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母校 百年传承

故乡远在湖南桃源。离家千里,每次回故乡,我都一定会到母校“桃师”——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去走走看看。

母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她位于沅水之滨,始建于1912年,初名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当时湘西北女子最高、最新学府。她曾六易其名,校内有宋教仁塑像、丁玲陈列室和桃源革命老区展览馆。站在那栋仿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白砖墙楼前,只见墙身斑痕累累,楼体被夕阳勾勒出一圈金边,散发出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我入校就读是在1985年至1988年期间。30多年前,对于刚刚走过懵懂、处于青葱岁月的我来说,踏入湘西北的这所名校是何等的雀跃欢喜!墙缝冒出青苔的白楼,垂柳环绕的小池塘,苍翠虬劲的老树,极具年代感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大操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曾留下我们青春的身影。师范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后来有机会翻阅一些史料,使我对母校的历史一步步深入了解。母校,虽已百年沧桑,校名虽几经更改,但难掩其名校荣光。因为其历史,不仅是一部教育史,也是一部革命斗争史。

民国初年,湖南省都督府为发展全省教育,决定在省内建立6所师范学校。适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回乡省亲,在他的促成下,湖南省立二女师定址位于湘西北的桃源县城。这就是桃源师范学校的前身。1912年12月18日,省立二女师正式开学,宋教仁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也就是这一年,省立二女师开始向湘西五府二十九县定额招收女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百年革命教育征程。

母校,是湘西北妇女革命的摇篮。她开办之初正处于社会急剧动荡、变革的时期,学生紧跟时代步伐,自觉接受和传播先进思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积极投身到农工运动之中,母校因此成为当时湘西北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中心和妇女革命运动的摇篮。著名女作家丁玲、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等人都是从这里启程走上革命道路。大批女学生从省立二女师走出去,奔走到湘西北各地,成为大革命时期湘西北妇女运动的先驱。

母校,最早建立了中共桃源地方组织。据史料记载,桃源县的中共组织在母校建立后,革命学生将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的活动推向高潮,将争取学生自身利益与反对学校专制统治相结合,举行声势浩大的罢课斗争并取得了彻底胜利。这成为中共桃源地方历史光辉的一页。

母校,曾是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临时指挥部,指挥红军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学生也以饱满热情投入其中,设于母校白楼的桃源革命老区展览馆,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老区的红色历史;母校,也曾见证民族抗战的怒涛,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女生组织妇宣队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同时创办子弟学校,向部队战士宣传进步思想,其在桃源的革命活动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抗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侧影……

回顾母校百年沧桑,学校素以招生严、择师严、执教严和学生全面发展享誉中外,几经劫难而不衰,毕业生遍布国内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士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蜚声文坛的作家丁玲、著名教育家王一知、诗人未央、语言信息专家陶沙、心理学家燕国材、寓言专家陈蒲清、原湖南省军区政委乔新柱少将等都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而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毕业生,都以母校传递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以满怀的教育理想、职业敬畏与专业情操,扎根基层,扎根乡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作为母校万千学子中的一员,我1988年毕业至今,33年一直坚守教坛并努力深耕。无论是在老家桃源从教,还是调任南国深圳,33年来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姑娘,到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再到成长为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后成为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躬身耕耘教坛的每一步,之所以初心从不曾动摇,之所以一直努力精益求精,应该说,母校的百年历程,母校的红色基因,在母校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战斗过、拼搏过的革命先烈坚定不移、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都给予了我,以及如我一般的“桃师”教育人以奋力前行的坚定力量。

如今,桃源师范学校已再度更名,升格为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她正飞速发展着。这是一个培养人民教师的园地,而每个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培养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这是红色基因中使命与担当的传承,更是“桃师”传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致敬母校,祝福母校。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水库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0日第16版

作者:朱先云

Hash:5587c617fddb794ca3c86da20e61a7b6da4ca820

声明:此文由 中国教育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