d50c10a2ac4ad08c8925cb2734

声明:此文由 湖南艺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